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南京城牆與地理,尋找六朝古都前世今生

製圖:iuiwood

圖解南京城牆與地理,尋找六朝古都前世今生

點擊圖片可放大。作於發現中國 (ageeye.cn)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建業等,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至今是中國東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

本文將主要通過對南京古今地圖的研判,分析南京城牆的變遷與所處地理條件的關係,尋找六朝古都南京的前世今生。

一、南京的獨特地理條件

南京有多豐富的歷史,僅從它的舊稱別名便知一二:冶城、越城、石頭城、白下、江寧、丹陽、金陵、秣陵、建業、揚州、建鄴、建康、秦淮、昇州、蔣州、上元、集慶、應天、京師、南京、南都、天京……

為什麼歷時千年、眾多朝代選擇定都南京,南京如何成為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各類因素中,首要的就是南京特殊的地理條件。

圖解南京城牆與地理,尋找六朝古都前世今生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iuiwood

如圖,深色地區是長江中下游平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東部地區重要的產糧地。

每當中原被少數民族所佔領時,漢族政權往往以此地為依託,與中原或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立志北伐。所以南京常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

南京屬於寧鎮揚丘陵地區,地貌特徵以低山緩崗為主,氣候是北亞熱帶溼潤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圖解南京城牆與地理,尋找六朝古都前世今生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iuiwood

在這塊深色地區裡,從地形上來看,向北便僅有長江天塹可固守,但好在可通過長江沿線佈防。

如圖,從九江開始,古長江轉折北上,至南京轉折向東,從鎮江入海。這樣,南京和鎮江、九江自古就成為了長江防線上最重要的要塞。

二、春秋戰國至秦漢:銅礦失寵

正是因為如此特殊的戰略位置,春秋戰國時期,三大南方諸侯國都在這裡設城防守。

用各諸侯國箭頭及首都來標示,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各方勢力情況。吳國在這裡設冶城,越國在這裡設越城,楚國在這裡設金陵邑。

圖解南京城牆與地理,尋找六朝古都前世今生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iuiwood

下圖是冶城、越城、金陵邑在南京城的具體位置。我們重建了當時南京水系圖。當時長江較寬,南方多沼澤,長江和湖泊面積都較大。從選址上來看,這三個城都是依山傍長江而建。

圖解南京城牆與地理,尋找六朝古都前世今生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iuiwood

因為南京出銅礦,而春秋戰國青銅業發達,所以這樣的建城思路,既符合南方水運發達的特點,同時兼顧礦山冶煉資源。

到秦代時期,官方在金陵故地設有秣陵、丹陽與江乘三縣,江北設堂邑,漢代又增設了湖熟縣。

圖解南京城牆與地理,尋找六朝古都前世今生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iuiwood

從縣治可以看出,秦始皇似乎並不大喜歡這裡。關於這件事有很多版本,包括秦始皇挖斷鍾阜山,改金陵為秣陵等。但可以肯定的是,秦漢兩代,南京舊城基本上沒有得到發展。

我推測這應該跟鐵器的發展,銅器的失寵有關。從冶城開始,南京一直作為南方銅礦的來源,此時南京向南數十公里的鐵礦便成了秦漢兩朝主要開發的地區,這也就解釋了縣治的南移。

三、誰開創了六朝古都?

至三國時期,在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南下受阻,中國重新進入南北割據時期。對南方政權而言,長江防線顯得尤為重要。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孫吳,經過當時的秣陵,讚歎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兩年後,劉備去拜訪孫權,經過秣陵時再次力勸孫權定都於此。

於是孫權改秣陵為建業,立為首都,將揚州刺史駐地和丹陽郡治遷往建業(這也是對秦漢丹陽郡郡治爭議的原因)。東吳成為第一個在南京建都的政權。

這時的南京,既可以稱為“金陵”,又可以稱首都名“建業”、“建康”,也可以用州的名稱“揚州”,還可以用郡的名稱“丹陽”。

圖解南京城牆與地理,尋找六朝古都前世今生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iuiwood

東吳的城牆是以竹籬圍城,西邊臨江築以石頭牆,故此時南京開始有了石頭城的別稱。如圖南邊是丹陽郡治,東邊是孫權墓。

當時雖然物質材料較為匱乏,但是整個城市的規劃井然有序。建業城分宮城和都城兩重,無外郭。正是這種無外郭的形式,使貴族和百姓多居住在城外秦淮河邊,以方便交通和生活。

這樣,城小市大,就成了東吳及六朝的南京格局最重要的特色。六朝所指的,是孫吳、東晉、南朝劉宋、蕭齊、蕭梁、陳朝。

隋唐時期,隋煬帝新修大運河,大運河從揚州到鎮江橫穿長江,幾十公里外的南京再次被冷落。直到五代十國,南方政權南唐才重新修建金陵城。

圖解南京城牆與地理,尋找六朝古都前世今生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iuiwood

如圖,和東吳不同的是,南唐進行了較大的規劃,城市南移將秦淮河兩岸納入城內,並修建完善了城牆護城河體系。

但南唐只經歷了3位皇帝,歷時38年。不過南唐的城牆佈局給後來的明朝提供了參考。

四、古今第一城——南京明城牆

朱元璋聽取大將馮國用建議,攻取金陵,改集慶為應天府,然後定都在此。

後朱元璋又聽取謀士朱升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在南京建立了規模龐大的城牆。

圖解南京城牆與地理,尋找六朝古都前世今生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iuiwood

考慮到應天府舊城過於擁擠,朱元璋決定在城外新建皇宮,於是開始填燕雀湖,作為皇宮的地基。在城牆的建造中,城北截斷金川河,使玄武湖水位升高,城東截斷清溪,使清溪變成月牙湖。

圖解南京城牆與地理,尋找六朝古都前世今生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iuiwood

通過這一系列的擴建,南京最終形成了古今第一城的明城牆格局。

圖解南京城牆與地理,尋找六朝古都前世今生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iuiwood

但朱元璋可能沒想到,這座城很快就會付之一炬。在這場大火中,皇城宮城被燒燬,後來朱棣在南京繼位,重建奉天殿。沒過幾年他就帶兵北上,最後按式樣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

後來的太平天國和民國先後在南京定都,但南京城牆的基本格局依舊沿襲了朱元璋時期的城牆體系。

如此,明城牆格局得以保存完好留存至今,為後人所瞻仰。

去公號“長水河山”,看其他精彩知識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