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日夜心牵挂,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宫画始末(四)

上文说到春宫画的流行,对当时的一个行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什么行业呢?这就是明朝晚期发展起来的套色版画,

教人日夜心牵挂,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宫画始末(四)

中国套色版画的研究者认为这种艺术是由诗笺发展而来的。诗笺是一种用来写信和题诗的装饰性纸张。远在唐朝就有士人使用贵重的纸张诸如五颜六色的蜡纸来盖印各式图案,尤其用于这个目的。

教人日夜心牵挂,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宫画始末(四)

在明朝晚期,风雅的士人开始用多色图案盖印诗便笺,每一张纸几个不同的印版印出。方法是,他们把印版雕刻面朝上放,用滚子或刷子上油墨,然后把纸展铺在印版上面,使之与上了油墨的表面相合。着墨的适当方法,以及如何在纸上适度施压这都是印刷匠人的诀窍,只有经过许多耐心的试验和长期的实践才可能掌握。

印套色版画,同一张纸得连续盖印于不同的印版,一版一色,颜色的差别就形成于版画上,这里版画匠人面临着让颜色平坦均匀的散布于更大的表面上的问题。当然,其主要困难是各种色块的适当调整。为了达到这种调整,印刷匠人通常在每个印版的两个斜对角做一个直角,然后细心的把纸张放在印版上,使纸角正好与版上的直角吻合。由于诸如纸张在不同湿度的伸展率、纸浆结构的不规则等等因素的影响,微误总是在所难免,这样的微误通常并不影响版画的美观。普通的中国套色木刻画含有一种用单色印出的“大样”,多为黑色,勾勒图案的四边和被表现物体的主线。这种单色的大样先印出,然后补以许多色块,直至全画印成。即使这些色块与大样不十分吻合、到处重叠或留下狭细的白轮廓线,画面的整体性也不会被破坏。以色块比“骨”(即墨样)更重要的“没骨”式绘画形式画出的图案,制成套色版画并不十分困难。有名的《十竹斋画谱》中的许多版画,就是由这种方式印成的。

春宫木刻画册的编者们选择了一种甚至比普通的套色版画更加困难的制作形式。在这些春宫版画中,并没有控制整个画面的单色大样。而且,满实的色块也很少。图案几乎全系线描的,图画是好几种线条的复合结果,每种线条的颜色相异。万一对版不准,图案就严重走样,画面被破坏。

套色印刷的线描技术使春宫图册的印制获得了普通的色块套版技术部所未曾获得的灵妙质量。显然,这些版画的设计者认识到,线描技术将使他们免于粗俗,增加图案的优雅。

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到明朝灭亡这最后的一百年中,是中国插图书的全盛时期。春宫版画也是脱胎于此,从书中的插图到独立成画册。当然,画面上往往会配上诗词。

当时版画的主要流派有三派,一、福建流派;二、安徽流派;三、江苏流派;江苏流派以南京、杭州、苏州为主。色情插图书籍的最大部分出自江苏流派,这类书的出版获得生活于南京和周围地区的风雅士人和赞助。创作这些书的插图的画家们无疑受到仇英和唐寅的春宫画的影响。

一五八零年前后印制的早期春宫画册用四色印刷,以黑、蓝二色为主,红色和绿色用得较少,不用黄色。一六零六年以后春宫版画出现了五色印制的。只是好景不常,一六四四年满清入关以后,这种版画就被禁绝了,不过,这种技术被告保留下来了,并没有失传,天津的杨柳青在民国时期复制了很多晚明的春宫套色版画;北京有名的老字号“荣宝斋”也用这种技术复刻了一些大师的画作,一直延传到现代。

在第一篇文章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汉代的墓葬里会有春宫画?到这里我可以揭开谜底了,在古代中国的性行为表现有一种宗教的涵义。因为这种行为是生命的生殖力和光明的显示,所以它被认为有辟除黑暗和腐败的邪恶力量的功能。所以,不仅墓葬中,有些房屋中,比如库房、书记等也会用到,认为它有防腐、防火的功能,有意思吧,这是中国古人思想。

到此,我用了四篇文章来简单的讲解了一下春宫画,让读者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也希望大家多提意见,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