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多瓦是個怎樣的國家?


在歐洲東部有一條平靜的河流從東喀爾巴阡山穿過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最後注入黑海。這條河流便是德涅斯特河,它將摩爾多瓦分為東西兩部,河的左岸是世代居於此地的摩爾多瓦人,右岸則以斯拉夫移民為主。作為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誰能想到在蘇聯一夜之間轟然倒塌之後,河流兩岸的居民會因為國家的走向問題發生內戰。

早在很久以前,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是一個國家,因此兩國居民彼此間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後來沙俄擴張把摩爾多瓦併入俄國境內,但只要一有機會,摩爾多瓦人還是千方百計要和羅馬尼亞合併。

十月革命之後的一段時間,蘇俄內憂外患,摩爾多瓦趁機脫離莫斯科的控制迴歸羅馬尼亞,但恢復元氣的蘇聯不可能就此罷休,後來摩爾多瓦再次被併入蘇聯。並且為了改變當地的人口結構,蘇聯開始向摩爾多瓦大量移民,這些移民過來的斯拉夫人多數集中在德涅斯特河右岸,而這一舉措也為摩爾多瓦以後的內戰埋下了伏筆。

蘇聯解體之後,就國家的走向問題,摩爾多瓦國內分成兩派:德涅斯特河左岸的傳統居民傾向於西方的民主化道路,願意一切向歐美看齊;德涅斯特河右岸的斯拉夫移民則更親近於俄羅斯。

僅從地圖上看,便不難看出左岸的親西方勢力擁有比右岸的斯拉夫勢力更遼闊的土地和更多的資源,但右岸居民毫不示弱,他們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面對公然的反叛,摩爾多瓦政府軍開始出兵平叛,只是雙方的軍事實力都很差,如何爭取外援成了最緊要的事情。

蘇聯解體之後,當地的軍事資源被俄羅斯第14集團軍接收,可當時的內外形勢迫使俄羅斯不便直接援助摩爾多瓦叛軍,而政府軍則可以從羅馬尼亞獲得源源不斷的軍援。實力懸殊很大,右岸武裝的失敗似乎已成定局,但政府方面卻低估了叛軍的抵抗意志,在連續多次未達成作戰目標的情況下,左岸政府軍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對手。

而頗具喜感的是,內戰中的士兵嚴格執行上下班制度,白天在戰場上衝鋒廝殺,晚上則到酒館裡比拼酒量,天亮之後各自回營,繼續拿起武器戰鬥,摩爾多瓦內戰也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場上下班的戰爭。

此後,右岸的斯拉夫人通過各種手段從第14集團軍那裡搞到坦克和裝甲車,內戰打來打去終究分不出勝負。直到今天,這個未受聯合國承認的“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實際上仍是俄羅斯的一塊飛地。


地圖帝


【摩爾多瓦】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酒城《克里科瓦》 自然地理:摩爾多瓦位於歐洲中部,是一個內陸國家,面積為3.38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國土介於普魯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西鄰羅馬尼亞,北、東、南與烏克蘭接壤。地處平原,境內丘陵起伏,河谷和山谷相間,平均海拔147米。中部為科德臘高地;北部和中部屬森林草原帶,南部是遼闊的草原。最高點是西部的巴拉涅什特山,海拔430米。河流眾多但大部分短小,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為境內兩大河流。地下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面積佔全國領土的40%,三分之二的土地為黑鈣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1月為-3℃至-5℃,7月為19℃至22℃。

人口:413萬(2003年12月)。其中摩爾多瓦人佔65%,烏克蘭人佔13%,俄羅斯人佔13%。此外還有加告茲人3.5%、保加利亞人2%、猶太人2%和日耳曼人。官方語言為摩爾多瓦語,通用俄語。多數居民信奉東正教,少數人信奉猶太教。

首都:基希訥烏(Chisinau / kishinev) ,位於摩爾多瓦中部,座落在德涅斯特河支流貝克河畔,有500多年的歷史,人口79萬(2003年12月)。平均氣溫1月為-4℃,7月為20. 5℃。

行政區劃: 1999年3月,摩重新劃分行政區。現全國共劃分為10個縣、2個自治區(其中德涅斯特河左岸行政區地位未變)、1個直轄市(基希訥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