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經驗交流」彭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在全省地方志宣傳、信息暨期刊工作座談會上的交流材料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经验交流」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全省地方志宣传、信息暨期刊工作座谈会上的交流材料

立足地方文化 打造精品期刊

——在全省地方誌宣傳、信息暨期刊工作座談會上的交流材料

彭州市地方誌辦公室

(2018年5月30日)

彭州市地方誌辦公室(以下簡稱市志辦)和彭州市地方文化研究會(以下簡稱文研會)聯合主辦的內部刊物《天彭古今》,於2010年底創刊,每年出版兩期,每期印發1000冊,至2017年底,已出版15期。現將《天彭古今》期刊工作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領導重視,組織落實,資金到位

二、牢記宗旨,明確目標,落實任務

首先是牢記宗旨。《天彭古今》編撰的宗旨是:開展彭州市地方文化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文化藝術、民俗民風、名物掌故等方面的發掘、保存、研究、交流諮詢等學術活動,為地方誌、地方年鑑、地情資料編纂工作積累資料,促進地方文化事業發展,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

其次是明確目標和要求。《天彭古今》總體上屬於史志類刊物,所發揮的作用與志書“存史、資政、教化”功能是一致的。《天彭古今》作為地方文化研究的刊物,不但是發揮其“存史、資政、教化”功能的載體,同時也是展示市志辦工作成果的平臺。市志辦把辦好該期刊作為年度重要目標考核任務之一,文研會則自覺地把該期刊作為自己主要和最重要的工作來做,力求最大化地發揮其“存史、資政、教化”功能。這就是創刊的工作目標。

第三是落實任務。一個刊物辦得好與不好,取決於稿源多寡、稿件內容優劣、質量高低。對任何人的稿件,我們都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為了提高稿件質量,我們把發揮群體優勢與個人特長相結合,定課題,給任務。發揮文研會會員的熱情,把分散的人員用社團組織的形式集中起來,形成合力,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就一些重大的課題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這樣有利於發揮群體的優勢,對過去懸而未決的問題,作細緻深入的研究,爭取在學術上有所突破;對過去未曾觸及的問題,開闢新的研究領域,創造出新的研究成果,把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把重大課題集中起來研討,互相交流,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有利於增加知識,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培養人才。同時鼓勵一些有比較紮實的文史基礎知識、有較好的研究能力的人員獨立進行研究,加強信息的溝通和利用,使研究充滿內在的活力,把研究工作進一步推向深入。

三、廣泛研究,突出重點,成果顯著

在過去的兩年裡,《天彭古今》主辦方按照制定的宗旨、目標、任務,在對彭州市地方文化進行廣泛研究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對彭州市的牡丹文化、宗教文化、古蜀文化、水文化、陶瓷文化以及鄉賢文化、民風民俗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

彭州牡丹文化天彭牡丹有其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彭州又名天彭,素有“花州”之稱,為中國牡丹的主要原產地之一。天彭牡丹因其發源地丹景山麓湔江口天彭門而名,大詩人陸游《天彭牡丹譜》雲:“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彭州當時就享有“牡丹鄉”之美名。牡丹既有觀賞價值,更有藥用價值,彭州種植牡丹的歷史非常悠久,還有陸游寫的《天彭牡丹譜》也很有名。這些年來,彭州市對牡丹文化作過研究和利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這還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利用,包括種植方法方面的科學研究。同時要借鑑外地的成功經驗,把我們的牡丹文化搞得更加有聲有色,進一步利用好我們自身的優良資源。2017年在《天彭古今》(總第15期)“天府文化”專欄中刊載了牡丹文化研究文章。

彭州宗教文化彭州是“五教俱全”的地方,宗教文化很發達。2016、2017年連續在《天彭古今》期刊上選登彭州著名的佛教寺廟龍興寺楹聯及文章。我們重點研究這些宗教在彭州發展傳播的歷史,及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自的特色,發揮其在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

古彭蜀文化彭州是古蜀文化重要的發祥地,和三星堆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認真研究蠶叢、柏灌、魚鳧、開明等人的有關記載及傳說,使零碎的史料逐步系統起來,使朦朧的史實逐漸清晰起來,逐步形成較為統一的認識。關於古彭蜀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聯繫問題,注意地下文物的發掘,不斷拓展視野。2017年在《天彭古今》期刊上刊載了《湔江古蜀源流簡述》、《從彭州地名“九隴”淺談古蜀與隴南的關聯性》等文章。

