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魯迅最欣賞兩個人

魯迅對於《三國演義》這本名著,總體上是否定的,尤其是書中極力宣揚的劉備之仁、諸葛亮之智,魯迅評價道:“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是魯迅對三國中人物也不是一味否定,他明確表示比較欣賞的人物有兩個。

《三國演義》中,魯迅最欣賞兩個人

一個是曹操。魯迅在北京大學講課時說:”曹操被《三國演義》糟蹋得不成樣子,且不說他在政治改革方面有不少的建樹,就是他的為人,也不是小說和戲曲中歪曲的那樣,像禰衡那樣狂妄的人,我若是曹操,早就把他殺掉了。“

對於曹操的評價,現在人們早已知道他不是演義中的奸詐形象,而是大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所以魯迅的評論,在今人看來,倒也不足為奇。比較新奇的是,魯迅除了曹操之外,比較欣賞的另一個三國人物。

《三國演義》中,魯迅最欣賞兩個人

這個人物就是關羽。魯迅既然批判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形象,那麼對於同一陣營的關羽,為何又特別欣賞呢,要知道,關羽的性格弱點尤為突出呀。魯迅欣賞他的理由竟是——華容道放過曹操。

魯迅在《中國歷史小說的變遷》中說:“寫華容道上放曹操一節,則義勇之氣可掬,如見其人。”所謂“義”,對曹操算是有情有義了,對大哥劉備就是情義拋腦後了;所謂“勇”,大概是寧可被處以軍法也要放過敵人,這應該叫“渾”吧。

《三國演義》中,魯迅最欣賞兩個人

可見,魯迅先生是愛屋及烏,因為欣賞曹操,順便就欣賞了放過曹操的關羽。先生褒貶人物的角度也是挺有個性的。

總體上,魯迅對《三國演義》評價很低,認為它真假虛實難辨,後人容易混淆,比如後世有個詩人,真的到落鳳坡去憑弔龐統,而落鳳坡一事其實是書中虛構的。魯迅先生的這種看法,和當下人們對戲說歷史和某手機遊戲的批判倒也有幾分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