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成都重要的战略支撑极!看双流如何答卷!

导读:风正潮平,正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聚焦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时代课题,科学回答新时代四川“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性提出构建形成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强调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必须坚定不移建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区域引领辐射带动能力。要围绕提升经济中心和区域带动能力,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打造以成都为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7月9日,双流区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省委、市委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明确要振奋精神抓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成都重要战略支撑极。该区将以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自主创新,以企业需求为主线深化要素供给侧改革,全力培育市场主体打造本土企业品牌;以自贸试验为契机,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梦想照亮前方,奋进正当其时,双流区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阔步前进,为成都市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贡献双流力量。

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成都重要的战略支撑极!看双流如何答卷!

以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为引领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前道工序已实现全自动化,智能化,只需少量员工进行监督保障工作。”位于双流区西航港开发区的中电熊猫G8.6液晶面板项目生产线,总投资280亿元,将通过建设全球先进的第8.6代TFT—LCD显示器件,带动双流电子信息相关产业聚集发展。

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成都重要的战略支撑极!看双流如何答卷!

“我们吸纳了大量国内外行业专家,并且通过和海内外高级技术人才接触交流,致力于在双流打造世界先进大尺寸、超高分辨率面板产品研发制造基地。”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广圣介绍,该项目将首次导入五道光罩新型金属氧化物制造工艺,相较传统的六道光罩工艺技术,生产成本和产品性能上都更具优势,是中国首条以金属氧化物为核心技术、面向8K以上超高分辨率电视市场的液晶面板生产线。

据悉,该工厂拥有15套以上智能制造系统,可以提供相关设备使用条件的实时数据分析,帮助提高生产效率和收益率。“智能系统实时掌控产品优良率状况,可对不良品质实现预防反馈和精准追溯。”李广圣说,公司在绿色环保上投入巨大,从动力到能耗都应用了先进工艺技术,在业界是绿色环保的样板。

在产能上,第一阶段中电熊猫月产能将在2018年9月达到6万片,第二阶段的开发将自8月份开始,最快可在2019年第一季度使月产能达到12万片。目前中电熊猫正在与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建立显示技术交流平台,该平台将允许主要面板制造商交流和分享有关最新技术创新信息,然后将之用于商业生产,为中国液晶面板行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共同努力。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片“蓝海”,按照市委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整体部署,我市将重点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软件服务等领域,目标到2020年建成万亿级产业集群。连日来,双流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前往北京、深圳等地招商,以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为引领,双流区频繁发力,打造“芯屏”并进之路。

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成都重要的战略支撑极!看双流如何答卷!

6月21日,成都双流军民融合产业园成都芯谷项目集中开工,标志着成都芯谷建设又向前迈进一大步。成都芯谷作为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和双流军民融合产业园的先导区,按照军民融合、产城融合、科创融合的思路,以化合物半导体为核心,打造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高水平编制园区规划、高质量培育产业生态、高标准完善基础配套。

依托中电熊猫8.6代线和成都芯谷等龙头项目,双流区抓住两大电子信息企业优势,按照“链式延伸、集群发展”路径,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产业,加速构建“芯屏”核心产业链,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正在双流区加快形成,厚积薄发的双流电子信息产业开始跨入发展“高速公路”。

以自主创新为使命

全力培育市场主体打造本土企业品牌

走进成都申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楼的展示大厅,一个微缩版的“神威·太湖之光”伫立眼前,悬挂其上方的“十年磨一剑”五个大字,遒劲有力,彰显着这个超级计算机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坚守。

“申威是由上海集成电路中心研发设计、国内唯一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芯片,之前一直应用于大型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成都申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柯红星说,搭乘军民融合战略的东风,申威处理器得以走出研究所,迎来市场化的机会。

2016年11月,成都申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落户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申威处理器具有完全自主可控、运行稳定可靠、产品路线清晰、产品系列全等优势,在此基础上,申威科技经过二次开发,主要从事对申威处理器的产业化推广。”柯红星介绍,申威科技的核心业务包括申威处理器芯片内核、封装设计、技术支持服务及销售,小型超级计算机研发、测试、销售、服务及核心部件生产,基于申威处理器的软件、中间件开发,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定制化产品服务,集成电路IP核等知识产权授权。

“经过前期的市场推广,目前,申威处理器已在党政机关、关键行业实现产业化落地应用。”柯红星说,为了构建以申威为核心的信息安全生态链,申威信息安全产业联盟正式成立,目前申威的技术生态圈已经初步形成,和百余家企业形成了申威产业联盟,从自主指令集国产硬件平台,到固件、基础库、应用软件,都已非常成熟,视频、办公WPS等在申威处理器电脑平台上运转流畅。

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成都重要的战略支撑极!看双流如何答卷!

