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绘于18世纪的《台湾番社风俗》画册,共有12幅插画,描绘了清朝乾隆年间台湾原住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这是其中的一幅《收贮》图

赴台采硫

1696年冬,福建省福州府的火药库发生火灾,引起爆炸,几十万公斤火药遭毁。按清朝规定,损失的火药需由地方当局来偿还。但福建并不出产制造火药的原料硫黄,听说台湾淡水、北投一带产硫,于是火药库主管王仲千的幕客郁永河便受托前去采硫。

郁永河喜好远游,5年前,他从浙江老家来到福建,沿着闽江的北源建溪经建瓯、南平到达福州,并在闽南一带游览;后又沿闽江的西源富屯溪游览闽西北;接着又沿闽江的南源沙溪,一直走到汀州的武平。行踪遍及福建的8个府,就只剩下台湾府还没有去过了。

1684年,清朝收复台湾后设立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与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不同,清政府在台湾置一府三县(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隶属于福建省。第二年,台湾首任知府蒋毓英主修编纂了清朝首部《台湾府志》。1694年,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高拱乾又以蒋毓英的府志为基础增补纂成《台湾府志》,记录台湾政军民情风俗诸事。其实早在1603年,为平定倭寇而来到台湾的明朝人陈第就曾撰写了一篇关于台湾的地理著作,记述了台湾西部沿岸的原住民生活习俗与地理风光,描绘了台湾平埔族的生活。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清《巡视台阳图卷》,描绘的是1735年清朝巡台御史巡视台湾的情景。为加强中央与台湾的关系,清朝于1722年设置巡台御史,驻台湾府城

明末清初,台湾一度迎来波澜壮阔的移民潮,“片板不许下海”的明祖定制被打破,来自福建漳州、泉州的大量移民乘船渡海涌入台湾南部。这些闽南人在充满瘴疠的莽荒之地定居下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荒创业,逐渐开辟出一片沃土。至17世纪中叶,台南一带就有汉族移民10余万人。

1697年初,郁永河与助手王云森及随行的仆从由福建厦门搭乘海船,出发去往台湾。他们的船渡过台湾海峡,经今澎湖列岛往东南行驶。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绘于1760年的《台湾民番界址图》(局部),可见图中的“台湾府城”和“鹿耳门”

清初规定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对渡正口,这道航线上有各种往来于福建和台湾的商船以及渔船。鹿耳门是台湾府城的门户,这里航道迂回曲折,多浅滩,如果不熟悉航道,则不敢轻易进入。郁永河一行最终换小舟登陆台湾府城。台湾府城位于台湾县,辖区为今台南市的南部与高雄市北部部分区域。台湾府城是台湾最古老的城市,也是当时台湾最大的城市,从1684年至1687年一直是台湾知府驻地。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安平颜氏族谱》(复制品)记载了其族人在清朝移民浪潮中从福建泉州移民至台湾的情况

1697年,郁永河开始在台湾府城招募采硫工人,购买粮食、布匹、器材、船只等物品。尽管当地官员告知台北环境艰险,但郁永河依然带着50多个工人于农历四月初从台湾府城出发,前往台北淡水河北面的硫黄产地。

从台南到台北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位于台南市的台湾府城大南门(宁南门),建于1725年,是清朝台湾府城的14座城门之一

郁永河带着工人乘坐黄牛车走旱路,他的助手王云森等人则乘船沿海走水路。一路上,郁永河他们吃尽了苦头,共渡过了96条大小溪水,更不用提那些数不清的深沟巨壑、峻坂陡崖,就算是走在平原上,那高及头顶的野草也让人寸步难行。他们的牛车行驶其中,如同在地底行走,野草割得脸疼,又有蚊虫叮咬,长途的旅行令人疲劳困顿至极。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台湾民番界址图》中的竹堑城,位于今新竹市,是清时期所建立的一座砖石城

