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奇書:深入發掘一家子的心理活動

說到現代主義的意識流文學,很多人會想到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或者是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還有應該就是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了。

《喧譁與騷動》按時間分為四部分: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1928年4月8日。總的來說,就是寫了康普生一家子,並集中在昆丁、凱蒂、傑生、班吉明這幾個兄弟姐妹身上。福克納充分利用了意識流的寫作技巧,塑造了這幾個“圓形人物”。

現代主義奇書:深入發掘一家子的心理活動

《喧譁與騷動》中譯本

“1928年4月7日”

這部分寫的是班吉明的意識活動。他是一個白痴,沒有思維能力,只有混亂的感覺。他能聽到別人的話語,一些詞彙或事物都能觸及他的聯想。而他的思緒變幻莫測,在他的大腦中時空不停轉換著。

福克納通過這些白痴腦海中出現的一連串回想畫面,展現了小說的一部分情節和一個個人物性格。自然,這一部分比較隱晦。如果整部小說都是以這種形式寫成的話,相信真的會讓人難以卒讀。

儘管福克納的描寫頗受讚譽,但也不得不令人存疑,畢竟“子非魚”,白痴的內心世界是如此難以捉摸,他究竟思考什麼旁人又怎能知曉呢?

現代主義奇書:深入發掘一家子的心理活動

電影中的班吉明

“1910年6月2日”

這部分寫的是昆丁的意識活動,主要是追隨昆丁在這一天的行為從而引發的回憶。昆丁是家中長子,一個神經質的青年,例如對時間的感受十分敏感。康普生將這隻表送給昆丁時說,“昆丁,這隻表是一切希望與慾望的陵墓”,“我把表給你,不是要你記住時間,而是讓你可以偶爾忘掉時間,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時間上面。因為時間反而是征服不了的”,“甚至根本沒有人跟時間較量過。這個戰場不過是向人顯示了他自己的愚蠢與失望,而勝利,也僅僅是哲人與傻子的一種幻想而已”。這些,都頗有哲學意味。

昆丁其實也是一個善良的人。他送給一個小姑娘麵包,又送她回家,可惜卻遭人誤解。當然,這件事可能帶有某種象徵意味。

昆丁對妹妹的愛是畸形的。他對妹妹的失身特別耿耿於懷。他向父親承認自己亂倫,或者是因為他寧願奪去妹妹貞操的是他自己而非別人(小說中也有這麼一句話:我犯了亂倫的罪啊是我乾的不是達爾頓·艾密斯)。出於對妹妹的事情不能釋懷,昆丁最終選擇了自殺。

現代主義奇書:深入發掘一家子的心理活動

電影中的昆丁

“1928年4月6日”

這部分寫的是傑生一天的活動。在他因沒戴帽子走上大街追尋小昆丁時有這麼一段意識活動:“別人自然會這樣想:這家人一個是傻子,另一個投河自盡了,姑娘又被自己的丈夫甩了,這麼看說這一家子別的人全都是瘋子,豈不是順理成章的嗎?”他似乎忘了加上自己:一個惡棍。

在傑生的身上,有著種種惡行:卑鄙、無恥、自私、粗暴……他欺騙和玩弄著每一個人。在這一部分,一開始他就說:“我總是說,天生是賤坯就永遠是賤坯。”在最後他又重複了這句話:“我早說過,天生是賤坯就永遠是賤坯。”可見他對別人的態度。

對於金錢,傑生認為:“說穿了,正如我常說的,錢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問題在於看你怎樣花。錢不屬於哪一個人的,費盡心思去攢錢是犯不著的。錢僅僅是屬於命中註定會賺錢會存錢的那些人的。”而為了金錢他不擇手段,為此連母親、姐姐也欺騙。

現代主義奇書:深入發掘一家子的心理活動

電影中的傑生

“1928年4月8日”

這部分不再是從個人的視角去敘述,而是改用了第三人稱,主要寫迪爾西的活動。

雖然沒有專門寫凱蒂的章節,但是每個人的意識活動中都有她的存在,綜合起來她的形象也是頗為豐滿的了:善良(對待班吉明),倔強(嫁人),母愛(對小昆丁)。

至於附錄的“康普生家:1669年-1945年”,對整部小說的梳理和理解無疑很有幫助。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