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是双流区与电子科技大学校地合作共建,旨在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科技创新平台。在双流区进一步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加快培育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构建现代化开放性产业体系的征程中,一大批诸如成都申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创新企业正加快发展。

6月9日,第23届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在广州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盛大开幕,中国道路照明第一股四川华体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办了以“新时代 新征程 新战略”为主题的上市一周年庆典和新战略发布会,隆重发布上市一周年后公司的全新发展战略。华体科技还在发布会上分享了“成都双流区的智慧路灯项目的商业模式和最新进展”——该公司与双流区签订总投资额约6亿元的智慧路灯战略框架协议合作项目,有望成为中国首个城市级的智慧路灯项目。

据介绍,四川华体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双流本土培育的企业,2017年6月21日,四川华体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从而成为国内第一个在主板上市的道路照明企业,其拥有外观设计专利的玉兰灯在道路照明行业享有极高的口碑和美誉,成为该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玉兰灯外观设计还获得了第十八届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

以自贸试验为契机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3月,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新厂房在双流综保区正式投运。“这标志着航空维修企业开展境内外航空发动机业务流程全部走通,新厂房正式运营后,将继续享受CFM的前沿科技和来自OEM的先进技术支援,采用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并同步开发新的修理机型、提升修理能力,推动航空维修产业发展。”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董事长柴维玺表示。

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成都重要的战略支撑极!看双流如何答卷!

“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入驻双流综保区,为公司自身以及客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优势。”双流区自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成都海关、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口岸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双流区积极开展飞机发动机保税维修业务,为航空公司降低了2%-5%的维修成本,节约了10—14天的往返时间。同时,综保区的地理优势也为客户节省了关税支出,进一步降低了修理费用。

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成都重要的战略支撑极!看双流如何答卷!

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的正式投运,只是双流自贸试验区成立1年来众多发展成就中的一项。自去年4月1日双流自贸试验区扬帆起航起,一年来双流自贸试验区一面学习“1+3”(第一批上海,第二批广东、天津、福建)地区自贸经验,一面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深耕“试验田”,从人事管理体制探索到改革试验任务落地,从产业结构转型到自贸经济发展,从枢纽优势巩固到“空中丝路”拓宽,从软硬设施建设到营商环境优化,双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取得系列成果,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正向着内陆自贸开放高地奋力前行。

去年6月29日,双流区自贸局联合综保区双流园区海关推出了“区内物流配送货物备案清单自动运抵触发系统”,取代了原有人工录入运抵报告环节,成功实现区内流转自动识别、自动放行,通关效率大幅优化,综保区内货物在区内流转只需要9分钟便可通关,这一改革创新举措成功入选首批《成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试点案例》。

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成都重要的战略支撑极!看双流如何答卷!

去年12月29日,双流自贸试验区智慧政务服务大厅正式投用,这是全国首个作为区政府派出机构直接承接省、市、区三级下放行政管理事项的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大厅,政务、关务、检务整合,目的在于实现企业办事不出自贸试验区。

政务服务方面,截至2017年底共新增注册及换证企业1852家;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建设项目承诺制试点,项目开工审批时间由197天优化为60天。

法治建设方面,率先成立全省首个自贸试验区审判团队,“一带一路法律联盟服务中心”专业法律服务机构增至13家。

投资体制方面,引进全国首个无人机产业投资基金和中西部首个互助保险项目,实现全省首笔正向风险参贷跨境融资和跨境双向人民币集中运营管理。

双流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一年来,全面完成了2017年87项改革试验任务,形成案例24个,其中“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等18个案例入选市级改革创新案例,“建立‘一带一路’法律联盟”作为全省首批精选案例上报商务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