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彝族與四川彝族有什麼區別?歷史上彝族名人都是雲南的嗎?

哉避zJC47336


中國不存在所謂的雲貴彝族與四川彝族,彝族支系的劃分,並不是以省為單位;同樣的支系,有可能跨越四川、雲南兩省;同在雲南或四川一省,可能存在多個彝族的支系。

面對如此複雜的民族組成,我們不由得要問一句:誰才是彝族?這不僅困擾著很多民族學的研究者,更困擾著所謂的彝族人。當然,問題的原因也很簡單,“彝族”並不是自古以來歷史上就存在的族名,更不是由今天被外界稱作是“彝族”的人所發明的自稱。

根據1954年的民族調查,彝族的自稱、他稱名目繁多,極為複雜。例如,在我國西南不同地區,彝族的自稱有迷撒族、羅羅濮、普族、頗羅、臘羅拔、路魯、撒尼濮、聶蘇濮、諾蘇、納蘇濮等等;相應地,彝族的他稱則有儸儸、聶蘇潑、倮倮等等。

彝族的族名在民族識別的背景下出現的。1950年代,毛澤東接見涼山彝族上層人士時,提議用“彝鼎”的“彝”字作為族稱,將各地分佈複雜的支系以及自稱、他稱,統一在這個法定民族名稱之下合為彝族。

理解了這樣一段歷史事實,我們大概也就能明白為什麼同樣都是彝族人,不同地區的彝族卻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根據資料統計,西南地區大約有14個彝族的亞族群。

所謂的四川彝族,主要就是指涼山彝族,又被稱作諾蘇亞族群。這個亞族群不僅分佈在四川的西南部,還包括雲南的北部地區,其活動的地理邊界是:東至雲南昭通的永善縣、巧家縣,南至昆明的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楚雄彝族自治州,西至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北到雅安的漢源縣等地。諾蘇亞族群的自稱就是“諾蘇”,其使用的彝語北部方言。

在雲南活動的彝族,亞族群的種類就比較複雜了,包括納蘇、能蘇等彝語東部方言的亞族群,還有聶蘇、撒尼、阿細亞、普拉亞等彝語東南部方言的亞族群,以及臘羅拔等彝語西部方言的亞族群,由此可見彝族內部的複雜性。

從這些複雜的分佈,我們可以看出彝族各支系之間缺乏共同點,很難用斯大林提出的四條標準加以界定。

因此,彝族的識別,與其說是一種科學,不如說是一種政治。同樣,由於民族識別制度的存在,各地彝族也產生了共同的族群認同。根據人類學者郝瑞(Stevan Harrell)的調查,現今“雲南中東部的撒尼人和四川涼山的諾蘇人都已知道自己是彝族,並且當他們用漢 語說自己的族稱時,都稱自己是彝族”。

經過民族識別獲得官方認可的民族地位後,彝族成為西南社會的既定事實。


HuiNanHistory


清代、民國的時候,是沒有“彝族”這個範疇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土司或者族群,其中最大的部分叫羅羅(倮倮),其他還有撒尼、散民、母雞、子君、鄉壇等等等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以科學的方法指導民族識別,來指導民族識別。這個過程中,許多學者深入當地,考察他們的自稱、語言的特點、歷史上遷徙的過程,於是就建立起了彝族這個範疇。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發現雲南有這樣一個村,四川有那樣一個村。他們不知道彼此,如果碰到彼此,會覺得對方的語言、文化、日曆和自己很不同。但是,民族工作者發現,他們的語言其實有共同的源頭,他們的遷徙神話有很強的親緣性。那麼,學者漸漸就會發現,雲南這一支其實是從四川那一支遷出來的。於是,學者就把這些遷徙出來的各支“分舵”歸到一起;匯合起來,就是我們說的彝族。

事實上,不光四川、雲南有彝族,他們一路向西南發展,所以貴州、廣西也有,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也有分佈。(參考馬長壽等學者的彝族史研究。)

這一做法在當時是比較科學的。這表示,我國民族工作者,在具體進行民族識別的過程中,放棄了斯大林提出的四大標準,即一個民族要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質的論斷。 根據我國西南的實際情況,建立了民族劃分(參考王文光、李豔峰《當代雲南彝族識別的回顧與反思》)。

當然,這樣一來,造成的結果就是大家會發現雲南彝族和四川彝族差別很大——這就像我們覺得南洋華人和內地漢人差別很大。這是比較正常的。


在野武將


  在我國曆史上偉人龍雲、盧漢都是彝族,他們都是雲南人。而現實中,雲南和貴州彝族與四川彝族在服飾、語言、日曆上都完全不同,就連民族文明程度都有差異。歷史上彝族出了不少文人也大都是雲南人。同一個民族,四川彝族同胞和雲貴彝族同胞兩者之間為何存在這麼大差異?  