在经过台湾西北部新竹的竹堑社和桃园的南崁社时,郁永河没有见到任何人烟和开发的迹象,一片荒蛮。一路上遇到了成群的麋、鹿等动物,在南崁社更是披荆斩棘,衣服鞋子全都破损了。他们从南崁社翻过一座小山,又沿着海岸前行,终于到达淡水河口西南的八里。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1709年,台北盆地陈赖章垦照契约。由泉州人多人合股的“陈赖章垦号”获得清朝官方垦照,进入淡水的大佳腊堡

他们从八里沿着淡水河乘船进入台北盆地,渡过水道狭窄的关渡后,水面突然宽阔,出现一处大湖。原来这里在三年前刚刚经历了著名的康熙大地震,盆地西北半部在地震中陷落成为大湖。湖面浩渺无涯,原居住在这里的台湾平埔族人因为害怕,早已迁走,湖面浅处,依稀还能看到一些树梢。

20天的长途奔波之后,郁永河一行终于来到北投硫黄矿区。然而他们在这里要面对的环境也好不到哪儿去,当时台北盆地还是一片未被开拓的原生景象。郁永河在关渡附近一处简陋的居所住下,这一住就是5个月。

早在郁永河到达这里的60年前,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与占据台湾西南部的荷兰人抗衡。他们并没有对此地进行开发,倒是一些来自大陆的商人曾沿着淡水河来到北投,与山民进行交易,用玛瑙、手镯等物品交换硫黄,但后来遭到了荷兰人的驱逐。

为查清硫矿情况,郁永河亲自乘小船沿着溪水到深林矿穴中观察,空气中弥漫着硫黄的气味,令人难受。而越是靠近矿穴,就越能感受到里面喷发出的硫黄毒气。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19世纪末,台湾淡水(今新北市淡水)东南山中的火山与硫坑,郁永河当年曾在这一带采硫

淡水番社的土官各自领了郁永河分配的采硫任务,分给当地的山民。他们每上交一筐硫土,郁永河就赠给他们每人“七尺布”,山民们都纷纷采硫土换布。郁永河让工匠将这些硫土捣碎、晒干,随后放入大锅里面加油熬炼。

在这般原始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很多工匠仆役因水土不服而生病,郁永河的助手也染上痢疾,郁永河只好让他们返回台南,自己和剩下的仆从在当地山民的协助下继续采硫。

直至十月初,郁永河终于完成采硫任务,从淡水直接乘船踏上了返回厦门的行程。

《裨海游记》里的台湾印象

这次不到一年的台湾之旅让郁永河终生难忘,除了一路所见的荒烟蛮雨之外,沿途遇到的原住民也给郁永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台湾土地的开拓,多集中在嘉南平原的南部和高雄平原的北部,而西部沿海平原和北部盆地则主要居住着原住民的部落。

这些原住民有的住在平地上,有的则住在山中,他们都有着各自的部落,被称为“番社”。居住在平地的番社需向辖区官府缴纳赋税、服徭役,山中番社只需服徭役。

郁永河详细记录了沿途所见24个原住民番社的名称。据郁永河所记,凤山县共有11个原住民番社,分别为上淡水、下淡水、力力、茄藤、放索、大泽矶、哑猴、答楼8个平地番社,以及茄洛堂、浪峤、卑马南3个山中番社。而北部的诸罗县则有近280个原住民番社,光是参加采硫的淡水番社就有23个之多。据研究,郁永河所记的这些番社主要为平埔族,当时平埔族包括很多族群,主要有西拉雅族、洪雅族、猫雾悚族、巴布拉族、道卡斯族、雷朗族等。

郁永河边走边记,并写了多首竹枝词:

生来曾不识衣衫,裸体年年耐岁寒;

犊鼻也知难免俗,乌青三尺是围阑。

夫携弓矢妇锄耰,无褐无衣不解愁;

番罽一围聊蔽体,雨来还有鹿皮兜。

文身旧俗是雕青,背上盘旋鸟翼形;

一变又为文豹鞟,蛇神牛鬼共狰狞。

种秫秋来甫入场,举家为计一年粮;

