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尋常路,休閒農業就得這樣干!

休閒農業就是為了延長農業的產業鏈,就是為了實現農業、農村、農民價值的再創造。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價值的再創造,把以前不值錢的變得值錢了,把以前不能賣錢的都賣掉了。2015年的一號文件也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閒、旅遊觀光、文化教育價值;加大對鄉村旅遊休閒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強線上線下營銷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一、挖掘賣點

浙江安吉,是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發源地,也是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做的最好的地方之一。他們以前的主產業就是燒石灰,由於安吉是黃浦江的源頭,為了保證上海人的飲水安全開始做產業轉型,當地政府以安吉是黃浦江的源頭為賣點,通過規劃設計、宣傳推廣把上海人拉到安吉來休閒旅遊。現在不僅上海人喜歡去,全國各地的人們都喜歡到這地方來休閒、放鬆、旅遊,從而帶動了安吉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

2014年北京房山,舉辦了拔蘿蔔親子活動,通過挖掘胡蘿蔔作為體驗式旅遊產品的價值,帶動當地餐飲、加工等產業消費力和影響力的同時,讓其他農民看到種植業的多元化優勢,從而提高整個房山種植業的發展水平。

二、保留農村的符號

有的人來到農村放鬆、休閒,是為了尋找他內心認定的那種鄉村、鄉味。曾經有個西藏人來北京玩了一圈,人們問他玩的好不好?他說很失望,很後悔。為什麼呢?因為天安門不會放光芒。在他的思想認識裡,天安門是放光芒的,但是在天安門廣場,卻沒看到會放光芒的天安門,所以很後悔、很失望。他來北京只是尋找內心認定的那個北京,所以,我們在發展休閒農業的時候要保留農村的符號,不能一味地追求現代化,要在保留農村符號的同時,融入現代化的元素,這樣人們不僅可以找到內心認定的鄉村、鄉味,還會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從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回頭客。

三、滿足都市人的多重需求

都市農業的特性:城鄉互動、三產融合、功能多樣、跨界開放。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的興起於發展是都市化進程中“三農”價值的再造,也是農業內部的推力。傳統農業經營困難,農民需要增收,農業結構需要調整,農村需要現代化,要求農業必須從一產延伸到二、三產,要求農業資源要跳脫傳統的只生產糧食的用途,強調環境、知識、健康、美學、文化的價值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1.都市人對於食品安全的需求

可以讓市民親身走進農村,貼近農民,乃至親自參與到農業生產中去。一方面向農民直接傳達自己的關切,另一方面也是最好的監督,形成最佳的信任關係。

2.綠色農業的需求

綠色農業不僅只是為了我們胃的需求,還要照顧我們的肺、眼、腦的需求。

3.城裡人親近鄉土的需求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現代都市生活的快節奏,讓城裡人有更大的興趣去走進農村、貼近農民。

4.親子教育的需求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課堂與老師。現在的父母教育理念的進步,更願意把孩子放在農場裡去接受大自然的教育。在農產對小孩進行感恩教育,比如,讓小孩去餵雞,當你給雞食物吃的時候為了感激你他會一直跟著你,藉此來教育小孩要學會感恩。

鄉村旅遊與第二產業的融合



做休閒農業還要與第二產業進行融合,第二產業就是農產品的深加工,還一個就是舊房子的改造。

一、農產品深加工

農產品的深加工解決的是客戶的需求。曾有旅遊專家講過一個後備箱的故事:我看一個地方的鄉村旅遊發展的好不好、生態農業做的成不成功,標準就是就看遊客的車的後備箱是不是裝滿了當地的土特產。用什麼東西來裝滿他的後備箱呢?應季的農產品只能滿足一時,別的時間怎麼辦呢?要滿足遊客旅遊中“購”的需求,必須要有一些深加工的東西,就要把農產品變成禮品,通過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二、農村的傳統手工業

現在農村有很多的傳統手工業,我們可以把它為我所用。比如,特色民俗產品、油畫、竹筐等等,這些手藝可以教遊客做,也可以做好賣給遊客。比如,做採摘農莊的,可以給遊客發自己編好的竹筐,這樣遊客拿著也有感覺,能更好的提高遊客的參與感。從另一個層面來講,還帶動當地農民的就業,促進了當地農民的增收