  彝族自古以來就是西南地區的土著民族。1975年,在雲南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境內發現了距今800萬年前的拉瑪古猿。拉瑪古猿正處在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元謀縣發現了生活在170萬年前“元謀猿人”的化石,它是迄今為止所知亞州大陸最早的原人類。

  四川的彝族同胞和雲南、貴州的彝族同胞區別非常大。記得歐洲人看到大涼山彝族,覺得有高加索血統。特意寫了本書,尋找失落的世界。

  

  傳統上認為彝族是有羌族南下形成的。但是基因證實了四川大涼山彝族有南亞血統,f2達到40%,棕種人的基因,比例很高。因此有理由認為大涼山彝族來自於印巴地區古老民族,後來加入漢人和小黑人基因。而云南彝族的基因構成和漢族無異,都是o。

  四川涼山地區同樣存在非常頑固而發達備至的種性制度,聯想到南亞種姓制度,更佐證了來源於印度的說法。大涼山彝族黑彝居多,是統治階級。由於歷史上彝族是奴隸制社會,一直抓漢人作奴隸,這些人的後代是白彝。

  彝族是個有文字的民族,古彝族文字比漢字的歷史還要悠久。而且,北方草原上的刻畫文字都可以用古彝文解讀。

  

  網友也有自己不同的觀點:

  觀點一:雲南彝族和四川彝族壓根就不是同一個民族,雲南的彝族也根本不是同一個民族,當年我們的老人說的,中國劃分民族的時候沒法全劃分為彝族,然後每個地方的不一樣,就說有不同支系,其實不是,咱們不說其他的,一個民族起碼首先語言要相通或者至少相近,在雲南彝族同胞能聽得懂白族的語言,卻壓根聽不懂四川彝族的一句話,這在語言基礎上就不是一致的;另外一點,民族風俗習慣也不一致,雲南的彝族是勤勞的象徵,在雲南聽到彝族同胞沒有鄙視和不舒服,是覺得豪爽,能喝酒,能唱歌,能跳舞。當然因為一些歷史原因,也許經濟不太發達,但願意學習,現在已經緊跟社會發展步伐。但四川彝族得形象就是各位經常所說的那樣,我在此不方便說。最後一點是代表民族特色的服飾,雲南彝族和四川彝族的服飾壓根不是同一類型。所以,我覺得談彝族的時候不應該將雲南彝族和四川彝族混在一起,並非說不認同四川彝族,而是這從最開始就分的不是很合理,為什麼現在如此高度文明的今天還要繼續犯下去!就因為一首56個民族的歌嗎?

  

  觀點二:大約六七千年前,青海一代的古羌族有一小支南下遷徙到了現在的昭通巧家一代,所以彝族是古羌族的後代。彝族的祖先是蘇幕遮,經過了十幾代的發展壯大,有了彝族的共祖,偉大的阿普篤慕,洪水氾濫毀壞了彝族人的家園,篤慕便分配他的六個兒子分別像六個方向遷徙開疆拓土,老大慕雅熱向西,也就是涼山一代,老二向金沙江,老三向西南,也就是楚雄大理一代,老四向南,大概紅河一代,老五向東南,大概廣西一代,老六向東,貴州一代。這就是彝族六組。經過幾千年發展,各個地方彝族又形成了自己的語言(方言),習俗,服飾文化之類。總的來說,昭通的彝族是最接近上古彝族的。涼山彝族應該是最大的一支,叫撒梅,楚雄的彝族主要有納蘇、乃蘇、那羅。石林的彝族叫撒尼,玉溪紅河的有阿細、尼蘇也就是花腰彝族。這和漢族根據地域方言不同分為東北人、山東人、廣東人是一樣的。

  觀點三、我也是彝族,彝族分為黑彝族、白彝族、紅彝族、花腰彝族。黑彝族地位尊貴,但不是以皮膚顏色區分,古代黑彝族屬於奴隸主、部落首領、將軍等,紅彝族次之,古代屬於家丞一類,白彝族和花腰在古代都是奴隸和士兵。彝族形成於雲南中西部地區,其祖先部分可能來源於中亞,屬於小亞細亞人種,後和雲南本土蠻人結合後形成古代彝族部落。秦始皇時期,派徐福尋找長生不老藥,徐福提出需要帶3000童男童女到海外仙島尋找,始皇帝便從西南彝族地區撥給3000童男童女讓徐福帶領到海外尋找仙藥,徐福帶領一干人東渡日本。這些帶去的彝族又與日本當地倭人結合形成日本人的祖先。至今日本人與彝族人還有很多相似習俗和語言文字。如日本人的盂蘭盆節與彝族火把節,日本人崇尚太陽神和火神,彝族也一樣。日語中火、太陽、老虎等的發音與楚雄地區彝語的發音一樣……後經DNA檢測,至今日本人與西南地區彝族的DNA部分序列完全一致。  

