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霍去病沒有英年早逝,能徹底消滅匈奴嗎?

鳶飛九天2018


不能!

天才,有時候真的能改變歷史,但是匈奴不僅僅是歷史。

從前133年馬邑絕親開始,漢匈戰爭正式爆發。隨後,在漢武帝的指揮下,衛青、霍去病等優秀的統帥,帶領漢朝大軍對匈奴展開了猛烈的反擊。

在武帝一朝的將領中,霍去病是最奇特的。

首先,他出道很早。17歲時就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率領800騎兵斬獲敵人2028人,勇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

其次,他用兵如神。前121年,19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騎將軍。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率騎兵5萬出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2000多里,殲敵70400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兵鋒直逼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最後,他很短壽。前117年,23歲的霍去病就與世長辭,結束了輝煌和短暫的一生!

所以歷史上無數歷史學家對霍去病的趨勢無限遺憾,如果霍去病多活幾年,漢匈戰爭的局勢或許更加有利。

那麼,加入霍去病多活幾年,能夠徹底消滅匈奴嗎?“靜夜史”認為不能!原因如下:

1、匈奴居無定所,漢朝無法固守

匈奴,是活躍在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集團,在司馬遷《史記》的記載中,匈奴是夏朝人的後裔。

匈奴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於鄂爾多斯地區,隨後開始將勢力拓展到整個漠北地區。戰國時期,匈奴開始不斷南下威脅中原,秦趙燕三國分別修築了長城抵禦匈奴的進攻。

前209年,即秦朝末年,草原上誕生了一位雄主,即冒頓單于,隨後匈奴實力達到極盛,這一趨勢一致延續到前128年。

匈奴人天生善騎射,是天生的戰士,這讓他們具有了極強的機動性和極大的破壞力。

前133年馬邑絕親,拉開了漢匈戰爭的序幕,漢武帝先是收復了河套平原,將隨後收復了河西地,逐漸將匈奴逐出中原。

但是,匈奴雖然喪失了河套平原這樣豐腴的土地,但是他們可以退回漠北養精蓄銳然後重新南下,甚至可以西去西域搶劫西域的城邦國家。

此時的匈奴不僅僅是一個遊牧民族政權,更有左右地區形勢的能力,和日後的突厥差不多。

為了徹底圍堵匈奴,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想要聯絡被匈奴驅逐的月氏一起合圍匈奴,史稱“張騫鑿空”,但大月氏目標在征服印度,對反擊匈奴沒有興趣,此行基本宣告失敗。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朝和匈奴的戰場變成了南北方向的拉鋸戰,霍去病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嶄露頭角,一躍成為漢朝最出色的將領。

霍去病在漢武帝的部署下,不斷深入漠北,長途奔襲,兩次突擊殲敵11萬多人,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

但是,由於匈奴沒有固定的住所,即使大量殺傷匈奴人,對於整個漠北高原來說,潛在的威脅仍然存在,最重要的是,單于和其他貴族一般不在一起,所以不可能一次將匈奴王庭一網打盡!

霍去病打擊匈奴的結果是,匈奴的殘餘勢力向北逃去,隨後“漠南無王庭”。但是距離徹底消滅匈奴還相差甚遠,甚至可以說,此時漢匈之間的拉鋸戰才真正開始。

事實上直到漢宣帝時期,漢朝才取得對匈奴的絕對優勢,此時西域都護府設立,匈奴走向分裂。

所以,在漢武帝時期,即使霍去病消滅了大量有生力量,但是對於天生就是戰士的匈奴人,這樣的損失可以在數年內得到恢復。而霍去病,雖然取得了“封狼居胥”的偉大勝利,但始終無法固守,無法將漠北納入漢朝版圖,這就意味著得勝後的霍去病只能班師,而漢軍班師後,緊接著匈奴就會“敵退我進”。

概括起來,消滅匈奴不是一朝可以完成的事,而徹底征服漠北則不是一個千年就可以取得的成就!

2、北伐代價巨大,漢朝國力不支

漢朝時期,匈奴不斷南下襲擾,漢太祖劉邦不勝其擾,兵發30萬結果被圍白登城,從此以後漢朝休養生息,通過和親維持短暫的和平。

到文景之治後期,漢朝國力已經得到空前增強,具備了反擊匈奴的實力。漢武帝遂開始了對匈奴的猛烈打擊。

對匈奴作戰需要大量徵兵,大量的農民被編入軍隊。與此同時,對付匈奴的騎兵,需要大量的戰馬,漢朝時期在民間大量養馬,積攢了大量的戰馬。

另外,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漢朝遠征匈奴還需要充足的糧草,這需要從民間準備,而且需要大量的民夫運到前線。

所有這些,都是對漢朝的國力的巨大考驗。

好在經過文景之治的積累,漢朝國力強盛,可以北上和匈奴一決雌雄。

但是,除了收復河套和河西之地這樣在中原邊緣的作戰,剩下的大部分戰爭,都在匈奴的地盤,即漠北地區展開,這意味著漢朝需要維持漫長的後勤補給線。

不僅如此,進入敵境作戰,特別是北上作戰,漢朝軍隊取得戰果需要付出的代價更大,兵員和戰馬的損失同樣驚人!

