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這麼大這些老物件你肯定沒見過,帶你走進春秋戰國

戰國 青銅錯金銀越王旨殹(不光)劍

此為著名的國君越王勾踐第四代玄孫越王殹(不光)佩帶的王劍。.在已知的數把越王旨殹(不光)劍中,此劍在工藝、書法上皆屬上乘,是越國青銅鑄造技術的代表。劍格與劍首採用金銀混錯技法飾鳥蟲篆,銘文達30字之多。劍格銘文豎寫橫列,在以往所見傳世或出土的越王者殹劍(包括越王不光劍)中尚是例,填補了越王者殹劍過渡到越王丌北劍之間在劍格銘文書寫形式上的缺環,歷史價值極高。.古越國即在今杭州,此劍重回故地,王者歸來。越王翳,又寫作殹,又稱授、不光,在位長達36年(公元前410年—公元前375年)之久。越王殹執政時期,越國仍擁有強大的實力,爭霸中原。他曾用兵一舉滅掉滕、郯和繒等國,併發兵進逼強國齊國的邊境,令齊國不敢與越國正面交戰。

長這麼大這些老物件你肯定沒見過,帶你走進春秋戰國

商晚期 青銅獸面紋觚

青銅觚從商代早期開始出現,至商晚期器型不斷變細加高,頸部腹部逐漸收束,兩者直徑趨於一致。裝飾紋樣則從早期的簡單,到中期的古樸,再到頂峰時期的具象繁密,至此開始抽象圖案化。此件青銅觚敞口,細長頸,腹部略微鼓起,高圈足外撇,下方有一外圍沿。紋飾裝飾層次繁密,線條深峻。頸部上有四條蕉葉紋,其內浮雕獸體變形紋,填以雲雷紋地。頸部下方有四條蛇紋,頭下躬背。腹部作兩個內卷角獸面紋,四出脊兩條為鼻基線,兩條為分界線。足部上方亦有弦紋兩條,並置十字形開孔。圈足上亦四出脊,裝飾曲折角獸面紋。腹、足獸面輪廓已消失,僅有五官突出,雲雷紋充滿主紋及地紋,風格為殷墟三期器。

長這麼大這些老物件你肯定沒見過,帶你走進春秋戰國

春秋早期 青銅獸體變形紋甬鍾

鍾是兩週時期青銅打擊樂器,由鐃演化而來,基本形式是在兩側尖銳的扁體共鳴箱上部的平面上,有可以懸掛的柄或鈕,前者為甬鍾,後者為鈕鍾。鍾最早見於西周中期,其中,共鳴箱平頂稱之為“舞”,正背的中上部寬闊的直條稱“鉦”,兩邊突出的乳釘稱“枚”,“枚”的上下間隔稱“篆”。大多數的鐘“枚”、“篆”佔據鐘面的大部分位置。下部其餘位置統稱“鼓”,彎曲的下口稱“於”,尖銳的兩側稱為“銑”。“舞”面上橋形的懸掛梁稱“鈕”。無論鈕鍾或甬鍾,其共鳴箱為上下覆瓦結構的,皆可以敲擊出兩個音。一個在鼓的中心位置發生,一個在鼓側發生。通常鍾成組出現,即為編鐘,每組數量各不相同,完整的一組鍾稱為一肆。《周禮•春官•小胥》記:“凡懸鐘磬,半為堵,全為肆。”此件甬鐘身如兩片相合的瓦,上窄下闊。舞部裝飾交體龍紋,篆部裝飾獸體變形紋。每面兩側各有九枚,分三排分佈,呈短粗階梯狀柱。器型、紋飾為春秋早期器。

長這麼大這些老物件你肯定沒見過,帶你走進春秋戰國

春秋晚期 青銅交龍紋盆

盆的用途與盂相同,可盛水、盛食兩用,盛行於春秋時期。《儀禮•士喪禮》:“新盆盤瓶。”注:“盆以盛水。”《周禮•牛人》有:“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與其盆簝以待事。”注:“盆所以盛血。”有銘文的青銅盆有自名“飪盆”、“饗盆”、“行盆”、“旅盆”,可見主要用作食器。有些盆自名為“”,為同器異名。此件盆平唇口外展,斜肩,肩腹折,腹向下收,平底。通體以模印裝飾交龍紋,以塊為單元,拼接而成。交體龍紋是龍體部交纏的形象,交龍一詞見於《周禮•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諸侯建旗。”鄭玄注:“諸侯畫交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釋名•釋兵》:“交龍為旗,旗,倚也。畫作兩龍相依倚也。”因此,交龍的形象是一上一下,下者升上,上者下覆,兩體交纏。在此基礎上,演化出多種多樣的變形,形式可呈帶狀,也可四方連續佈滿全身,盛行於春秋戰國之際。此件依紋飾及工藝判斷,為春秋晚期器。

長這麼大這些老物件你肯定沒見過,帶你走進春秋戰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