  觀點四、這是個很沒有學術性的問題!第一,行政區劃與民族分佈,沒有必然的關係,不能等同。第二,彝族支系眾多,討論各支系的異同,主要看其語言、習俗、服飾等,並不以省界來區分。雲南滇西北的彝族(永勝、寧蒗等地),與四川涼山彝族,相似性大於相異性。第三,即使以雲南省內而論,烏蒙彝族,哀牢彝族,紅河彝族,這些地域的彝族,各種支系眾多,其異同不能一概而論。

  觀點五、彝族主要聚居於雲貴川,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其族源為西北地區的古羌氐人,後有一支系南下與滇東北、黔西北、川東南地區的土著部落融合,形成了早期彝族先民,並長期統治該地區。

  彝族始祖篤慕生了六個兒子,分別叫慕雅枯、慕雅切、慕雅熱、慕雅臥、慕剋剋、慕齊齊。其六個兒子成人後分別遷往不同的地方居住,並發展為武、乍、糯、恆、布、默六部,史稱六祖分支。

  武部落慕雅枯和乍部落慕雅切率領部落沿普渡河流域發展,直達現在的滇南和滇西一帶;糯部落慕雅熱和恆部落慕雅臥沿金沙江流域發展,進入今天的大涼山及雲南昭通一帶;布部落慕剋剋和默部落慕齊齊則向貴州境內發展,進入了畢節、六盤水、安順、興義及廣西隆林,雲南宣威等地,併成為該地的實際統治者。

  要說到三個地方的不同,區別還是挺大的,雖然都是同族同宗,但由於在長期封閉的環境中相互之間交流越來越少,就在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的一些獨特風俗習慣,而且還借鑑以及融入了各自遷徙地的其他民族文化,最終演變為本民族內部的特有文化,相互之間就產生了文化差異。

  但要說到彝族歷史名人,各個支系都有,不僅僅是雲南,貴州也有很多,比如說奢香、濟火火等。而現在的名人各個地方都有。

  總之,彝族是我國多民族家庭中重要的一個成員,正是由於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差異,才形成了燦爛中華文明的多樣性,才使得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熠熠生輝。


記錄世界


彝州楚雄,彝人家園。在這塊神秘撩人的紅土地上,有一個因梅葛文化而名揚海內外,被譽為彝州文府、梅葛故地的地方,這就是中國彝族梅葛文化發祥地--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馬遊坪。

遠古的時候沒有天,

我們來造天;

遠古的時候沒有地,

我們來造地……

這是姚安彝族梅葛中的創世開篇語。梅葛,內容包羅萬象,幾乎反映了彝族人民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的全貌。“梅葛”一詞是彝語的音譯,彝語“梅”,意為“嘴、唱、說”;“葛”,意為“過去”、“歷史”、“迴轉”。把“梅”與“葛”連在一起解釋,就是“唱說過去”、“唱說古今”之意。

在大姚、姚安一帶彝族中,把運用來唱述過去歷史的一種民歌曲調,稱之為“梅葛調”。“梅葛”既然是一種曲調名稱,其唱腔頗多。

總的分為兩大類:即“赤梅葛”和“鋪梅葛”。是彝族史詩級的經典。它本是一種曲調的名稱,史詩用梅葛調演唱,因以得名。梅葛分為“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四類型。全詩長5775行,由創世、造物、婚事和戀歌、喪葬四部組成。梅葛調又分赤梅葛和輔梅葛兩大類。赤梅葛的曲調比較悲楚、憂傷、低沉,史詩的第四部喪葬就採用這種曲調;輔梅葛的曲調較為婉轉抒情,史詩的其它幾部唱誦時就採用這種曲調。

梅葛沒有文字記載,完全靠口耳相傳保存下來,教授原始的知識積累,貫徹傳統的行為模式,維護古老的社會傳統,傳播久遠的美學經驗。 當地彝人每逢年過節婚喪嫁娶、起房蓋屋,男女老幼圍聚篝火或火塘旁,彈奏三絃,吹奏葫蘆笙,吼梅葛,跳彝族歌舞,通宵達旦誦唱《梅葛》三天。

