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嫂子一上聯:五月五日 五弟廚房討糉子 下聯成絕對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對聯文化,相比較文章的長篇大論,對聯顯得精短內涵,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才思敏捷,知識源博,受到各階層的追捧,每逢佳節,觸情而發,更能增添生活樂趣。


端午節嫂子一上聯:五月五日 五弟廚房討粽子 下聯成絕對​​

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戲曲理論家李調元,四川綿陽人,乾隆年間進士,自幼聰明伶俐,能詩善對,被稱為蜀中才子,由於出身書香門第,自小在其父的悉心教導下,5歲便熟讀四書五經,七歲便能吟詩作對,且記憶力驚人,被十里八鄉的鄉親們稱為“神童”。
端午節嫂子一上聯:五月五日 五弟廚房討粽子 下聯成絕對

一年端午節,李調元聞到香噴噴的粽子香味,知道是三嫂在煮粽子,便來到廚房,恰巧煮熟的粽子剛剛出鍋,聞著粽香讓人直流口水,李調當即向三嫂索要。
端午節嫂子一上聯:五月五日 五弟廚房討粽子 下聯成絕對

三嫂知道李調元出口成章,學富五車,便想借機會考考他,也博得一樂,便說:“五弟,想吃粽子可以,三嫂我出一上聯,你若對得下聯,三嫂就給你吃,要是對不上,還是回去讀書吧”。
端午節嫂子一上聯:五月五日 五弟廚房討粽子 下聯成絕對

李調元一聽,也太小看我了,當即便說:“三嫂請出上聯,要是對不出,我也不好意思吃粽子了。"三嫂隨即吟道:

上聯:五月五日,五弟廚房討粽子
端午節嫂子一上聯:五月五日 五弟廚房討粽子 下聯成絕對

三嫂借景生對,自然貼切,李調元略一沉思,上聯三個“五”字,應對難度頗大,只是“討”字不雅,心中不悅,轉眼又見廚房焦黃噴香的油炸餈粑,便說道:“算了,我不要粽子了,來塊餈粑”。


端午節嫂子一上聯:五月五日 五弟廚房討粽子 下聯成絕對

三嫂一聽,忍不住噗呲笑出聲道:“餈粑來之更不易,昨晚半夜才舂好,對不出下聯,一概休想。李調元一聽,三嫂的話提醒了他,靈機一動應聲答道:

下聯:三更三點,三嫂簷下偷餈粑
端午節嫂子一上聯:五月五日 五弟廚房討粽子 下聯成絕對

李調元對出下聯,三嫂頓時樂了,下聯也是應景而生,十分貼切,“偷”對“討"也妙趣橫生,叔嫂相視大笑,傳為佳話。後又嫌“討”和“偷”不雅,又各改一字:

上聯:五月五日,五弟廚房吃粽子

下聯:三更三點,三嫂簷下舂餈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