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未来之路——从产量迈向质量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每年农历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重在增收而非产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中国质量与效率的变革,不独是制造业的目标,而是涵盖各个产业,当然也包括农业。

以往我们应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伤害,往往是对供给端的调整,比如加强市场信息公开,发挥价格指导,以期望广大农民自行调整每年的产量,其结果往往就是供给调整滞后于价格波动,上演“蒜你狠”“姜你军”这些过山车大戏。

农产品极大丰富,说明“中国速度”已经够快;而农产品同质化则意味着“中国质量”尚不够高。未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供给的质量,从基础农产品就开始实施差异化战略。同样是大米,东北黑土地与江南鱼米之乡的口味必然不同;同样是苹果,山东丘陵的雨水丰沛与西北高原的日照充足也必然造就别样的品质。

农民已经注意到,对于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不再片面追求产量,而是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更注重优质而不是高产。但是,地区的好产品想要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就要对产品本身进行品牌化运作,也就是“实现产品到品牌的转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品牌可不是地域性品牌。生产地域对产品质量的加持不能直接作为品牌使用,地域属性对品质的提升更适合站在品牌身后作为背书。否则天下人都知道西湖的龙井最好,卖龙井的都说自己的货是西湖的,赣南的脐橙好吃,卖脐橙的都说自己的脐橙是赣南的,杂牌无法证伪,正牌徒呼奈何。

品牌的缺失,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之一。它导致农村、农民始终不能建立起一个长久、稳定并且逐步上升的收入来源。因为品牌的缺失,无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总之,除了大宗粮棉等战略性产品,大多数农副产品门类其实都可以根据“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走“少量优质”的路线,再进一步将产品进行品牌化的经营,可以极大提升农民在产业链上所获得的附加值。产量和供给不需要过剩,既能节省社会资源,又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农民收入增加更快,消费者生活更加美好。这样的“丰收”,才是我们设立丰收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作者为中国国家品牌网理论研究部主任)

中国农业未来之路——从产量迈向质量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中国农业未来之路——从产量迈向质量

中国粮食行业第一媒体

让您深入了解中国粮食经济

新媒体业务电话:0371-681037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