鎮域特色文化彭州市有不少特色小鎮,歷史文化悠久,具有深度挖掘的價值。加強對鎮域特色文化的研究,有助於提升這些鎮的文化品味,更好地服務於經濟和社會各項建設事業。2017年《天彭古今》期刊“特色小鎮”專欄刊載了6篇文章,專門介紹彭州市丹景山鎮的特色——不僅有馳名中外的丹景牡丹,素稱國色天香,而且地處彭州山區與平原的結合部,控扼湔江之口。千萬年來,滾滾滔滔的湔江之水從岷山匯流而下,在這裡奔騰出山,分為九派,呈扇形狀流向廣袤的彭州平原,滋潤著富饒的土地和勤勞智慧的人民,一代代繁衍生息,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湔江的水文化,是彭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含蘊豐富而又多姿多彩,亟待研究、挖掘和利用。黨的十九大指出,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做好水文化,使之成為新時代彭州建設的一個光輝的亮點,具有重要的意義。

彭州歷史人物彭州歷史悠久,人物也群星燦爛,值得研究的人物很多。包括彭州本土成長的著名歷史人物,比如清代的教育家呂調陽、近代的著名醫學家唐宗海、四川總督尹昌衡、革命家何秉彝等等。還有歷史上到過彭州的著名人物如王勃、高適、汪元量、李調元等等。2017年我們在《天彭古今》(總第14期)“鄉賢”專欄中刊載了4篇文章、4首歌頌李一氓的詩歌。人們都知道李一氓是具有很高水平的政治家、外交家,其實他也是一位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大學問家、詩人、書法家,古蹟整理家,還是享譽中外的收藏家,是中共黨內少有的大知識分子。李一氓是從彭州走出去的歷史名人,更是彭州市的一張文化名片。

彭州陶瓷文化桂花陶瓷、磁峰土陶歷史悠久,值得深入挖掘、研究、宣傳。2016年《天彭古今》(總13期)刊載了《傳世悠久的磁峰土陶》文章和圖片。

三線建設三線企業錦江廠的全稱是“錦江油泵油嘴廠”,在彭縣地區曾經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20世紀60年代建廠,其主要產品用於坦克、裝甲車、拖拉機、農用汽車內燃機等方面。20世紀的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錦江廠生產經營上的輝煌時期,90年代中後期開始衰落。2003年3月25日,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告錦江廠進入破產程序。《天彭古今》(總第15期)開闢了“三線建設”,刊載了三線建設有關的文章、圖片、詩歌,翔實記述了錦江廠從興建到鼎盛再到衰亡的全過程。

彭州地名文化地名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的反映,我們過去已經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隨著部分行政區劃的改變,以及災後重建新出現的地名,我們還需要面對新的問題,把地名研究引向深入。2016年在《天彭古今》(總第12期)刊載《棋盤石的傳說》《也說蓮花湖》,2017年在《天彭古今》(總第15期)刊載關於“九隴”地名的考證文章,《天彭古今》(總第14、15)刊載《西大街的故事》等。

彭州飲食文化彭州的飲食文化可謂歷史悠久,五彩紛呈,需要研究的方面很多。比如九尺板鴨、九尺鵝腸、小魚洞冷水魚等等。還有許多名小吃,也需要研究和傳承,融合新時代的元素,進一步發展和優化,更加體現自身的特色,吸引更多人們的青睞。2016年、2017年各期《天彭古今》都刊載有記述彭州飲食文化的文章,如《彭州飲食文化隨筆》連載(二)(三)。

彭州方言隨著普通話的推廣應用以及人們社會交往地域的不斷擴展,地域性的方言、俗語便在人們的言語中逐漸式微,更因歲月的推移,甚至有漸次消失之虞。這些寶貴的方言、俗語,在長期的傳承和演化之中,蘊含著以往社會的許多語言、文化、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諸多古老的社會元素,是彭州的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對人們認識以往社會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在方言、俗語中,那些只有發音而無文字的部分,因地方文獻和各種書籍、資料中均無記載,更容易逐漸消失。把這部分行將泯滅而又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發掘、收集、整理出來,實為一種急切的搶救行為。《天彭古今》(總第13、14、15期)連載的《只有發音而無文字的彭州方言》文章。該文收集、整理了部分只有發音而無文字的彭州方言,併為其注音,為其詁意。這是在做文化搶救工作。

此外,《天彭古今》上登載了許多民風民俗文化、彭州茶文化、彭州地質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再贅述。

《天彭古今》期刊一直保持著自己的風格,力爭做到圖文並茂,雅俗共賞。既有嚴謹的學術性,也有趣味性和可讀性;既有對過往歷史的回顧與研究,也能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受到彭州市社會各界的歡迎和讚譽,每期一出,不脛而走。這對於挖掘、整理、保存、宣傳彭州地方文化,起著重要作用。

由於我們自身水平有限,《天彭古今》期刊還存在許多缺點甚至錯誤之處,希望大家多提意見,幫助我們不斷改進,使《天彭古今》越辦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