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冬季的?古人:无须操心,我们自有采暖之法

序言:

不知不觉中,寒冷的冬季已经敲开了我们的家门,该如何保暖抗寒也成为了生活中不能忽视的一大问题,不过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舒服地度过冬天似乎早已不成问题。

暖气、空调、电暖扇、电热毯等高科技的取暖设备让家在冬季亦能和温暖挂钩,而各种各样的御寒衣物,轻薄而又保暖的材质,让人们在室外亦能活动自如,不过这些都是科技带给现代人的享受。

那么在没有高科技手段采暖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冬季的呢?

为何当我们对此感到怀疑的时候,古人会隔着时空隧道对我们现代人喊道:无须为我们操心,自有采暖之法呢?

本篇飞鱼就来为您说说古人的采暖之法。

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冬季的?古人:无须操心,我们自有采暖之法

现在的取暖神器——空调、电暖扇、暖气等

取暖之法的演变与发展。

居住区内还有窖穴、牲畜圈栏和儿童若干瓮棺葬等,房屋有圆形和方形的,屋内设有炉灶。——《陕西省西安市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时期的遗址,具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种特征,遗址保存的相对完整,由居住区、陶窖场和墓地组成,此聚落是由若干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居住地 ,反映出了当时氏族社会的组织结构。

在姜寨遗址的居住区内,有窖穴、牲畜圈栏等,房屋也有圆形和方形的不同形状,而屋内还设有炉灶,这里的屋内设炉灶,是迄今为止可考的古人最为古老的取暖方式——火塘。

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冬季的?古人:无须操心,我们自有采暖之法

用来煮饭取暖的火塘

火塘,又称为“火炕”、“火铺”,是古人在房屋内建造的用于做饭和取暖相互结合的设施,具体的建造方法为在屋内的地上挖成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用来取暖和做饭,如果说的在明白些的话,更类似于我们现在在室外点燃起的篝火。

可以说这种取暖方式是先秦时期最为普遍的取暖方式,直到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如普米族、怒江白族、兰坪白族支系那马人、丽江纳西族等还在采用这种取暖方式,足见火塘这一取暖方式影响之深远。

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西京杂记》

秦朝出现了“壁炉”,这项发明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即便是现在,一些西方国家仍然在普遍使用,《秦宫廷文化》一文中就指出:考古专家在咸阳宫殿遗址中发现了三座壁炉

到了汉朝,古人的取暖方式,进一步发展,正如《西京杂记》中记载,已经出现了“温室”,或者称之为“椒房”,《汉书•霍光传》记载:

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此处的温室就是汉朝王室“供暖”的屋子。

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冬季的?古人:无须操心,我们自有采暖之法

西方家庭中依然沿用的取暖方式——壁炉

“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墙”,则进一步表明了温室殿的墙壁是用花椒和泥来涂抹的,所以又有椒房殿一说,当然也有人认为,椒者,多籽,取其“多子”之意,故曰:椒房殿,正如《汉书·车千秋传》颜师古所注:

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

椒房殿名称的由来,此处笔者暂不细论,不过无论从何而来,都说明了汉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抗寒的温室。

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开元天宝遗事》

根据上述引用,我们可以得知在唐朝时,宫廷已经用“瑞炭”来取暖,正如宋代张勉窗所作的《瑞炭》一诗曰:百条进自西凉国,易火难灰作瑞看,想得当时宫殿暖,不知门外有风寒。

当然这并不是说唐朝时期炭才出现,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就对炭做了解释曰:炭,烧木余也,由此可知,炭的历史很早,只不过唐朝进口的“瑞炭”,取暖效果更好。

此外,在唐朝时期卖炭也成为了百姓谋生的一种手段,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是明证,正所谓: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冬季的?古人:无须操心,我们自有采暖之法

取暖用的木炭

除了这种取暖方法,唐朝的王公大臣还“发明”另外一种取暖方式——妓围,根据《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申王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於坐侧以御寒气,看到这,我们是不是得对这些王宫贵族的取暖办法刮目相看呢?

