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凤姐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是什么意思?

牛桂森


“一从二令三人木”是王熙凤判词中的一句。历来的专家学者对此多有解释。自从刘心武先生在《百家讲坛》解读《红楼梦》后,大家认同刘先生观点的占绝大多数,认为“一从二令三人木”用的是拆字法,一从,就是从。二令,即冷。三人木,就是休字。指的就是贾琏对于王熙凤的态度,一开始是顺从,然后是冷淡,最后把王熙凤休掉了。这个观点好像从那个方面也讲得通,里面的数字正好是一二三,按顺序来的,拆字也不可能是哪么巧,正拆出个一二三来。和书中的故事也基本合隼,贾琏一开始对于王熙凤真的是言听计从,其后就冷淡下来,只有最后解释不通,贾琏没有休掉王熙凤,而是死掉了。这也可以解释,可以认为后四十回不是作者原意,是续作者曲解了。所以刘先生又正本清源,续写了后四十回。刘先生的大作我没有见过,但我肯定必然会有贾琏休掉王熙凤的情节。

其实,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如果结合《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你会发现,与判词并不一致,有的就是莫名其妙。例如李紈,书中的描写是一个寡言少语,与世无争的寡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作为。然而,在她的判词中,却写的轰轰烈烈,无论如何与李纨的形象联系不起来。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作者根据原先的历史事件编撰的情理相近的一些故事,并不是人物的真实写照。李紈的“戴珠冠,披风袄,”“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只不过用贾宝玉给史湘云梳头,刘姥姥戴花轻描淡写,不为读者所识。

至于说到王熙凤的判词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虽说是拆字法,但拆的只有后面两个字,一从就是自从的意思,现在很多地方的方言也是把自从说一从。在诗词中更是如此,比如毛主席的《七律 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第一句“一从大地起风雷”,就是自从的意思。后面的二令,指的就是“冷”,冷是《红楼梦》的主要元素,冷子兴,薛宝钗的“冷香丸”,贾宝玉的“冷饮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史湘云的“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等等等等,自始至终,一直贯穿者这个“冷”字。三人木,就是三人一目,组成一个“秦”字,有人说里面也没有那个“一”啊,这其实是行文的原因,把一字舍弃了。指的就是秦可卿之死。秦可卿死了,秦业终了,王熙凤“哭向金陵事更哀”。


柴鹏程的航海日记


《红楼梦》第五回的凤姐判词说:“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其中“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甲戌本有脂批说:“拆字法。”

这个判词涉及凤姐的情节和结局,如果获得正确的解释,可以看出曹雪芹原来的构思。但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人们纷纷猜测“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含义,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却始终没有一个使大家完全信服的答案。

周策纵教授认为,这七个字是指凤姐害死尤二姐的事,谜底就在六十八回和六十九回之内。已卯本和庚辰本六十八回开头,尤二姐对凤姐说:“奴家年轻,一从到了这里之事,皆系家母和家姐商量主张。”其中“一从”一句读起来非常别扭,“一从”二字必定与凤姐判词的“一从”是个对照,起“指标”的作用。有了这个指标,所谓“二令”就可迎刃而解。同回写凤姐下了两道命令:一二.面“命”旺儿暗地里唆使张华去都察院控告贾琏,另一面又“命”王信用钱去疏通察院反坐张华以诬告罪。次回写察院的裁决为:“张华所欠贾宅之银,令其限日按数交足;其所定之亲,仍令其有力时娶回。”连用两个“令”字,和风姐的二“命”互相呼应。判词中的“二令”显然就是指这里的二“令”。至于“三人木”,则是“三”个“休”字,分别见于六十八回“连官场中都知我利害吃醋,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回来咱们公同请了合族中人,大家觌面说个明白,给我休书,我就走路”;以及六十九回“没人要的了,你拣了来,还不休了,再寻好的”。