史詩將神話與紀事相結合,用創世這一根主線貫穿,呈現了勤勞勇敢、智慧倔強的彝族先民對天地萬物起源的樸素、大膽、神奇的想象和彝族先民征服自然,守望家園,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精神;又概括了彝族人民生活歷史的發展輪廓。

反映了古代彝族先民的原始宇宙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演變與發展過程;既反映了彝族人民戀愛、婚姻、喪事、懷親、送別等生活習俗,也反映了彝族同胞與其他兄弟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親密關係。最終具備了一種民族文化“百科全書”的性質,成為彝族人民的根譜。

“梅葛”的創世神話,具有世界性,它是人類原始時期的意識形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一定的文學價值。2014年初,韓國延世大學中文系羅相珍博士為了讓韓國學者及廣大讀者能較深入地瞭解《梅葛》,歷時數年翻譯成韓文,並採取中、韓文對照的方式撰寫了題解,編輯出版了《梅葛》。

《梅葛》被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集彩文化



區別非常大。記得歐洲人看到大涼山彝族,覺得有高加索血統。特意寫了本書,尋找失落的世界。

傳統上認為彝族是有羌族南下形成的。

但是基因證實了四川大涼山彝族有南亞血統,f2達到40%,棕種人的基因,比例很高。因此有理由認為大涼山彝族來自於印巴地區古老民族,後來加入漢人和小黑人基因。

而云南彝族的基因構成和漢族無異。都是o。

涼山同樣存在非常頑固而發達備至的種性制度,聯想到南亞種姓制度,更佐證了來源於印度的說法。大涼山彝族黒彝居多,是統治階級。由於歷史上彝族是奴隸制社會,一直抓漢人作奴隸,這些人的後代是白彝。

彝族是個有文字的民族,古彝族文字比漢字的歷史還要悠久。而且,北方草原上的刻畫文字都可以用古彝文解讀。


鷹的家園


首先,不用說誰有發言權,不要說誰更懂。

彝族,只是個龐大籠統的稱呼。各種分支派別,各個地方的彝族,區別大了去。即使在雲南,同為彝族,只要相距100公里以上,就是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服飾,不同的民俗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節日,

不同的思想觀念。

既然如此,為什麼同稱為彝族呢?那是國家劃定的。國家劃分民族,劃分行政地域的時候,是根據居住區域,風土人情,語言表達,宗教信仰,便於行政管理等等多方面綜合考慮之後劃分的,所以,同為彝族,不一定就真是同族同宗。

至於雲南彝族出名人那只是假象。因為雲南彝族人口眾多,登記在冊的近500萬。500萬里出幾個名人,那不奇怪。

在世界民族劃分體系,民族原始居住地圖裡,雲南有彝族,四川有彝族,貴州有彝族,在國外,緬甸有彝族,老撾有彝族,越南也有彝族。甚至,雲南彝族的語言都稱為“緬彝語”,所以,大致上來說,彝族,是個籠統的定義,把雲貴高原一帶的一部分民族劃分為彝族。

最終,我無法給你具體的區別,因為彝族這個稱呼太籠統,裡面分支太多,就如中國的漢族,還分為北方人,南方人,甚至漢語裡還有粵語,閩南語,等等。

彝族名人,不止雲南有,這些年四川走出來的彝族名人特別多,特別是藝術音樂界,甚至主導了中國人對整個彝族的看法,比如山鷹組合,彝人制造,莫西子詩等等。


一面天使半面魔鬼


雲南彝族和四川彝族的區別首先是服飾,雲南的服務非常豔麗顏色特別多個人認為是因為雲南有眾多民族的原因,服飾上互相借鑑,而四川彝族的服飾就比較穩重典雅,以三色為主。

其次就是語言上兩個地區的語言溝通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實際上我認為這跟漢族人的方言也差不多,比如廣東人和湖南人他們實際上不也聽不懂對方再說什麼。

文化上雲南彝族漢化度很高,很多雲南彝族基本上已經不會說彝語,最大原因也是因為改土歸流的原因,強制性的一些漢化。而四川彝族漢化很低,彝族文化保留完美,在節日習俗沒有一點漢人的影子,原因就是四川的彝族在外族侵略中幾乎都擋住了外族的侵略,外部文化衝擊小

