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敦刻爾克》

回家--《敦刻爾克》

衝著諾蘭看的《敦刻爾克》,沒有失望,好看。

這場二戰時期的經典之戰實際上是一場大撤退。四十萬英法聯軍不戰而退,被繞過馬其頓防線的德軍坦克部隊圍堵到了和英國本土隔海相望的法國北部小城敦刻爾克。德軍的裝甲部隊步步逼近,四十萬人在海灘上等待撤退。隔著窄窄的英吉利海峽,他們幾乎能夠看見海峽那一邊的祖國。

回家--《敦刻爾克》

由於英國本土救援能力匱乏,新任首相邱吉爾的要求是撤回“三萬人”。而最終在一週的時間裡,三十幾萬士兵撤回到了英國本土。有生力量的保存也決定了戰爭接下來的走向。

諾蘭和妻子僱船在英吉利海峽上重走過這條撤退的線路。劇本也由他本人操刀,結合歷史和他本人的想法還原了當時的場景。全片沒有出現德軍的半個影子,沒有戰場上的正面交鋒,但是導彈和魚雷的轟炸不斷提醒著我們:此刻,在沙灘上,在海面上,還有空中,戰爭正在發生。

影片按照海陸空的領域分了三條線來敘述。在時間的設置上也有考量,陸地上焦灼等待的人群有著最長的時間線:一週。海上是一天,是民用船往返一趟開展救援的時間。空中是緊迫的一小時。三條線分別開始,又匯攏到一起,互相呼應。

德軍的襲擊在繼續,敵機的轟鳴聲和悄然而至的魚雷一起把死亡的恐怖氣息散佈到海灘上和海面上的人群中。士兵湯米和其他幾十萬名等待救援的同伴們一樣,已經在海灘上滯留了幾天。他上的三首救援船都先後被擊沉了。導彈,魚雷,甚至是把船體打出窟窿眼的子彈。這些武器一次又一次毀掉這個小人物的希望。而在死亡威脅面前,同伴間的衝突反目也不斷刺痛著他年輕的心。

回家--《敦刻爾克》

幸運的是他沒有消沉,死亡的恐懼沒有消除他回家的渴望,他學會並習慣了逃生,船沉了就再找一條船。命運之神最終眷顧了他。他被道森先生掌舵的小船救起,平安抵達了岸邊。

印象深刻的是上岸後換乘火車,上了火車他用毯子墊著頭,馬上睡著了,沒有片刻的耽擱。那是緊張之後的放鬆,是開心和安心的睡眠。等他睡醒,火車已經行駛在綠草如茵的鄉間,陽光照進來,孩童在鐵軌邊玩耍,溫暖平靜,美好得不像真的。湯米讀著報紙上邱吉爾的發言,明白了自己和其他普通士兵還活著就已經是勝利。此時此刻,生命是嘉獎,亦是他們對國家的回報。

海上這條線可以算主線,講的是在敦刻爾克撤退中大放異彩的英國民眾。他們開著民用船從各個港口的碼頭駛來,為困守海灘的家鄉子弟帶來了回家的希望。駐守在防波堤上的將軍在望遠鏡裡看到海面上星星點點駛來的船隻,不禁動容,告訴旁邊的同伴說“It's home”。

回家--《敦刻爾克》

據統計共有700多艘民用船隻參與了救援行動,道森先生和他的月光石號就是其中之一。得知戰況,他帶著小兒子毅然開船離港駛向敦刻爾克。途中救起沉船上情緒低落的PTSD士兵,救起在水面迫降後無法打開機艙的飛行員,在洩漏的燃油裡救起了許許多多落水的士兵,湯米也在其中。憑著豐富的經驗,道森先生帶領船上的全體成員逃脫了敵機的襲擊,平安返航。

道森先生的大兒子是一名空軍飛行員,在戰爭開始後不久就犧牲了。也是因為如此,他不顧危險阻撓,一心只想幫助更多的孩子們回家。

回家--《敦刻爾克》

飾演道森先生的演員演技精湛,演活了這個老派的英國紳士形象,細膩又持重的表演是全片最佳。角色所展現的人性的光輝,是全片最動人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精神內核。他的果敢,寬容和善良感染了小兒子彼得。彼得為了安撫PTSD的士兵,說了善意的謊言。大撤退結束後,他找到當地報社,完成了夥伴最後的心願。

道森先生的原型人物亦很傳奇,是泰坦尼克號上的二副,也是船上倖存的級別最高的工作人員。在泰坦尼克號沉沒前的最後時刻,他組織救援。大船沉沒後,他爬上了一艘翻了船的小艇,和其他爬上船的人一起,繼續拯救著水中的倖存者,直到救援船隻的到來。

災難面前,人性往往面臨殘酷考驗。而高貴如道森先生的人們,從不讓人道主義精神遺落。

空中一小時是湯姆•哈迪飾演的飛行員法瑞爾帶領兩名隊員在空中支援地面部隊撤退的劇情。湯老師駕機全程帶著面罩,露臉的時間非常有限。但是眼神和聲音還是一如既往的性感。

回家--《敦刻爾克》

湯老師隊裡的兩名隊員在戰鬥中先後被敵機擊中墜機迫降在海面,只剩湯老師孤身一人,奮勇作戰,不斷擊落敵機。燃油有限,本該返航的湯老師卻越戰越勇,在主用和備用引擎都熄火的情況下還擊落了一架敵機。片尾湯老師駕著螺旋槳停轉的噴火式,在海灘上圍觀群眾的熱烈呼聲中緩緩滑行,降落到敵軍陣地。在他毀掉自己的飛機之後,馬上被俘虜了。

所以,湯老師主要承擔的是本片的英雄主義部分,戲裡戲外都圓滿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三條線,三種心路歷程。無論普通士兵,還是響應號召的民眾,或是空軍飛行員,在戰爭中,這些有代表性的個體面對的一切都通過大熒幕呈現出來。這部片對白少,諾蘭更多采用的是配樂,有時是動人心魄的音樂,有時就是單純懷錶的滴答聲和飛機的轟鳴聲,風聲,水聲。環境,配樂加上表演,我們能夠感受到海灘上士兵們的的沮喪,恐懼,勇敢和堅定。無聲勝有聲。

回家--《敦刻爾克》

看完本片會想起去年的另一部電影,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同樣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幾乎沒有戰爭場面,同樣更關注人物的內心。

在中場休息之後,比利最終不顧家人的勸阻返回了戰場。而本片裡三十萬多人終於成功撤退,暫時遠離了戰場。無論在哪裡,至少他們都回到了能夠安放自己內心的所在。That is hom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