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余额宝里的钱都被投到哪里去了?

你余额宝里的钱都被投到哪里去了?

截至一季度末,余额宝距离最近一次的"限购"已经过去两个月,却仍没有放开的迹象,这让许多人感觉到这个一度全球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似乎进入了僵化。但如果翻阅在不久前发布的余额宝2017年度报告,或者再依次查看该基金2017年的各季度报告,不难发现在频频限购的背后,余额宝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许多人都知道,余额宝遭到"瘦身"的原因与防范货币基金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密切相关,及时控制基金规模,防范流动性风险,是货币基金本身内在运行的需求,而余额宝作为当前规模最大且发展较快的货币基金,自然首当其冲。

但在防止流动性风险的背后,余额宝的"限购"实际上还有着中国金融领域不断推进"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这一深层次的背景。

事实上,余额宝早在成立不久,就遭到"金融系统内自循环""抬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等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质疑。当下,余额宝又是否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翻看余额宝2017年度报告,在期末基金资产组合情况中,可以看到"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合计"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为56.65%,再看2016年度报告,该项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为70.27%,可见余额宝投向存款占比锐减。过去不少人士认为按照余额宝的运作模式,作为货币基金主要投资标的是银行存款,分走了银行的一部分利润,而银行为了要保证以前的利润,就会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等于说余额宝在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横插了一杠子"。且不说这种逻辑是否成立,但如今余额宝的确开始缩减在银行存款方面的业务。

那么,从银行存款这部分转移的资金又投向了哪里?再继续翻看余额宝去年各个季度的报告,可以发现投向政策性金融债规模不断增加。2017年4季度增幅尤为明显,金额由3季度的650亿元增加至1150亿元,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更是由4.17%提升至7.3%。而且,余额宝2017年4季度前十大债券持仓均为政策性金融债。

什么是政策性金融债?该类投资品种又称为政策性银行债,是我国政策性银行为筹集信贷资金,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用计划派购的方式,向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该类债券有力的支持了国家大中型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为调整产业和区域经济结构,支持西部经济大开发,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来看,据公开数据显示,余额宝投向的政策性金融债募集资金主要用途为:投向棚户区改造、农村交通贷款、农村秋粮收购贷款、城市基建、出口信贷等。

再看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方,政策性银行是以发债为主要筹资手段的债券银行,并不直接吸收储蓄。近几年来,政策性银行一直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方式,以求提高债券筹资稳定性。而余额宝目前已有4.7亿持有人,余额宝投向政策性金融债,相当于以市场化的方式,使政策性金融债募集社会资金的方式更多元化。广泛的社会资金以市场化行为再度回流反哺"三农"、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由此,余额宝一直被诟病的"对于实体经济没有贡献"的帽子也逐渐被摘除。

此外,余额宝投向政策金融债不仅是脱虚向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是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从债券市场来看,债券市场参与主体几乎都是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很难直接参与债券产品的投资。而余额宝的持有人99%都是个人用户,这些资金进入债券市场,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深度发展。另一方面,从个人投资者角度来看,余额宝投向政策性金融债,相当于拓宽了个人投资渠道,变相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信用等级高、流动性好、收益适中的投资产品。

按照马克思的哲学理论,许多事物发展的进程可以用螺旋式上升来描述,经过肯定、否定和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从而实现前进。再看余额宝,从经历爆发式增长到当前的"限购停滞",未来能否迎来新的发展,也许时间会给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