除了房子,我一無所有……

有朋友跟我說,最近他終於在深圳買房了。

他說這話的時候言語之間絲毫感受不到喜悅,反而愁雲滿面。

房子是貸款買的,房產證只在他手裡拿了不到5分鐘,轉手就交給銀行作抵押了。

“中國有兩個時代,一個是暫時當穩了房奴的時代,一個是想當房奴而不得的時代。”

我國“房奴”絕對是一個龐大群體,由於過去幾年房價不斷攀升,無論投資客還是普通購房者都削尖了腦袋往房產市場裡衝,開發商看到如此龐大需求,也更加賣力拿地蓋房。長此以往,原本幾千的房價被硬生生的推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可能是被房價漲怕了吧,對房子有真正需求的人不得已拿出全家老小的積蓄交上首付,走上了房奴的道路。

除了房子,我一無所有……

​曾經的你對它愛理不理,現在的它你高攀不起。除了愛情之外,還有什麼?答案是房價。

有人拿十年的光陰去換一套大城市的房子,有人用十年的光陰享受一段沒有房貸的舒適人生。

十年之間,恰似南柯一夢。十年之間,北上廣深的房價漲幅跑贏了收入和房租。為什麼一線城市的房價超越了普通人的承受範圍,卻依舊有人在買房?我國通過銀行貸款買房的家庭大約有2億戶,單算家裡的主力“還貸”者,房奴人數應該有4億多了,而不管哪個城市的購房者他們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沒錢消費。一二線城市購房者收入高,但房價也高的離譜,早前有份報告顯示大陸每940人中就有1人是千萬富豪,而在千萬資產的高淨值人群中,北京更是每83人中就有1人擁有千萬資產,確實在北京買套小居室的房子都要幾百萬,地段好的價值千萬絕對夠了,但是很多人的生活並不幸福,因為房子值多少錢就意味他們要揹負多少貸款。

1

十年前,如果你選擇了買房

如果你在上海,讓時光回到2007年,以150萬的總價(可以貸款)買了上海浦東的房子,2017年以1100萬成交。十年之間,漲價了950萬。我們來計算一下你的賺錢速度:

這套房子一年漲95萬,一個月漲79166元,每一天漲:2638元。

每小時漲:110元,平均每分鐘漲:1.83元。

所以即便你在睡夢中,這套房子還是以每分鐘1.83元的速度在增值,比把錢放在餘額寶裡都強多了。

十年前又沒有限購,如果你有勇氣買下三五套,真等於買了一臺印鈔機,畢竟在上海一個月能掙7萬的人還是鳳毛麟角。

時勢造英雄,無數人在高房價的重壓之下感嘆:如果時光倒流十年,我們肯定會囤一大波房子。可是,時光無法倒流,即便是給個機會,當年的你也未必有勇氣買房。

十年之間,樓市如同一場精彩的大戲,或許沒有真正的贏家。

除了房子,我一無所有……

​1930年代起美國金融行業崩潰,人們意識到投資是個不能亂來的技術活,需要聽取專業人士的指導。今天的美國,私人理財師早已成了投資市場主流,佔據整個理財市場60%以上的份額。這些理財師向客戶解釋他們看不懂的專業數據、風險構成,提供專業化的投資理財服務,而這正是中國市場亟待滿足的資產配置需求——專家打理、配置策略、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獲取中長期穩健收益。

2

今天,如果你選擇了資產配置

在國外私募股權投資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其中最出名的黑石集團在過去十年中給投資者帶來了年化33%的投資回報率;十年前你可能錯過了最佳的買房時機,今天的中國經濟結構處於轉型期,正在由房地產、基建為首的投資驅動轉變為互聯網為首的新經濟,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全部都是通過股權融資的方式成長起來的,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將給私募股權投資帶來巨大的投資機遇。

除了房子,我一無所有……

如果將資產配置投資在類似BAT的企業,參考過去十年GDP與BAT淨利潤增速來看(過去10年平均每年增速15%),從理論上來說,假設今天選擇資產配置,十年後將翻至18倍。

隨著中國市場理財工具越來越多,房產市場泡沫漸漸褪去,理財市場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資產配置熱點:

1、私募基金。這幾年非常火,因與公募基金的激勵制度不同,投資人利益和基金管理人利益掛鉤,對於私募基金管理人有激勵費,因此湧現出很多優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行業整體正向發展。

2、期貨投資。不同於股票債券只能做多,其投資範圍廣,投資方式可做多可做空,受經濟大勢影響小,不論經濟好壞,做對方向就賺錢。

3、基金組合服務。如果說私募股權比較“貴”,門檻在100萬起,則可以考慮基金組合服務和FOF,參與門檻相對較低;商品期貨亦可,幾千塊錢便可以參與,但是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要求比較高。

4、除此之外還有四大另類投資:房地產、大宗商品、對沖基金、私募股權投資,都在逐漸大放異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