余皆酿酒呼群辈,共罄平原十日殇。

……

确实,在中国古代,没有比竹枝词更适合吟咏地域风土、描摹风俗民情的诗体了。这一由古代巴蜀民歌演变过来的形式有时甚至可以被直接当成“风土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从这些竹枝词中,我们可以看到郁永河所接触的是一幅台湾原住民最真实的原生态画面:

他们夏天几乎赤裸相见,无论男女,只用布围住私处。冬天穿杂毛制作的毡子,或是简单地用麻布围裹,没有人穿鞋子。男子追求大耳,幼年时穿耳洞,随着年龄增长,耳洞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能垂到肩头;脖子上缠绕有好几圈螺贝项链,背部和胸部皆有纹身,或为鸟翼,或为虎豹纹;腰间佩有刀具,睡觉行走都不离身。不论冬夏,妇人都要去溪水沐浴,若是生病,沐浴更勤,刚生产的妇女也带着孩子一起沐浴。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台湾番社风俗》画册中的插画《沐儿让路》

女子到了适婚年龄,父母让她住到别的屋子,求偶的少年们则来到屋前弹琴、吹鼻箫,女子最终选择所爱之人。被选中的男子将与女子交换上门牙旁的两颗牙齿,作为礼物。

他们住在茅草屋中,外形似龟壳,茅檐深远,风雨不侵。人们不仅能坐在巨大的茅檐下吃饭,还能把家庭用具和家畜放在檐下。屋内几乎没有任何陈设,人们披着鹿皮躺卧,夏天连鹿皮也不盖,席地而卧。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清末台湾原住民泰雅族用草茸与铁皮建造的房屋

虽然这里五谷都能生长,但原住民只吃稻、黍、稷,不吃麦子。每天早上现舂米,待熟后用手抓着吃。平时他们还去山上猎麋、鹿,饮血食肉。不论男女都非常喜欢喝酒,一边畅饮一边欢歌,酣畅时三天三夜都不会停歇。那酒是纯粮酿造,男女老少一起酿酒,将米加工后放入竹筒中,几日后便酿成酒,喝时加入清泉水。如有客人来访,家中妇人先饮,而后敬给客人。酒需饮尽,如果客人喝不完,则会引发主人的不快。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捕鹿》

尽管生活简陋,但每家的屋子、衣服和食物都是自力更生所得。人们近乎原始地生活着,不需要金钱的介入,番社之间也没有贸易往来,完全是一幅自我满足的社会状态。即使是推举出来的土官,也与众人的生活无异。郁永河十分赞赏原住民的淳朴,对于他们落后的生活方式,他则建议施以教化文明。

此外,郁永河还记录了山川形势、气候、禽兽物、产等的真实情况,一并组成了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裨海纪游》 (又名《采硫日记》)。“裨海”意为“小海”,在中国古代传统地理意识中,中国有“九州”,九州之外,有大瀛海,又有裨海环绕。在其中的《宇内形势》一篇,郁永河提到,台湾在中国的万里海疆中意义重要,中国东南半壁多为海地,台湾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防卫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对于一部分人的“徙其人而空其地”的错误言论,郁永河清醒地指出:且不说“用心艰深、不可测识”的西洋人妄图觊觎,就是相邻的日本、越南等国也必定会起占据之心。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猱采》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清代藏书家南海伍崇曜粵雅堂精刻本《采硫日记》(即郁永河著《裨海纪游》)书影

如今,300多年已经过去,郁永河笔下的台南更加繁华,而曾经是一片沼泽湿地的台北盆地早已成为当今台湾岛上最大的都会区,郁永河带人采硫的北投一带也变成了台湾省最大的温泉风景区。沧海桑田,荒烟已被人烟覆盖,那些原住民的原始风俗习惯也在与移民的数百年交流中渐渐散佚更改。而郁永河对台湾的认识和探索,其所持的地理观和海防、忧患意识却仍然警醒世人。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古人诗画中的宝岛台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