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如果Jonathan Ive退休,我們肯定得重新認識蘋果,重新認識iPhone。現在都知道他一時半刻不會離開,但恐怕不久之後,我們還是得重新認識蘋果,重新認識iPhone。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作為智能手機行業唯一被冠以“首席設計官(CDO)”的設計師,Jony Ive率領那支20人以內的設計團隊,為全世界的手機廠商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靈感。他是蘋果的CDO,大概也是整個行業的CDO。

最忙的甩手掌櫃

最近這幾年,我們還是能聽到Ive用他的英式男中音介紹新品,但外行也能看出來,Ive對蘋果最近幾代新品的設計影響有限。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iPhone X的視頻當中 Ive並沒有露面 只有聲音

可以看看這幾年他都在忙些什麼。

  • 參與蘋果新園區Apple Park的設計、督建
  • 參與蘋果“零售店2.0”的設計、督建
  • 完成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一書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前兩件作品體量超過蘋果以往任何產品。雖然不需要手機那樣的精密度,但工程量的累加,足以耗盡一個設計師的大部分精力。

以Jony Ive對細節的要求,這個消耗恐怕又要再加上幾倍。蘋果新總部的成品即為最佳物證。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蘋果新總部內部細節

“零售店2.0”的室內設計風格在國內的很多蘋果零售店當中可見。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芝加哥密歇根大街蘋果店還順便獲得了IALD頒發的照明設計獎。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密歇根大街蘋果零售店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這本書的考究程度也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力。我們大概不懂“低鬼影油墨,8色印刷,印刷色差不高於1”這些印刷術語,也不明白為什麼做一本“畫冊”會耗時數年。換一個人人都懂的說法:這本書官方售價300美金,很多人覺得超值。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扛著這三個大工程,還想要以設計第一臺iMac、iPod、iPhone那樣的精力去設計新產品的,怕是神仙也難做到。

並且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一位設計師開始出書回顧自己的作品並將主要精力放在建築和室內設計上,很大概率是要退休了。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所以,2016年蘋果任命兩位設計副總裁的時候,Jony Ive要離開蘋果的傳聞再次甚囂塵上。上一次是在Steve Jobs去世之後。

他可能只是去“換換腦子”

去年年底,Ive重新執掌蘋果設計團隊的消息放出。此時Apple Park接近完工,零售店2.0初見規模,兩位設計副總裁的介紹也悄然從蘋果公司的Leadership頁面消失。

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或許前幾年他只是設計手機做煩了,去換一個領域找找靈感。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回過頭來看全貌,那些猶如宮鬥劇情的“內訌”傳聞就真的很可笑了。

在蘋果看來,公司園區建築、零售店建築,與蘋果的產品同等重要,值得CDO親力親為。

看似Jony Ive做了好幾年“甩手掌櫃”,但是蘋果新一輪的產品大變身可能已經開始了。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從2014年的iPhone 6開始,過分明確的注塑天線,凸起的攝像頭,以及iPhone X的額頭成為永恆槽點。說它們醜可能有人會反對,但這些元素也絕對稱不上“美”,起碼與Jony Ive作品中一貫的細節感和秩序美不搭界。

這次請務必擊倒我們的想象力

手機行業熱火朝天,但手機的設計卻死氣沉沉。升降馬達這樣的“笨辦法”已經是今年最了不起的設計創新了,你說,還能更無聊一點嘛?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所以,期待Jony Ive專程回來拿掉劉海,拍扁攝像頭的機友們,腦洞開得再大些吧。

對iPhone,我們期待蘋果能祭出iOS 7那樣的顛覆性變化。軟件、硬件都可以。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在設計層面,這幾年蘋果已經把安卓廠商“養肥”。除了OV的新作,與iPhone雷同的設計仍然是主流。作為始作俑者,蘋果是時候親自出面“割韭菜”了。

至於具體的方式,用設計、交互、技術、材料的壟斷製造時間差,蘋果已經玩得很熟練了。像當年的Multi Touch那樣來一次交互變革,或者像Unibody MacBook Pro那樣來一次材料和工藝的大壟斷,死氣沉沉的手機行業需要這樣的戲劇性情節。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甚至我們不談iPhone,開創一個新的品類才更刺激啊。使用蘋果自有芯片技術的未知設備,新的可穿戴設備,都快些來吧。

而現在看來,這些計劃都離不開Jony Ive的支撐。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為什麼很多產品貌似跟iPhone很像,有些細節甚至比iPhone還好,但就是“氣質”不對勁呢?

大概是因為他們在借鑑的過程中忽略了一點,蘋果仍然是一家“設計驅動”型的公司。

相比新款iPhone X 這個人的動向更值得關注

設計是有魔力的。蘋果的產品即使經歷幾代更迭,哪怕面目全非,但氣質不改。而很多品牌的產品,兩代之間的差異都會讓人找不著北。

Jony Ive 在31歲、34歲、40歲時設計了iMac、iPod和iPhone這些改變很多事情的產品,50歲之後他還能否讓這個行業嗨起來,讓每個用戶的眼裡再次發出“攫取的光”,這是比新款iPhone X更值得期待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