周策纵教授认为,“一从”隐括“苦尤娘赚入大观园”开始的情节,前两个。“休”包括“酸凤姐大闹宁国府”,“二令”和第三个“休”则概括了“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逝”。所以这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实在包括了六十八和六十九两回的全部回目,指出了凤姐害死尤二姐的整个故事。

周策纵教授认为,“一从”隐括“苦尤娘赚入大观园”开始的情节,前两个。“休”包括“酸凤姐大闹宁国府”,“二令”和第三个“休”则概括了“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逝”。所以这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实在包括了六十八和六十九两回的全部回目,指出了凤姐害死尤二姐的整个故事。

周策纵教授指出,“一从”二字除了有指标作用之外,还该解作“自从”的意义。判词三、四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自从“二令三人木”那件事发生,尤二姐死得当然哀惨,而凤姐本人死前“哭向金陵”这事更是可悲哀的结局呢!

另外,周策纵教授还对周春、张新之、王梦阮和沈瓶庵、胡适、俞平伯、赵常恂、吴恩裕、林语堂、严明、吴世昌等人的解释提出了商榷的意见。

从自己对这七个字的解释出发,周策纵教授作出了下列的结论;(一)现存的后四十回中,凤姐的结局并未和这句诗相矛盾,也没有把它遗漏,因为这句诗所指的事在前八十回内已交代清楚了。(二)后四十回里凤姐应否有破休的结局,须另求证明,这句诗并未明确地给予这种预示。(三)这句诗与后四十回情节之间的关系,不能用来作为高鹗曾续书的证据。


刘天大夫


有话要说。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就是王熙凤的判词,实际是评说明末显极一时的太监魏忠贤。这个人的实际情况被史书刻意歪曲抹黑到一无是处了,也只能在石头记书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真实出色的王熙凤,一个被世人评作现代管理之母的优秀领导。

关于冰山,这是一个典故。明末张岱创作了冰山记这一戏剧,曾坊间广为流传,内中记述了魏忠贤专权嗜杀迫害忠良,最终如冰山溶化般失势完蛋的故事。

一只雌凤,这是一个怪词。凤求凰,凤雄凰雌,雌凤二字混在一起,就是既非雄又非雌,也就是不男不女的太监。点出了魏忠贤的太监身份。

【凡鸟偏从末世来】,凡鸟就是凡鳥,也就是鳳。魏忠贤如同凤凰,可惜生不逢时,没有梧桐树可以栖息,而是遇到了末世残酷腐败的官场环境。

【都知爱慕此生才】。魏忠贤这个人的才干和能力令上上下下(贾母王夫人、周瑞家的等婆子、宝玉冷子兴等)赞叹不已。

【一从二令三人木】,起先出嫁从夫,然后号令荣府,最后惨被休弃。口令,以口代令,这也是个字谜,檢,这个字右边有“一”和“从”,还有二个“口”,还有三个“人”,最后左边补木。这个字就是朱由检的檢字。

朱由检上台后,众官员纷纷弹劾魏忠贤,魏忠贤就被罢了职务。从前朝万历入宫至跟从朱由校,到天启帝时期发号施令管束天下文武,最后没几年天启亡故后被崇祯帝朱由检罢免。

【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回金陵,贾府少了这样一个有才能的当家角色,也就没人可以像王熙凤那般做到从早忙到晚(下回刘姥姥处可以感受到)地处理家务管束家人。内部作乱起来,再有外人趁火打劫,自然就步向末世树倒猢狲散的结局了。

实指魏忠贤被发配往凤阳皇陵,在路上自尽后,朝中再没能找到一个这样为国操劳的优秀大臣来辅佐皇帝,做到魏忠贤那般既监督官吏赏罚严明又稳定财政开源节流,后来朱由检急迫地换了五十任内阁首辅,朱明王朝还是无济于事地走向了灭亡。


火星shu叔


不请自来。

在我看来,“一从二令三人木”实际上是指贾琏对于凤姐在三个时段而表现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第一阶段:顺从