而到了清朝时期,炕床、火盆、炭盆等开始被普遍运用,那么什么时候炕床呢,其实就是近现代时期东北等地区采用的“炕”,笔者仍记得年幼时随父母去东北,在寒冷的冬夜,就是靠着炕床来取暖的,那份温暖,至今记记犹新。

古人取暖之法的危险性。

通过上文我们亦可得知,古人取暖的方式,是离不开木头和火的,既然有火也就预示着这些取暖办法具有危险性,具体来说就是极易引起火灾和中毒。

  • 我们先来说说火灾。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建筑,多是木质结构,在这种房子里,以火取暖,无异于是在屋子里放置了一个“不定时的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被引爆。

嘉庆二年,乾清宫突发大火,由于天气干燥,顿时火光冲天,火势极为凶猛,怡亲王带领官员等众人极力救火,但无奈火势太大,根本无法灭火,后来幸亏刮起了西北风,才使得火势减弱而得以被扑灭。

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冬季的?古人:无须操心,我们自有采暖之法

熊熊燃烧的木柴

根据《东华录》记载,怡亲王在扑灭大火后,就调查失火原因,发现是由掌火太监的疏忽所引起的,原来这名太监没有处理好没有烧尽的木炭,导致炭火复燃,而引了火灾。

此后,嘉庆皇帝就火盆比较上心,并且还因为火盆未安置妥当的问题对内务府大臣做了“降级不贷”的处罚,根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如有违例多安火盆,不掩两边隔扇者,司官革职

既然王公贵族会因为疏忽而引起火灾,那么这种现象在平民的生活中,势必不会少,只是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史官也不会对平民因取暖而引起火灾进行记录。

  • 我们再来说说中毒。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很清楚木炭燃烧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即一氧化碳中毒,也就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既然古人以炭取暖,自然也会有人体中毒的情况发生。

《明宫史》中记载:皇子女或中此毒,屡至薨夭,良可痛也,这里的此毒,指的应该就是一氧化碳中毒,同样也表明了这种毒对于孩童危害十分之大,明朝的皇子皇女就有因此而夭折的。

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冬季的?古人:无须操心,我们自有采暖之法

用来取暖的壁炉

此外,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中亦写道:夜一时许,即被呼醒,觉甚不适,及下地,方知已受煤(炭)毒,二人扶余前行,至前室已昏去,卧于榻上,少顷即醒,又越数时乃愈,而在余寝室之二太监,亦昏倒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一氧化碳中毒。

可见,皇室中因用炭取暖而造成的一氧化碳中毒,其实是屡见不鲜的,由此可推论,在寻常百姓家中此毒或许更为常事,只不过史料中未曾记载罢了,这也与古人在寒冷的冬季为达到更好取暖的效果而紧闭门窗有关,因为古人并不明白以炭取暖需要通风的道理。

飞鱼说:

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冬季的?看完了上文,是不是就能知道为何当我们对古人取暖方式费解时,古人会从心底喊出“无须操心,我们自有采暖之法”了吧。

其实从古人取暖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应对寒冷天气,还是很有办法的,当然我们也能看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敬畏“火”,到后来利用“火”取暖,也是人类社会逐步走向文明的过程。

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冬季的?古人:无须操心,我们自有采暖之法

古人用来取暖的炭,现今已经成为了烧烤类美食的必须品

不过话又说回来,古人的取暖之法,无论是“壁炉”、“温室”、亦或者是“妓围”,都是古代王公贵族可以享受的,而平民百姓,最多的还是使用“火塘”来取暖,毕竟火塘所需要的经济成本最低,下层穷苦的民众,自然不能和占尽社会资源的上层统治者相比。

也就是说,古人的取暖方式是分三六九等的,有条件的可以用“炭”,没条件的只能用“灶灰”,古人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中谋求生存,自然浑身解数,而出土的古代遗址和文物,似乎就是对此的最好印证。

对此,您怎么么看?

参考文献:《西京杂记》、《汉书·霍光传》、《汉书·车千秋传》、《开元天宝遗事》、《说文》、《东华录》、《清仁宗实录》、《明宫史》、《我的前半生》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