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这么大这些老物件你肯定没见过,带你走进春秋战国

战国 青铜错金银越王旨殹(不光)剑

此为著名的国君越王勾践第四代玄孙越王殹(不光)佩带的王剑。.在已知的数把越王旨殹(不光)剑中,此剑在工艺、书法上皆属上乘,是越国青铜铸造技术的代表。剑格与剑首采用金银混错技法饰鸟虫篆,铭文达30字之多。剑格铭文竖写横列,在以往所见传世或出土的越王者殹剑(包括越王不光剑)中尚是例,填补了越王者殹剑过渡到越王丌北剑之间在剑格铭文书写形式上的缺环,历史价值极高。.古越国即在今杭州,此剑重回故地,王者归来。越王翳,又写作殹,又称授、不光,在位长达36年(公元前410年—公元前375年)之久。越王殹执政时期,越国仍拥有强大的实力,争霸中原。他曾用兵一举灭掉滕、郯和缯等国,并发兵进逼强国齐国的边境,令齐国不敢与越国正面交战。

长这么大这些老物件你肯定没见过,带你走进春秋战国

商晚期 青铜兽面纹觚

青铜觚从商代早期开始出现,至商晚期器型不断变细加高,颈部腹部逐渐收束,两者直径趋于一致。装饰纹样则从早期的简单,到中期的古朴,再到顶峰时期的具象繁密,至此开始抽象图案化。此件青铜觚敞口,细长颈,腹部略微鼓起,高圈足外撇,下方有一外围沿。纹饰装饰层次繁密,线条深峻。颈部上有四条蕉叶纹,其内浮雕兽体变形纹,填以云雷纹地。颈部下方有四条蛇纹,头下躬背。腹部作两个内卷角兽面纹,四出脊两条为鼻基线,两条为分界线。足部上方亦有弦纹两条,并置十字形开孔。圈足上亦四出脊,装饰曲折角兽面纹。腹、足兽面轮廓已消失,仅有五官突出,云雷纹充满主纹及地纹,风格为殷墟三期器。

长这么大这些老物件你肯定没见过,带你走进春秋战国

春秋早期 青铜兽体变形纹甬钟

钟是两周时期青铜打击乐器,由铙演化而来,基本形式是在两侧尖锐的扁体共鸣箱上部的平面上,有可以悬挂的柄或钮,前者为甬钟,后者为钮钟。钟最早见于西周中期,其中,共鸣箱平顶称之为“舞”,正背的中上部宽阔的直条称“钲”,两边突出的乳钉称“枚”,“枚”的上下间隔称“篆”。大多数的钟“枚”、“篆”占据钟面的大部分位置。下部其余位置统称“鼓”,弯曲的下口称“于”,尖锐的两侧称为“铣”。“舞”面上桥形的悬挂梁称“钮”。无论钮钟或甬钟,其共鸣箱为上下覆瓦结构的,皆可以敲击出两个音。一个在鼓的中心位置发生,一个在鼓侧发生。通常钟成组出现,即为编钟,每组数量各不相同,完整的一组钟称为一肆。《周礼•春官•小胥》记:“凡悬钟磬,半为堵,全为肆。”此件甬钟身如两片相合的瓦,上窄下阔。舞部装饰交体龙纹,篆部装饰兽体变形纹。每面两侧各有九枚,分三排分布,呈短粗阶梯状柱。器型、纹饰为春秋早期器。

长这么大这些老物件你肯定没见过,带你走进春秋战国

春秋晚期 青铜交龙纹盆

盆的用途与盂相同,可盛水、盛食两用,盛行于春秋时期。《仪礼•士丧礼》:“新盆盘瓶。”注:“盆以盛水。”《周礼•牛人》有:“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与其盆簝以待事。”注:“盆所以盛血。”有铭文的青铜盆有自名“饪盆”、“飨盆”、“行盆”、“旅盆”,可见主要用作食器。有些盆自名为“”,为同器异名。此件盆平唇口外展,斜肩,肩腹折,腹向下收,平底。通体以模印装饰交龙纹,以块为单元,拼接而成。交体龙纹是龙体部交缠的形象,交龙一词见于《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旗。”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释名•释兵》:“交龙为旗,旗,倚也。画作两龙相依倚也。”因此,交龙的形象是一上一下,下者升上,上者下覆,两体交缠。在此基础上,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变形,形式可呈带状,也可四方连续布满全身,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此件依纹饰及工艺判断,为春秋晚期器。

长这么大这些老物件你肯定没见过,带你走进春秋战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