在一开始,贾琏和凤姐结婚,贪重色欲的贾琏必定会沉醉于凤姐的美貌之中,再加上凤姐很会些手段,所以贾琏必定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这个第一阶段的“从”字就是这么来的。

第二阶段:命令

而渐渐地,再鲜美的花嗅多了也就乏了,所以之后凤姐之于贾琏就变成了“令”,凤姐发号施令,成了家里的扛把子,贾琏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他只能听令于凤姐,而这也反映出凤姐婚姻的“变质”,因为“从”和“令”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主动与被动。

第三阶段:休妻

当第二阶段过去之后,第三阶段的“人木”,合起来实际上是一个“休”字。结合《红楼梦》的文本来看,“休”应该是“休妻”的意思(高鹗的后作将休变成了死,个人觉得篡改了凤姐的结局),也就是说凤姐最后的结局应该是被贾琏抛弃只能哭着回到金陵王氏的娘家去,而贾琏为何要休她,究竟是凤姐太会钻营还是别的什么理由,那就不为人知了。

但是被休回娘家,在封建社会可以说是对一个女人最大的侮辱,可以说是比死更令人难堪的了,更何况是一直高高在上、把别人玩弄在掌心的凤姐呢?

而曹雪芹想要通过这句判词说明的,也就是像凤姐这样有才华的女人,命运也最终将其践踏得体无完肤,只能和其他金钗们一样可悲甚至更悲哀。


欧美文学风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是《红楼梦》小说中王熙凤的判词。

字面故事上,即指王熙凤这个角色人物的命运,一从、二令、三人木,我想就是指贾琏和王熙凤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不然呢?明明是作者白纸黑字写了的,莫非我们还要往更远的人物上扯不成?所以我想首先就应该以王熙凤为中心来寻求解读。

那么,与王熙凤关系最近的人就是贾琏了不是吗?所以,这一从,指女子在家从父、嫁人后从夫的(腐朽)古训,即王熙凤一开始理所应当要听从贾琏。二令,指王熙凤的性格天生很强势、跋扈,以至于很快贾琏就发现自己管不住她,两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变成了王熙凤动不动发号施令、贾琏顺从更多些了。三人木,“人木”二字就是“休”字啊,指最后贾琏休了王熙凤。

我是“历史派”红迷,读《红楼梦》小说时,凡事爱往历史上追根溯源,也受到网上一篇文字的启发。我认为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作者在写明朝末年的宦官,一度在明朝天启年间掌握了朝政实权,权势熏天、气焰也十分嚣张的“九千岁”魏忠贤。

一从二令三人木,这句判词也可以影射魏忠贤与其当宦官所侍奉的三个皇帝之间的关系。第一个是明光宗朱常洛,魏忠贤作为太监,当然要对明光宗唯命是从、百依百顺,此谓“一从”。第二个是明熹宗朱由校,因为岁数很小、极其依赖奶娘客氏,魏忠贤因与客氏很投缘,得以间接控制小皇帝、很快掌握了实际上的朝政大权,既能通过客氏令小皇帝听自己的话,也能在很多朝政大事上代替皇帝发号施令,此谓“二令”。第三个是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最后一任在紫禁城里的皇帝,年轻的朱由检比较倾向于东林党,对魏忠贤在朝廷里权势太大也十分忌惮,所以很快想办法解除了魏忠贤的权力,发配他到凤阳去守陵墓,是谓“三休”。

《红楼梦》小说内容极其隐晦、深奥,我个人以为王熙凤这个人物及其判词的解读不止于此,仍有待于发掘。


TeaC


这些小问题,本砖家最拿手了。

目前砖家正在著书中,等书完成后,将用更专业更精准的语言来回答此类问题。同时向红学会下挑战书!

