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在人類所有的職業中,工藝是一門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藝。”

—— 盧梭《愛彌兒》

手藝人,內心是以手藝為美的,也以手藝而崇高。

手藝人宛如詩人,每件作品都是一首詩。

詩就是要有感而發,有話要說,有情要表達,絕不能虛情假意。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今天的農村已經看不到手藝人的身影,他們已經逐漸被人們遺忘。”

—— 申賦漁

這些背離時代遠去的手藝人的故事,就是故鄉的記憶。今天我們偶爾說起它們,會感覺那是一種奢侈級別的記憶,這是因為,現在真的不太容易見到它們了。去鄉村,偶爾還能見到它們的一襲背影,但更多的手藝已然絕跡。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高翔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都被現代工業產品取代,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手工藝正在面臨失傳,掌握這些手藝的師傅們都已垂暮之年,而年輕人再也不願意幹這些既花力氣、又不賺錢的手藝了。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高翔

工業化的衝擊,使傳統的手藝漸漸逝去,人們雖然生活得越來越方便、快速和省事。鄉親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有了很大轉折。但使用的物什卻沒有了親手製作後留下的體溫和感情……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高翔

在南京的一個名叫樺墅的村子,是秦檜的祖居。村裡一個年輕的秦氏村民聯合了一幫攝影師朋友記錄了十餘位樺墅村手藝人:箍桶匠、木匠、鐵匠、篾匠、泥瓦匠、殺豬匠、書法匠、彈花匠、剃頭匠、鞋匠,以及幾位擁有匠人精神的手工業者。他們用質樸的工匠精神溫暖、感染著身邊的的人傳承淳樸的民風、守護著鄉村!因此記錄那些慢慢失傳的手工藝,也就是在記錄文化。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南京市棲霞區樺墅村

書法匠——秦世禮

書寫人生,當懷一顆匠心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王殿

秦世禮,91歲

匠齡:一輩子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阮傳菊

身為教師,一生只為教育這一件事,秦老做到了一以貫之。作為秦檜的第30代孫,年逾90,每天還堅持寫120個毛筆字,一生寫了20萬字。更是用一輩子,書寫自己的樸實無華與執著堅持。杏壇之上,絃歌不輟,書寫人生,當懷一顆匠心。

教書匠——李朝祥

不要計較過往 不用擔心未來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阮傳菊

李朝祥,83歲

匠齡:42年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阮傳菊

在教育界做一個真正的有“匠心”的教書匠,其實不易。鄉村教師,為了農村孩子,甘願清貧,單調,其精神令人感動。解放後,52年開始教書,94年退休,李老師教了一輩子的書,村裡大多數人都是李老的學生,不求名利,心裡唯一的希望是把書教好。

烤鴨藝人——孫龍江

代代相傳的不止味道,還有地道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阮傳菊

孫龍江,77歲

匠齡:35年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阮傳菊

我想要尋覓的味道,一種家的味道、柴火的味道、媽媽的味道,更是帶有童年美好記憶的味道。樺墅村烤鴨老藝人孫龍江,38歲學手藝,做了35年鴨子,誠信經營。“五好戶,雙文明戶,先進個人……”管了村裡人幾十年的“胃“,孫老說:做人地道了,你做的菜自然地道。

木匠——沈華明

做一件有故事的傢俱,做一個懂感情的人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阮傳菊

沈華明,77歲

匠齡:54年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阮傳菊

木匠是一種古老的行業。在樺墅村,一提到木匠,很多人就會聯想到沈華明老人。年輕時起,砌高爐,打棺材,做水車,雕花床……一直做到古稀之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其他行業一樣,傳統木匠活迅速被機械化所代替,現今所能見到的手工活計少之又少了。

豆腐匠——華九林

撐船打鐵磨豆腐,人生三大苦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李丹丹

華九林,67歲

匠齡:40年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李丹丹

“機器加工的豆腐在口感上始終無法與傳統手工相比。”因為不添加任何添加劑,樺墅“九林子”豆腐保質期短,最多隻能保存3天,華老爺無意添加更多東西,讓豆腐變的那麼“不堪重負”。“樺墅豆腐的香、筋道全在我們的手和良心的分寸間拿捏。”守住了鄉村老豆腐,也就守住了村民的老記憶。

篾匠——蘇玉洪

竹篾青黃 編織多彩人生

編織一件有故事的物件,做一個以手傳心的人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阮傳菊

蘇玉洪,70歲

匠齡:40餘年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阮傳菊

一根竹子一把鋸子一個彎刀,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道具在他手中卻能變成一個個精美的工藝品:竹簍、菜籃、簸箕、笆簍、涼椅……他就是樺墅村的篾匠蘇玉洪。其實,真正的高手與大師往往均在民間的土壤之中孕育、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啊!此理,自古亦然。

殺豬匠——秦德志

人頭數多了,飼養的豬的頭數少了,殺豬匠不那麼忙了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胡雄冠

秦德志,66歲

匠齡:40餘年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胡雄冠

殺豬匠是指專門給鄉親們宰殺自己餵養的自用生豬的人。“大柿子”是樺墅周邊四鄉八村有名的快刀手,業已六十六歲了。鼎盛時期,徒子徒孫遍佈周邊,如今,不說徒子徒孫轉行的,就連他這樣的宗師級殺豬匠,也是很久很久沒能操刀上陣了。不得不承認,這門技藝正在消亡中。