漢武帝征討匈奴多年後,導致漢朝海內虛耗,國家財用衰竭,高惠文景七十餘年積儲,一朝而盡。

《漢書·夏侯勝傳》記載:“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

不僅如此,築朔方城,“轉漕甚遠,自山東鹹被其勞,費數十百鉅萬,府庫並虛”

根據《漢書·食貨志》的記載:到漢匈戰爭的第10個年頭,漢朝已經是“陳臧錢經用,賦稅既竭,不足以奉戰士”

。絕漠遠征時,情況已經惡化到“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的境地了。

大量的兵員和戰馬損失需要從民間繼續補充,大量的消耗和糧草準備同樣加到老百姓頭上,這導致很多老百姓走投無路,放棄土地成為流民,漢武帝執政中期,流民現象已經非常嚴重。

根據經濟學家葛劍雄的統計,到前107年,關東流民數量已經高達200萬,而當時關東總人口也不過約3000萬,可見流民問題的嚴重程度。

和流民並起相對應的,是大量社會不安定因素的產生。根據《漢書·酷吏傳》記載,當時的漢朝境內“盜賊滋起,大群至數千人,擅自號,攻城邑,取庫兵,釋死罪;小群以百數,掠滷鄉里者不可稱數。”社會動盪程度甚至已經和秦朝末年差不多。

可見,漢朝為遠征匈奴,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國力受到了巨大影響。

戰爭的本質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對於霍去病而言,能夠取得殲敵11萬人的戰果,和本人的勇武密不可分,但是更重要的是漢朝強大國力的支撐。

而在漢朝因為遠征匈奴而元氣大傷時,霍去病也無法進一步擴大戰果,更無法徹底消滅匈奴。

所以即使霍去病沒有英年早逝,也是不能徹底消滅匈奴的!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經寫過一個關於“漢匈戰爭漢朝百姓是什麼立場問題”,因為“靜夜史”寫出了漢朝百姓的困苦和牴觸,受到了很多讀者的攻擊。現在,“靜夜史”還是要說,古代打仗的一切代價,都是由百姓來埋單,對於為了帝王的豐功偉績就剝奪百姓基本生活的做法,“靜夜史”認為百姓不會雙手擁護!“倉廩實而知榮辱”,溫飽都解決不了,談愛國就是在耍流氓!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這個歷史穿越得太有點詩意了。

匈奴與中國的交戰不是十年八年,而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

在漢武帝時代,匈奴又有了新的發展,那就是軍事上以騎兵的速戰方式,已經領先中國了。

漢文帝時代的政治家晁錯就曾經準確分析過世界戰爭新常態問題,他的總結是,匈奴有最大長處,就是騎兵,騎兵最大特點就是速戰。

由於匈奴有速戰的優勢,所以對漢初的壓力和威脅非常大。

匈奴的強大,迫使漢朝要自強起來。

所以,經過文景二帝的勵精圖治,給漢代的經濟打下很好的基礎。

所以,漢武帝時代,就有了與匈奴一較高下的資本。

這體現在二

第一,人口增加較大。

漢代初年,中國的人口大家可能有點無法想象:當時漢朝大約是一千萬人口左右。

但是,經過70餘年發展,漢武帝時代的人口,大約三千萬左右。

人口的絕對優勢,是漢朝的最大軍事資本。所以,漢朝有足夠數量的兵力。

第二是,漢代的馬匹從漢初的零存量,到漢武帝時代,已經是“巷閭皆有馬”的情形。

也就是說,普通老百姓,見到馬已經很容易。而漢初,皇帝出行,連四匹一樣顏色的馬都找不到。

各地的行政首長出行,能有牛車就不錯了。

那麼,漢武帝時代有多少馬?

這個沒有具體的歷史記錄。

但是,漢景帝時代有一個數字,說明漢朝有24萬匹馬。

我們退一萬步說,漢武帝也有25萬匹馬了。

這個數字非常了不起了。

對比一下來看。

唐玄宗的開元元年也就25匹馬,而當時的唐朝,大約也就四千萬人口。

所以說,如果漢武帝真有25萬匹馬,那已經非常有實力了。

正是這種實力,給了漢武帝巨大的想象力,決心徹底打擊匈奴之患,永得漢帝國的平安。

霍去病,就是他的想象力的化身。

霍去病確實英勇善戰。但是,世界上永遠不存在常勝將軍。

即使霍去病沒有英年早逝,他也不可能把匈奴“斬盡殺絕”。因為戰爭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打,另一個方面是和。

打與和都是戰爭的手段,所以,你也不能認為,匈奴永遠都陪霍去病打到底吧。

我們一定要遵循規律看問題,不能機械地看問題。

因為事情總是要變化的。雙贏,這是打出來的,也是和談出來的。

假如按照你的這種邏輯,漢朝怎麼會存在呢?

因為匈奴在漢初的咄咄逼人,簡直就是大有滅漢朝於一日之氣勢。

可是事實呢?