[北京故宫博物馆如果未来需要在交泰殿的导游词上添加“红楼梦”一节,或涉及交泰殿的“红楼梦”宣传,请直接联系本人。]

首先,本砖家在这里先泄个天机:

你必须明白《红楼梦》里的贾宝玉、金陵十二钗和金陵副十二钗,是货真价实的二十五块“石头”,他们实际上是紫禁城交泰殿里“乾隆二十五宝玺”的化身!详见本人《

其实,林黛玉至今仍活在人世,但你还会去看她么?

》,或《掀起林黛玉的面纱来,让你看一看林黛玉的庐山真面目》等诸文。

好,现在再来解:

“一从二令三人木”

“令”,印也。暗射王熙凤是一枚“清二十五宝玺”的化身!

“三人木”,拆字法,其实暗射的是交泰殿的“泰”也!暗射王熙凤是交泰殿里的一枚“清二十五宝玺”的化身!而绝非所谓的“休”字!你们被那些所谓的“红学家”给误导了。也就是说,王熙凤最后的大结局不是被休的,从而证明《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原作者的真迹!!

我说的这些东西因为是天机,所以现在你可能不懂或无法接受。日后你们自然会明白的。

最后,如果你想了解《红楼梦》更多的秘密,或想翻阅本人之前发表的更多文章,以及想继续关注后续发展。那么,请你点击本人的头像或加“关注”。


红学砖家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是《红楼梦》中凤姐的判词,这首诗基本概括了凤姐从繁华到走向末路的一生。

没错凤姐是聪明有才干的,从小被当男孩子养,见多识广,为她后来掌管家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要知道,那时候凤姐应该也就是位二十不到的女子,有此才能实属难得,我想,贾母之所以喜欢她,也是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吧。要知道,贾母也是个聪明能干伶俐之人呢。

一从二令三人休,大家都讲得太多了。一从,指凤姐刚刚嫁到贾家,是个顺从乖巧的孙媳妇,处处讨人欢心,在贾母眼里,不像王夫人那样像个木头似的。慢慢地,她的才干获得了认可,她本人也获得了贾母的喜爱,荣国府内当家的位置坐上,凤姐可以对着各式人等发号施令。那应该是她最最风光的时候。

人在最风光的时候,得意就会忘形。凤姐也不例外。她利用手中的权限,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比如说利用旺儿在外面放高利贷,比如说弄权铁槛寺,假借贾琏之名,最后害死了两条人命,她自己拿着三千两银子的所谓的下人跑腿费心安理得。凤姐既然敢做这样的事,应该就不是一件两件,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她的胆大包天。

当一个人位高权重得意忘形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她快跌落神坛的时候了。有从认为三人休是指凤姐经历了属于她的兴旺后走到第三步,被贾琏休了。然而,我更觉得的是,这个 休是指凤姐最后彻底罢休了,那个高高在上指挥一切掌控一切的凤姐,最后她死了,她的人生就此画上了一个大大的休止符,到此为止!最后按照贾家的惯例,人死后是要送回老家金陵埋葬的,凤姐当然也不例外。一个原本冰雪聪明的女子,就这样最后走向了末路,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苏小妮


