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淇公墓誌——嚴整峻拔 流暢清秀

清淇公墓誌

唐,高50釐米、寬50釐米,南京博物院藏

清淇公墓誌——嚴整峻拔 流暢清秀

《清淇公墓誌》拓片 

清淇公墓誌——嚴整峻拔 流暢清秀

《清淇公墓誌》拓片 局部

清淇公墓誌——嚴整峻拔 流暢清秀

《清淇公墓誌》拓片 局部

嚴整峻拔 流暢清秀

趙啟斌

《清淇公墓誌》全稱《唐故上柱國左武侯驃騎將軍左武侯長史清淇公墓誌銘》。《清淇公墓誌》原石為李根源“曲石精廬”舊藏,洛陽北邙清風鄉出土,1953年捐獻蘇南文管會。由於1958年蘇南文管會與南京博物院合署辦公,《清淇公墓誌》連同李根源“曲石精廬”收藏的其他唐墓誌一併入藏南京博物院。此墓誌為初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所書,乃初唐時期的書法作品,雖然唐代氣象已經出現,但仍受南北朝書風的影響,呈現出該時期書法的藝術特點。

李根源“曲石精廬”所藏唐墓誌來自於洛陽。據其子李希泌的記載,為1932年李根源參加洛陽國難會議時,偕好友金 望游龍門名勝,見到了待售的新出土唐代墓誌,便以兩千銀洋購置了其中他看中的部分墓誌。此批墓誌共計93方,總數量達數十噸之多,蔚為大觀。李根源由於財力有限、資金短缺,不能多加購置,頗為遺憾,即便如此,已然入藏了唐墓誌的精華。李根源獲得此批墓誌後,立即請他的朋友、軍政部次長楊杰特批租賃火車車皮一節,將墓誌運抵蘇州居所收藏。李根源在蘇州所藏的唐墓誌,打破了唐墓誌多聚藏江北的歷史,使江南也逐漸成為唐墓誌收藏的重要區域之一。《清淇公墓誌》即是李根源“曲石精廬”所藏比較重要的墓誌,章太炎曾專為《清淇公墓誌》題跋說:“《清淇公志》,不書姓氏。其敘家世緣起雲:‘三徙稱賢,闡儒風於魯國’,指孟子。又云:‘寒林抽筍,彰孝子之情’,指吳司空孟宗,知清淇公孟氏也。孟氏出魯公族孟孫,故又推本及於文王爾。據所述後主播遷,中原肇亂,公援戈招募,元兇就戮,知隋時從破楊玄感有功者也。下述大唐義寧元年,正朔尚屬隋恭帝,而竟書大唐,斯為非法,然其文字研雅,不知作者為誰耳。章炳麟識。”對於清淇公的籍貫、家世、生平、事蹟以及志文的文學水平做了評判,認為是比較出色的一篇墓誌銘文,可惜由於沒有署名作者,頗為惋惜。從章太炎的評語中,可以意識到此墓誌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不愧為李根源收藏的一方唐代名志。

《清淇公墓誌》在書法上有自己的藝術特色,整體上呈現出嚴整峻拔的審美意象,具有北朝書法的氣息,給人以雄渾勁健之感。而線條的流暢清秀、堅韌文雅,則又給人帶來風神秀美的審美感受,具有相當的藝術造詣。該墓誌有著頗為鮮明的南朝書風影響的痕跡,唐太宗提倡王羲之書法,在《清淇公墓誌》的一些用筆和結體上亦自然表現出來。《清淇公墓誌》呈茂密型佈局,筆畫繁密精整,方筆運用比較明顯,尤其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一絲不苟,交代得清清楚楚。偶然保留的隸書筆意、有意將部分筆畫加以擴大誇張等,都使嚴整茂密、雄深勁健的特色進一步突出,表現出中原地區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特定的精神特質和審美面貌,即古樸、渾穆而又大氣、沉雄,筆下流露出力勁猛的神采氣質。而結體上,字形大小的安排、重心的高低左右傾斜、筆畫肥瘦的處理以及在行筆中不時出現的欹側結構等,則打破了過於平正佈局所帶來的呆板凝滯之感。而且由於一些筆畫的行筆較為快速,具有了行楷書的筆意。一些筆畫、線條作以簡便化處理,不作刻意的起筆、行筆、收筆,明快簡潔,具有大寫意的筆法,使全幅流暢簡勁、跌宕起伏的氣息大為增強,書寫時行筆的節奏感亦自然於字裡行間呈現。可以說,《清淇公墓誌》嚴整峻拔、流暢清秀的特色既保留了六朝時期的風格面貌,也有著唐朝初建時期精神氣象的流露,清新明亮的審美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不愧為早期唐墓誌的精品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