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战国的历史来看,中国是不是“兵法之国”?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战争一直都在持续,也可以说古代的社会中,战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然战争也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战争最开始的形式是意见不同,然后升级为冲突,最后升级为大规模冲突,当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层面上时,战争就形成了。在不停的你争我夺过程中,欺诈、隐瞒、离间、分化等等手段都在战争中运用开来,也就形成了专门用作战争的特殊方法--兵法!在我们熟知的兵法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兵法如云,这样说起来,那个时候的中国就是名副其实的兵法之国。

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知名的兵法当数《孙子兵法》,这是一部齐国人孙武写的兵法。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到吴国居住,机缘交合之下认识了当时在吴国的楚国人伍子胥,经过伍子胥的推荐,孙武见到了吴王阖闾,并向其呈上了自己的十三篇兵法。吴王阖闾惊叹孙武的才能,重用孙武,用其训练军队,从而成就了一只无往不利的吴军,在与楚国的征战中,与越国的征战中,这只军队成为吴王阖闾的大杀器。《孙子兵法》也渐渐被人重视,直到现在已经扩散到了很多国家,也扩散到了如商场等诸多领域。

从春秋战国的历史来看,中国是不是“兵法之国”?

《吴子兵法》是卫国人吴起所著。得益于实践出来的效果,《吴子兵法》在吴起为魏国训练的军队“魏武卒”身上得到了最有利的证明。战国时期,有几大兵种,相当于那个时候的特种兵,排在首位的就是“魏武卒”,接下来是“秦锐士”、“赵边骑”、“齐技击士”,吴起用自己的方法训练出来的“魏武卒”所向披靡,为魏国镇守西方的同时,开疆扩土,将魏国的地盘向西扩张,侵蚀秦国土地,让其不得东进。

从春秋战国的历史来看,中国是不是“兵法之国”?

《尉缭子》是由战国末年的尉缭子所成的兵法著作,尉缭子此人在历史上有一些争议,分不清此人是魏国隐士尉缭子还是秦国的尉缭子,可这也并不能掩盖《尉缭子》的光芒色彩。《尉缭子》一书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战争进程,在经国治军方面具有独到的特点,当然这也与尉缭子曾经协助过秦始皇统一六国有着重要的关系。

从春秋战国的历史来看,中国是不是“兵法之国”?

《司马法》,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军事著作,与其说这本书是兵法,还不如说这本书更像是后来的国防部作战条令。《司马法》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齐国人司马穰苴的《司马法》,一种是太公所著的《司马法》,这两种解释中都关注了一个问题:战争中的士兵布置与军法体现等等,所以这算是一部国防作战条令。

还有一部兵法--《鬼谷子》,鬼谷子本人并没有在各国的战争中出现过,但是其弟子们却出现了几位军事大家,一位是庞涓,一位是孙膑。庞涓带领魏国的士兵打了许多胜仗,这些军事知识都是鬼谷子所教导,孙膑的兵法除了得到鬼谷子的传授之外,还得益于祖上的《孙子兵法》,所以孙膑能够更胜一筹。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很多,有纯兵法类的,也有诸如《鬼谷子》这样加入了其他思想的非纯兵法类,这些兵法是从无数的实践中得来,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因为这些兵书,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也被称之为“兵法之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