漢文帝不打了,我要服軟,給匈奴嫁出去一個公主,贏得了和平,“息兵養馬”,也贏得了漢武帝的出現。


千千千里馬


雙方民族的生活習性,決定了誰也不可能滅掉誰。


匈奴為遊牧民族,大漢是農耕社會。彼此的生活方式不同。匈奴逐草而居,不事農耕。馬背上的生涯,讓他們天生養成了兇殘,掠奪成性。早在商周時期,匈奴就沒有終止過侵擾中原。長城的修建,就是拜這個強悍民族所賜。

大家知道的一個成語,叫做“老馬識途”。說的是當年齊桓公討伐山戎,誤入荒境。大軍陷於絕境。管仲對齊桓公獻策,說老馬對走過的路,有良好的記憶。於是,齊桓公下令找來幾匹老馬,跟隨其後,脫離了險境,並一舉殲滅了山戎。



齊桓公九合諸侯,匡扶王道。其強盛不亞於漢武。對於北方遊牧的侵擾,也只能做討伐性的戰略。在荒漠之地,無法進行農耕,建立不了永久性的居住區,打完以後,還是隻能退守回來。漢武時期對匈奴的作戰,也是一樣的。不能夠建立根據地,沒有長期的給養保障,靠長途跋涉的輸送資源,是不現實的。霍去病再怎麼能打,打下來的土地總是要有人去守。而匈奴的土地面積,遠遠超過大漢疆域。


在征討匈奴的作戰中,常常是連匈奴人的影子都見不到。說來也巧,霍去病每次出征,都能碰上匈奴人,並且每次都取勝而歸。假設霍去病不是很早的去世,對匈奴人的討伐,也就是多增加一些勝利。他們最多就是退回到縱深地帶。減少對中原的侵害。要滅掉他們,還沒有滅絕他們的條件。


子衿tjk


應該不能,這是霍去病的性格決定的。霍去病可為將才,但是指揮龐大軍隊大會戰的話,還是不行的。霍去病靈活多變的閃電戰需要精品的戰馬和優秀的軍人隊伍配合。

說到這,霍去病前幾次的大功也不得不說一下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栽培和支持,三千軍騎是霍從軍隊中挑出來的特種兵,馬也是最好的馬,裝備也是最好的裝備,這就是一支特種兵。當然,也有霍去病指揮得當的原因。霍的打法是不講究什麼規律的,對他的匈奴一敗塗地,主意是匈奴根本還來不及反應就被攻擊了,沒有什麼戰前準備,也琢磨不透。霍去病是特種兵閃電戰、迂迴包抄的軍事人才,這和他的性格是一樣的,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但是這種性格的人一旦做軍隊大會戰的指揮,很容易犯錯,大軍隊移動性不比特種兵,何況人員素質也不如特種兵來得強。像項羽就是這樣的典型,小軍隊、特種突襲絕對牛逼,但是做了大王指揮國家之間的會戰就會表現欠佳了。

所以筆著以為,霍去病的年輕去世,也是讓世人對霍去病所緬懷和仰望最大的原因,如果霍沒有死,那麼也許後面的功績會對他前面的功績反而會大打折扣。


靜水映月4


就算霍去病沒有英年早逝,也不可能徹底消滅匈奴,草原上最大的特徵就是可以隨時遷移,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而且歷史上也的確發生過匈奴一直往西跑的情況,現在的匈牙利有可能就是匈奴的後代。

不同民族是由不同的自然條件決定的,長城也不是胡亂修建的,他是依據天然的降雨線,長城以南可以種植農業,長城以北,只能放牧。放牧艱苦,生產力低下,只要北方哪個少數民族強大,南下搶劫就是首選。而且就算消滅了匈奴,還會有別的民族,就算你把漢民遷移過去,過上幾代就徹底適應遊牧生活了,又是一個新的遊牧民族,日子過得不爽,照樣會南下搶劫。


昭烈名臣


到漢武帝執政之時,漢朝的綜合國力已有大幅提高,抵禦、乃至於驅除匈奴的實力“底牌”已經成形。值得重視的是,儘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已經開始產生重要影響,但法家、墨家等學說在朝野之中還是有著“餘毒”影響的。儒家的“中庸之道”顯然不足以支撐當時的漢朝的皇帝和文臣武將們的必須討伐匈奴鐵騎之決策出臺與實施的。

百家學說的“攘外”精髓直接、間接地影響了漢武帝等決策階層對於匈奴“趕盡”國策的出臺與實施,這恐怕連漢武帝本人也沒有意識到!當然,也可能漢武帝明白僅僅依靠儒家思想是根本就不可能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的淺顯道理。只不過自己既然採納了董仲舒的歷史性建議,自己也不便再公然“昭告天下”罷了。

對外決戰的思想統一、國力強盛,大漢王朝豈有不越戰越勇地“趕盡”國土上的匈奴鐵騎之理!從當時的綜合情況來審視漢對匈的戰局整體走勢,霍去病這員著名戰將的有無固然重要,但已並非“牽一髮而動全局”那般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