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夜讀」一品冬瓜盅,夏日消暑妙品

點擊收聽

窗外赤日炎炎,往電腦上輸入“冬瓜”二字,一股清涼的感覺便從舌尖沁透全身。

冬瓜解暑墜火,是酷暑天的恩物。粵人喜歡把清熱降火說成“墜火”,強調一個“墜”字。墜是什麼?往下拽,從高處跌下來。畫裡的夏天,太陽滿臉生火,火焰都是往上躥的。怎麼壓得住這火?粵人用一個“墜”字,比起“降”字,更生動更有人味。

小時候,大暑天回到家裡,母親已經煲好了冬瓜水,冬瓜連皮帶瓤,與扁豆、荷葉、薏米煮成一煲,待湯稍涼,大人便要我們連湯帶渣大碗大碗地吃。

邊吃邊聽母親說:“冰棍雪糕只能解嘴熱,這麼皮毛利口不利福。只有喝冬瓜湯,五臟六腑的暑氣都墜清了,人才會從內到外地涼快起來。”

冬瓜價賤,一隻有十幾二十斤,各家買冬瓜都是在大冬瓜上指指戳戳,這塊結實那塊松蒲,要這塊不要那塊,到頭來頂多買一斤兩斤,用水草紮上,指頭勾著水草,晃晃悠悠地回家。這是當年的街景。

沒人會買一隻冬瓜回家做冬瓜盅,吃不了那麼多還在其次,主要是耗不起那爐火的錢。

「小麦夜读」一品冬瓜盅,夏日消暑妙品

大暑天到酒樓吃飯,冬瓜盅要預訂,如今也不例外。冬瓜盅製作時間長,更因為它墜火,大家都搶。一個八寶冬瓜盅,小的68元,大的88元。

據說,冬瓜盅的靈感來自清代宮廷御菜“西瓜盅”。朝官於夏令出訪,把“西瓜盅”傳到各地,包括盛產冬瓜的廣東。粵人一看,同樣是瓜,冬瓜比西瓜皮更硬肉更厚,容量大,盛水盛料載力更強,一款新菜就這樣誕生了。

用來做盅的冬瓜不能太大,8斤上下足夠。至於裡面放什麼料,可謂八仙過海,各施各法。有的放“什錦”,有的放“八珍”,有的放“四寶”,有的放“三鮮”。

逢上大型宴會,這冬瓜盅便被提升到宮廷等級,更名為“一品冬瓜盅”。冬瓜盅裡面有雞肫、田雞、蝦仁、海參、蟹肉、鮮筍、鮮蓮子、冬菇、火腿、雞骨、田雞骨……光是材料就不下半斤。

調料有紹酒、姜、蔥。上湯2斤半,二湯4斤。

做的時候,先掏空冬瓜,挖出瓜瓤及部分瓜肉,在瓜皮上刻上各種花紋圖案吉詳字符,先把冬瓜殼放入開水中煮10分鐘去青味,取出,在瓜皮上塗上花生油再放入大燉盅內,把飛過水的雞骨、田雞骨、二湯、姜、蔥一起倒入,燉1小時,讓骨的鮮味充分滲進瓜肉裡,再棄骨料。

另起鑊燒開二湯,把蝦仁、雞肫、田雞、鮮蓮子、鮮筍灼熟,上湯濺酒,加入剩下的材料,煮滾一併倒入冬瓜盅內,撇油後灑上火腿茸設色,跟一小碟鹽上桌。

如今酒樓還配上一副閃亮的不鏽鋼餐刀湯匙,餐刀用來切瓜盅的內壁,瓜肉又厚又軟,用湯匙去刮,瓜肉掉到湯裡已經成茸,用勺子連湯帶渣一起撈上,那是極致之味。

「小麦夜读」一品冬瓜盅,夏日消暑妙品

英女王來訪時吃過這款一品冬瓜盅,她邊吃邊嘖嘖稱奇,冬瓜盅從此被譽為“中國烹飪史上的奇葩,中華民族獨步世界食壇的美饌”。

冬瓜能上能下可賤可貴。

有一年央視舉辦烹飪擂臺賽,有一款名為“天香國色”的翅湯,盛器就是冬瓜。那是我見過的最精美的瓜雕!整隻冬瓜分成三截,下面是細密格子底座,中層是鏤空的花窗,切口刻著“工”字紋,蓋子是花籃格子,頂端一朵芍藥花,美輪美奐。

但主持人介紹主料配料調料,連紹酒都說了,就是不提一個瓜字。我為冬瓜叫屈:明明是瓜盅盛魚翅,只因翅貴瓜賤,獨佔功名。這不是客大欺店又是什麼!

原題《母親給我做的冬瓜盅》,摘自《此味只應天上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