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熱,luckin coffee憑什麼挑戰星巴克?

朋友圈一聲槍響,咖啡圈的“藍綠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作為“攪局者”,luckin coffee的進攻之勢不可謂不激烈。4個月開店525家、試營業服務用戶超過130萬,號稱用“互聯網思維”做咖啡的瑞幸,給咖啡行業狠狠地上了一課。而它也自始自終將星巴克作為“參照物”,不管是之前的“對標星巴克”,還是近日的公關戰,拋開目的不談,我們更想知道,瑞幸咖啡挑戰星巴克的可能性有多大?

挑戰星巴克的時機到了嗎?

瑞幸咖啡的市場目標是做中國人的高品質商業咖啡,同等替換下就是職場咖啡。毫無疑問,這是殺進了星巴克的大本營。星巴克的目標受眾,也是一二線城市的白領。它的定位是給消費者提供除家和辦公室以外的“第三空間”,除了賣咖啡,更重要的是賣體驗。

不過,在盈利、擴張以及新一代消費者的壓力下(顧客駐留時間越長,客流量就越小,對新一波90或00後消費者品牌優勢減弱),星巴克的“體驗感”“新鮮感”慢慢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比相鄰店鋪低一度的冷氣、線條硬朗的木質椅以及將陶瓷杯變成紙杯。而它們又在釋放同一個信號:此地不宜久留。

最近大熱,luckin coffee憑什麼挑戰星巴克?

這些改變使星巴克的咖啡館屬性淡化,咖啡便利店的屬性越來越明顯,也使得星巴克的競爭壁壘被拉低,給了新品牌進擊的機會。近幾年來,打著對標星巴克的名號殺入市場的品牌就包括,連咖啡、瑞幸、喜茶等等。他們無一例外都具有“便利店”屬性,而在品質上,強調的是對標甚至超越星巴克。

瑞幸會不會成為咖啡圈的小米?

“做每個人都喝的起、喝的到的好咖啡”瑞幸咖啡這樣描述願景,也詮釋了它的定位。

最近大熱,luckin coffee憑什麼挑戰星巴克?

這種強調性價比的打法,像極了當年的小米。小米把自己定位在千元機市場,潛臺詞也是“每個人都能買得起的好手機”。不過,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兩者卻採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小米通過塑造粉絲文化,培養了一批對品牌忠誠度頗高的消費者,打破粉絲圈層,向“薄利多銷”衝刺,畢竟互聯網的目標是“用戶”。

最近大熱,luckin coffee憑什麼挑戰星巴克?

而瑞幸則直接採用了壓價的方式,店內一杯拿鐵24元、一杯美式21元,普遍比市場價低了6塊以上。此外,瑞幸還採取了新用戶首杯免費、介紹新客得免費咖啡、買2送1等優惠,而且推廣和返利手段長期存在。

誰都知道,剛入行是生存階段,沒有錢是活不下去的。

相比之下,星巴克就剋制了很多。在中國,星巴克直接將目標對準了對價格不太敏感的人群。它的咖啡集中在30~40元這個區間,促銷手段主要是星享卡——作為積分返券使用。拿等級最高的金星級來看,達到此級別後,可獲得優惠等。除此以外,就是部分產品限時打折、特殊節日免單(eg:地球日自帶星巴克咖啡杯可免單)等優惠。

最近大熱,luckin coffee憑什麼挑戰星巴克?

短期來看,由定位導致的瑞幸的價格優勢很明顯。這也使它能夠在星巴克、Costa等品牌佔領的高端消費市場,和肯德基、麥當勞佔領的快餐咖啡中間,找到生存的縫隙。它吸引到的是一群對價格敏感,同時對特定品牌忠誠度不高的顧客。至於這群人和星巴克的消費者重合度有多高,暫且無從考證。

重營銷的瑞幸VS不投廣告的星巴克

最近大熱,luckin coffee憑什麼挑戰星巴克?

