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1655家上市公司投身房地產市場,房住不炒的威懾力消失了嗎?

在碧桂園物業成功的上市消息傳開後,很多物業公司開始了上市之路的奔波,大家前赴後繼的開始把房企物業這樣一個品牌或者是產品推廣到股票市場的原因我們暫且不討論,就是這個消息產生的一系列的影響,才是這次討論的主要部分。很多公司看到過去就是一個小小的部門都開啟了上市之路,,而自己辛辛苦苦的實體公司卻在生死線邊緣徘徊,這下子就太打擊人了!

又有1655家上市公司投身房地產市場,房住不炒的威懾力消失了嗎?

從2018年前3個月的記錄來看,已經有高達1600多家上市城市在“房地產市場”上持有大量的不動產資產,對外可以增加自身的企業資本,而如果接下來房價一不留神漲上去了,那就成了企業利潤的來源,而在不斷加持的房地產資產越多,這個公司的整體資產狀況就越好。這雖然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而且很多企業因為在房地產市場迷路,過多的附加資產堆積導致企業資金流動出現問題的例子比比皆是。

又有1655家上市公司投身房地產市場,房住不炒的威懾力消失了嗎?

我們回顧“碧桂園物業上市”的事件中來,隨著物業部成功上市,在品牌和融資的途徑上又為碧桂園的發展增加了一個籌碼,這就是“房地產馬太效應”的一個體現。而這一事件的成功也可以解釋“本年度前3個月,1600家上市公司加持房地產資產,導致目前超過9900億實體資金被套現為房地產資產”。都是為了房企的賬面好看和為接下來融資做工作。

又有1655家上市公司投身房地產市場,房住不炒的威懾力消失了嗎?

如果我們從“房地產調控”的角度來看待,在上層不斷強調的“房住不炒”目標下,這樣的一個大規模的房地產注資是否有些頂風作案的嫌疑?雖然在這短時間內,沒有什麼很猛的房地產調控新消息出臺,可是按照上層的態度來看,調控的壓力始終都沒有減小,態度還是那麼強烈。讓人不解的是現在很多散戶撤離,更多的莊家入駐,在這樣一個進進出出的過程中,是否這些莊家打著某些逆勢操作的算盤,比如“在別人害怕的時候,就是最好出手的時候”之類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