鄉村醫生——孔慶生

妙手仁心,還給患者一顆健康跳動的心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張亮

孔慶生,65歲

匠齡:41 年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張亮

“南京市群眾滿意社區醫務工作者”他18歲,開始在村裡教書,21歲專做鄉村醫生,60歲退休之後又返聘,孔醫生是全村最有名的人,他說他會一直在他的崗位上堅守,為他人送去健康,用他的話說“我喜歡我的這份職業,看到村民滿意的笑容,我便開心,我覺得這才是我人生最大的意義”。

燒餅師傅——夏大忠

我們不求做大,只求做長。

一輩子能用心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高翔

夏大忠,61歲

匠齡:43年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王殿

人在異鄉,除了父母至親,最大的鄉愁於我而言,卻是樺墅的燒餅。夏大忠,夏叔。幾十年如一日手工和麵,手工打燒餅。對於過去的經歷。夏叔說,之所以打了一輩子燒餅,就是因為當初當兵只學到一個道理: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彈花匠——張文福

手工彈棉花,一弓一弦彈出的溫暖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陳芊霖

張文福,57歲

匠齡:32年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陳芊霖

“朵朵彈,朵朵彈,彈得棉花細又長,半斤彈成八兩八!”彈棉花,又稱“彈棉”、“彈棉絮”、“彈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 樺墅村張文福,是遠近地區位數不多的彈棉花的手藝人。問師傅彈過多少床杯子,多的連自己都不曾記得。2009年彈完最後一床被子,歇業。

箍桶匠——秦有佳

好的傢俱,只要一件就夠了,因為它可以用一輩子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阮傳菊

秦有佳

匠齡:10餘年

18歲學藝,30歲轉行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阮傳菊

箍桶匠又稱圓作木匠,舊時漢族民間專門製作與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秦有佳,做過箍桶匠,開過拖拉機,一輩子跟農田打交道,他說:“年輕的時候,心無雜念,才能坐的住,學手藝,靠的就是堅持。”對於,這個即將失傳的箍桶手藝,秦師傅,不以為然,也無以為繼。

剃頭匠——王大龍

做的是“頭”等大事,玩的是“頂”上功夫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張靜

王大龍,53歲

匠齡:35年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張靜

大龍理髮店,立鏡,長凳,搖椅,破電視。王大龍。樺墅村裡,35年年來唯一一家理髮店裡的首席也是僅有的剃頭匠。梳(發)、刮(臉)、捏、捶、掰、按、掏(耳)、剪(鼻毛)、舒(筋)。九項手藝,九項服務,只要十塊。堅守的或許只是一項還能謀生的技能,一種不想去改變的生活常態,簡單而從容。

泥瓦匠——秦世林

攪和的是泥沙,融合的是“鄉情”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王殿

秦世林,52歲

匠齡:36年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王殿

泥瓦匠。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從事砌磚﹑蓋瓦等工作的建築工人。泥秦世林,樺墅村中最最普通的一個泥瓦匠,18歲開始砌牆,居然也砌了34年,他們這群人隱蔽在日常生活的皺褶裡,像空氣一樣,你幾乎感覺不到,但正因為有了這些生活的皺褶、肌理和表情,才使鄉場的日常秩序具有了柔韌的本質。

鐵匠——秦霞清

千錘百煉,成就器也成就人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阮傳菊

秦霞清,50歲

匠齡:40多年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王殿

鐵匠也是一門古老的職業,打鐵或鍛造鐵器的工匠。樺墅全村也就剩唯一的一位鐵匠:秦霞清,村民都知道他是老鐵匠的兒子,50出頭,跟著父親學著手藝。祖傳的手藝,在他這代終結,這些背離時代遠去的手藝人的故事,就是故鄉的記憶。

修鞋匠——劉才文

一針一線,繼續著這份日漸式微的手藝

他不只是個修鞋補鞋的人,他也是一個陪你修補遠去時光的人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胡雄冠

劉才文,50歲

匠齡:8年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胡雄冠

修鞋匠,乃民間專門修補破損之鞋的藝人也。村民劉才文,他卻是40多歲學徒,現在還堅守在修鞋第一線。但大多數老修鞋匠已隨著歷史長河遠去,不知所終。幾十年歲月水洗淨,起起伏伏刻掌心。修鞋這一行當,終將會成為一道記憶,從人們的生活中漸漸隱去。

最小的“老”木匠——葛大明

守住技藝,也是守住親情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張靜

葛大明,46歲

匠齡:30年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張靜

古往今來,也就是“木匠”,通過師徒傳承,把“幾何學”運用到爐火純青,分毫不差。 葛大明,出身木匠世家,父親也是村內出了名的老木匠。他是目前,整個樺墅村最年輕的木匠,匠齡卻超過了30年,很小的時候父親把手藝交到他這裡,也許以後就再也沒辦法傳下去了。

採茶工

採茶人用腳步丈量的那片茶山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阮傳菊

地點:樺墅周村茶廠

他用一組照片,記錄了全村“最後”的手藝人

攝影:阮傳菊

天矇矇亮,採茶工到茶地已經半個鐘頭,朦朧的看不清他們是否在笑。她們的一雙手,上面沒有一塊乾淨完整的皮膚。佈滿了茶鏽,還被茶樹戳的全是傷痕。每一片茶葉都彌足珍貴,採茶辛苦,做好茶更艱辛,一杯茶裡記錄了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手裡的一杯茶,我們且喝且珍惜!

地址:南京市棲霞區西崗街道樺墅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