事實上,不僅是瑞幸,星巴克的營銷功底同樣了得。

星巴克還深刻地詮釋了“產品即媒介”的真奧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星巴克的杯子。每年的聖誕紅杯,就是星巴克借勢聖誕節的規定動作。自1997年開始,這個傳統已經延續了20年,成為了美國乃至其他國家Holiday Season的標誌之一。而人們對於聖誕紅杯的態度,也從買咖啡順帶買杯子,變成了收藏杯子順帶喝咖啡。

最近大熱,luckin coffee憑什麼挑戰星巴克?

星巴克的杯子還擅長跨界。它曾和Lady Gaga、藝術家Steven Harrington等出過聯名款,也曾在社媒號召網友UGC,給杯子“換裝”。2016年美國總選大選期間,那款備受爭議的綠色咖啡杯就是社媒營銷的典例。不過,話題度倒是有了,輿論卻站不穩了。

從形式上看,星巴克的營銷屬於長期發力、有節奏推廣,並且部分已經和節日融為一體。而瑞幸則偏重於短期轟炸、集中爆破。從獲客量和打響知名度的角度來看,瑞幸的方式似乎更有效。但若涉及到更長遠的品牌符號的塑造,星巴克的打法更有格局。

必須要做外賣的星巴克

根據瑞幸提供的數據,目前瑞幸已裝修完成525家門店,這些店在5月31日前全部可以試營業。這些店面分為ELITE旗艦店、RELAX悠享店、 PICKUP快取店、KITCHEN外賣廚房店四種,前兩者主要集中在商圈和寫字樓,注重的是社交空間的打造,後兩者則分佈較廣泛,主要是為了配送方便。

最近大熱,luckin coffee憑什麼挑戰星巴克?

星巴克也偏愛商圈和寫字樓,因為這些區域上班族集中,他們不用花太多時間就能到店。但星巴克從來沒做過外賣,即便是有,也是由第三方平臺和個人代購。不做的原因很簡單,一方面,配送時間過長會配送咖啡口感;另一方面,這也有違星巴克的體驗文化。

不過最近,在星巴克披露的最新中國增長計劃中,外送業務被提上日程。在外送領域長期缺席的星巴克終於開始反擊,很難說,是瑞幸的衝擊,還是行業大勢的推動。畢竟,在中國,外賣生意已經成熟,而實體店高昂的門店和人力成本劣勢,也會進一步壓榨咖啡的利潤空間。

咖啡之外,如何盈利?

說到這裡,我們似乎忘記了,決定兩家公司是否具有直接競爭關係的,其實是他們的盈利模式。

瑞幸CMO楊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流量只是結果,移動互聯網時代最貴的是用戶關係和關係鏈。當瑞幸佔有了足夠的線上流量(App)和線下終端(幾千家店),並且掌握了大量場景需求和用戶數據,就可以賣給用戶更多需要的和有價值的商品。

而星巴克呢,星巴克又何嘗不是家“數據公司”。星巴克會通過“星享卡”和“星禮卡”等自付體系收集用戶數據,並通過解讀數據進行二次營銷,有針對性的進行推廣;也會使用氣象數據,判斷熱浪是否來襲,從而推斷何時發售星冰樂。

但要具體到盈利模式,媒體報道稱,星巴克的賺錢業務為會員卡及咖啡周邊產品。在美國,平均每七個人就會有一張星巴克的會員卡。而對於店員來說,在他們的KPI裡,會員卡的比重也要明顯大於咖啡。

至於周邊,就包括咖啡杯、節假日禮盒、聯名款等。顯然,都是瑞幸不具備的。

最近大熱,luckin coffee憑什麼挑戰星巴克?

綜上,在營銷、盈利等方面,47歲的星巴克早已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挑戰者輕易不可撼動。況且,星巴克致力打造的“體驗文化”、“夥伴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某些方面出現偏差,但在這一細分領域的地位還是在的。而瑞幸,作為新零售咖啡的代表,它對於渠道、價格的衝擊,其實也正是代表了時代發展的方向,社會的運轉速度越快就越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更有效率的生產模式。

兩者不是誰將替代誰的關係,是相互補充,也是相互警醒。星巴克需要瑞幸的效率,瑞幸也需要星巴克般的沉澱與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