三、鄉村建築業

現在旅遊市場的趨勢:景區的長途遊是下降的,出境遊和郊區遊是急劇上升的。隨著低碳概念的深入人心和鄉村旅遊本身所蘊含的生態訴求,生態建築、新能源建築在休閒農業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分量。很多大老闆遍地找破落的村莊,租房子,然後進行改造,外部形態不變,只進行內部改造,改造成鄉村酒店,營造度假的輕鬆氛圍。

有的時候,遊客來這裡不僅僅是吃一頓飯,睡一宿覺,而是在享受生活的美好。現在基本沒有人願意去農村憶苦思甜了,到農村去只能嘗一嘗不能多吃。在農村,進行建築改造,要抓住城市人來農村的心理需求,既要保存鄉土特色,又要具備現代化設施與功能的建築。

有相當多的市民願意為更加舒適的休閒度假環境支付更多的費用。傳統的農家院應在滿足遊客最基本的安全、衛生需求的基礎上,提升硬件設施,在滿足其更高層次的需求(如對舒適度的需求、對“浪漫情調”的需求等)方面多下工夫。

鄉村旅遊與第三產業的融合



一、信息互聯網產業

90年代,人們看搖滾明星揮舞的是雙手;現在,進入信息化時代,再看到明星,揮舞的是手機。每個人都是一個自媒體,遊客來到園區消費也要傳播,遊客遊玩拍完照片肯定是要發到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體分享給其他人看,而你只需要花幾百元錢開通WiFi就行,這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一種宣傳,而且是免費的。

二、文化創意產業

農村遍地都是資源,農村的水、農村的土地、農村的牛,都可以變成我們的吸引物,我們一定要通過一些創意活動吸引遊客前來。農村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農業產業文化。這些豐富的“原材料”必須經過文化創意產業的加工,才能發揮出應有的價值。遊客購買紀念品肯定要送人的,如果沒有包裝,現在的人肯定不喜歡,如果你提前做好包裝,那麼肯定會受歡迎。如果是有創意的包裝,那麼會更受歡迎,而且會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

三、休閒體驗活動

休閒農業的東西並不一定要花很多錢,比如田媽媽農樂園,崇尚的就是生產簡單的快樂!輕資產、重創意!從一片荒蕪開始,通過組織不同的活動,吸引遊客參與到其中。因為,多留一分鐘就會增加更多的收入,而組織的相關活動都有足夠的角色的代入感。園區的設計也很有針對性,能被大人、小孩所接受,大家玩的都很高興。比如,有一個成本僅1000元的水滑梯,如果在市場購買成套的設備需花費十幾萬,但是莊主通過一些創意的改造,不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在冬季還可以把場地另作他用。

四、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鄉村旅遊的發展,不可能、也不應該排斥城市資本進入。

在城市資本大量湧入的情況下保障農民的利益,必須要依靠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的健全與發展,促使農民聯合起來,促進鄉村旅遊的社區參與度。從實踐上講,主要就是建設和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行業協會組織。

以前的一家、一戶、一園,通過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為現在的一溝一谷、一片一帶、一個甚至幾個鄉鎮。特色明顯,資源互補,利益聯結緊密,能更好地滿足遊客多元化的需求。

五、養老產業

隨著城鄉統籌各項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尤其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政策的進一步明晰,農村地區的養老、休閒房地產開發將會迎來新的高潮。

因為農村擁有最宜居的資源: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這是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

1.自然資源

環境資源:沒有空氣汙染、水汙染、噪音汙染的環境。

自然資源:肥沃的土壤、良好的氣候、地形地貌、動植物、溼地、生物棲息地。

2.社會資源

經濟活動資源:城鄉交流活動、特殊作物生產、特產生產。

共同體活動資源:生活共同體活動、農業共同體活動、氏族活動、鄉村文化活動、鄉村遊戲、鄉村管理、宣傳活動。

3.文化資源

歷史資源:文化節慶、歷史遺蹟、宗教信仰、傳統建築、村落象徵物、著名人物、風水地理、民間傳說等。

風景資源:農村風景、河川風景、山林風景、民居風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