这个判词应当连贯来看,单看判词:"凡鸟偏从未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对她的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己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这是王熙凤一生的总结,也可以说是贾府的缩影,王熙凤嫁入贾府时,贾家已历三世四代,进入到盛极而衰的转折囗,其家庭大势傍观者清,作者通过冷子兴之口己大概对读者有了基本交待,不过我还是从探春口中进一步得到了证实如探春在贾府自己抄大观园时,探春怒道:…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时从外面还打不倒,必须从内部杀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就已经点明贾府己到了外强中干,腐败透顶的地步。王熙凤初到贾府面对这样的局势及自身新媳妇身份,她一开始是收敛锋芒的,这是一从。经过-段运作取得了贾母的欢心,王夫人的信任,逐渐执撑大权,操纵整个贾府于手中,这是二令。她撑权后确实把荣府治理的井井有条,否则也难服众人,同时通过手段又操操了宁府,她这时的权力己达到顶峰,具体事例这里就不再谈了,需要说的是她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就走向自己的反面,王熙凤虽说女流,其手段一点也不亚于男性,心狠手毒,除了不像男人上战场外,她几乎所有手段都用尽了,用于揽权贪财,以致于密谋杀人,贪污,贿赂,腐败,卖通官府,草管人命,可以说无不用其极,令人发指,俗话说物极必反,对于贾府来说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年代了,极盛之时有些事不算事。但到了未世,很小一件事能弄成天大的事,何况这样家庭良莠不齐难被人捉到把柄,再加时运不济,一旦政权倒堨,贾府随时都有灭顶之灾,同时王熙凤的倒行逆施,必然引起反抗。但谁也没想到会来的如此之快,不知何原因,贾家被抄,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旦贾府倒了,陈年旧帐都翻出来了,所以三人者众人也,众人告倒王熙凤,贾府出于无奈和自保由许会休了她以摆脱干系,或者如87版《红楼梦》-样死于狱中,木代表棺材,也就是说众人告倒王熙凤,贾府休了她,王熙凤自尽或病死,装在了棺材里,哭向金陵事更哀,凤姐死后,由于是七出被休之人是不能进祖坟的,由其娘家人哭哭啼啼押着棺材往金陵走去。这也许是曹公的本意吧。总之王熙凤是贾府由衰败走向灭亡的关键人物之-。我总觉得和坤的下场和王熙凤一样呢?也许这叫报应吧!


狼烟一九三一


《红楼梦》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 就是《周易》的“三人行,则损一人",《论语》的"才不才"

“曹"雪芹是写《红楼梦》的笔名,其文化内涵是:胜过太阳(一曲压曰)的宇宙坐标即六向"雪”花,精确到斤两分毫(芹)的文化泰斗。他是自孔子至新中国前的唯一的一位伟大的优秀传统文化泰斗!他应该是破译了中华文化、龙、应用数学的密码,以此设计的《红楼梦》,在封建社会不允许他明说,不如我们赶上了今天鼓励创新,推动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幸运。搞不清这一点,万难解密《红楼梦》真味道。

《红楼梦》第五回就是龙回。在本回中给王熙凤的判云:“一从二令三人木”的意思是:主观意识意志的“一”,要顺“从”客观的不同意见、呼吸“二”的“令”,在此基础上比较,求同存异,形成双方的第“三”共识意见后,“人"为决定是错误的,要通过客观的民主选择决定,主观意识意志的一,就像木纳的树“木"一样不精明不干涉,顺其自然。这是精明创新有才的王熙凤一类人才的生路。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哭向金陵事可哀"的结局。

理由: “一从二令三人木” 就是《周易》说的“三人行,则损一人",《论语》说的"才不才" 。例如:王熙凤有才干,但主观意志强,听不得不同意见,用人治方法弄权,不民主,行贿受贿,养婚外情人等。表现在养生上也是"恃强羞说病",硬撑着,半夜不睡,即不“木"等。不改,就是“哭向金陵"的哀局。人要减损"一人"说了算的人治做法,再有“才”,但在睡觉、民主时要“不才",才能长寿,长治久安。

《红楼梦》八十回,有人是说故事没讲完,实际第五回已讲了结果,留给读者判定、应用。它是《周易》《道德经》《论语》的文学版。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大众龙学》《破译

(刘树成)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王熙凤判词,画着一只“雌凤”,写着“一从二令三人木”。我们知道,凤为雄凰为雌,“雌凤”是个矛盾的词,就像“女男人”,只能是不男不女,符合这个特点的只能是太监。另外,朱由检的“检”字,繁体写法为“檢”,拆开看就是“一从二令三人木”。所以,王熙凤这个人物,影射的是太监魏忠贤,朱由检上台后他被赶去凤阳给朱家守坟了,“哭向金陵事更哀”。《红楼梦》书中,金陵是虚写,明朝的南京北京和凤阳都可算是都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