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從此黃河800年不曾改道)

漢平帝時,黃河決口,在洋渠一帶氾濫了60餘年,究(今山東金鄉東北)豫(今安徽毫縣)多被水患。69年(永平十二年)漢明帝擢用王景,發民卒數十萬治河。王景測量地勢,開鑿山阜,建立水門,自萊陽五千乘口築堤長千餘里,使河、汴分流,黃河由東北入海,沐渠由東南入泅水。河水侵注。

歷史上的今天!(從此黃河800年不曾改道)

70年5月3日(漢永平十三年四月初二日,距今已1945年)河渠成,從此洋渠得安流運漕,資河受南北兩堤約束,水勢是以衝擊沙上通流入海,幽冀究豫四州,得免較大的河患。明帝在完工後親自沿渠巡視,並按照西漢制度恢復河防官員編制。王吳等隨從官員,都因修渠有功升遷一級,王景則連升三級為侍御史。

歷史上的今天!(從此黃河800年不曾改道)

王景(約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樂浪郡謅邯(今朝鮮平壤西北)人。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前生,約漢章帝建元和中卒於廬江(治今安徽廬江西南)。東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少學易,廣窺眾書,又好天文術數之事,沉深多伎藝,時有薦景能治水者,明帝詔與王吳共修浚儀渠,吳用景塢流法,王景奉詔和王吳共同主持了對汴渠和黃河的綜合治理活動。王景依靠數十萬人的力量,一方面修築從濮陽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餘里黃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門。不但使黃河決溢災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黃河、汴渠的水力水利資源。王景治理後的黃河河道,大約穿過東郡、濟陰郡北部,經濟北平原,最後由千乘入海。總的來講,河道流經西漢故道與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較近,地形低下,行水較浚利。由此,黃河決溢災害明顯減少,出現了一個相對安流時期。自此,黃河800年不曾改道。水不復為害。

歷史上的今天!(從此黃河800年不曾改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