然後就是五官上,雲南貌似並沒有黑彝白彝的分發,卻有花彝紅彝等分發,而四川彝族有慈莫 黑彝 白彝 阿加 奴隸等分法,這些首先用血統劃分開來的,然後是地位分出來的,慈莫是地方管理的官五官與白彝一樣 ,黑彝是奴隸主,五官多數呈現鼻子高而大,眼睛囧囧有神,頭髮微卷等特徵。白彝是平民,部分權利跟黑彝一樣大,五官跟黑彝差不多五官多數類似新疆維族。阿加是一種奴隸,又比奴隸稍微自由一點的等級,五官上類似漢人又類似白彝,主要原因他們的來源來自漢人部分來自失去父母或被家族拋棄或者跟漢人通婚的白彝,最後就是奴隸大多都是來自漢人或者周邊一些非彝族的民族,五官基本上就是漢人的樣子,奴隸人數在涼山有很高的比例,佔整個涼山彝族近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左右。現在也稱呼他們為白彝畢竟現在是人人平等的時代。而云南彝族多數是漢人的模樣這個是不可改變的事實,畢竟雲南是個多民族混居的地區。

等級的分化,雲南彝族好像沒有三六九等的看法,但是把彝族分為紅彝 青彝 花彝等等,主要原因是因為服飾的不同,而涼山彝族把彝族分為慈莫 黑彝 白彝 阿加 奴隸等,其中黑彝又分“諾本”“諾比”白彝分“曲比”“曲本”,不同等級是不會通婚的。

文字 雲南彝族現在用彝族文字的很少基本沒幾人認識了,與四川彝文對比雲南彝文字是睡著的到字體是一樣的,而四川的彝文使用率還是很高的,因為畢摩要誦經,經書內容都是彝文,美姑縣就有達七千畢摩,這只是一個籠統的數據,詳細數據估計更高

社會習慣 雲南彝族與漢人的生活方式估計差不多,個別節日與漢族有差別,但大體與漢人無異。而四川彝族採用家族制度,只有是一個家族一個姓氏的就是兄弟就是朋友,不管認不認識,結婚喪葬都要隨份子錢,在解決兩家矛盾事情上四川習慣用彝族自己的習慣法,就是彝人自己法律法規,在四川彝區國家法和彝族習慣法是並相使用的,所以相比兩個地區,四川彝族更團結一點

名人,歷史有名的彝族是龍雲 盧漢 奢香 小基丹等,龍雲雖然生在雲南昭通但是實際上他是四川金陽人彝名納吉烏撒,他的後代來金陽祭祖這是不變的事實,奢香也是四川彝族後嫁到貴州

四川彝族和雲南彝族都是一個民族,只不過雲南彝族地勢複雜,民族眾多又多次被外族衝擊,導致如今的雲南彝族漢化度高服飾差異大


沙馬石一惹


  彝族自古以來就是西南地區的土著民族。1975年,在雲南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境內發現了距今800萬年前的拉瑪古猿。拉瑪古猿正處在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元謀縣發現了生活在170萬年前“元謀猿人”的化石,它是迄今為止所知亞州大陸最早的原人類。

元謀猿人化石

1960年和1975年先後兩次在麗江漾弓木家橋同一地點,發現了已屬於人類“智人”發展階段的“麗江人”化石1965年、1970年和1972年先後三次在西疇縣城東南半公里處的“仙人洞”中,挖掘、清理出已接近 “現代人”而尚處於“晚期智人”發展階段的“西疇人”化石。1961年、1975年分別在路南附近及板橋街、呈貢東北11公里處龍潭發現了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打製石器。1980年初,又在昆明市呈貢縣南發現了屬於“全新世”已進入了“現代人”發展階段的人類化石,被定名為“昆明人”。經專家鑑定,“昆明人”至少已有了上萬年的歷史。從獲得“昆明人”化石的同一文化層內存在的其它考古遺蹟進行分析,證明“昆明人”時代已經進入了“新石器”發展階段。



昆明市博物館珍藏的“昆明人”頭骨化石(含下頜骨)

此外,在洱海地區、金沙江中流地區、滇池地區、瀾滄江中上游地區、滇東北地區以及紅河流域等地均發現了"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遺蹟。

  在貴州,1964年,在黔西縣沙井視音洞發掘到了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這是我國長江以南解放後發現的最大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打製石器總數在3000件以上。1972年冬,在桐梓縣九壩的巖灰洞出土了“桐梓人”化石。1973年,在水城特區的藝奇又發現了“水城人”。1975年冬,在興義縣的頂效又發現了“貓貓文化遺址”,經鑑定屬“新人”階段。

  在四川,1951年修建成渝鐵路時,在資陽縣的黃鱔溪發現了距今數萬年至十餘萬年的“資陽人”頭骨化石。

  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蹟在西南各地的普遍發現,充分證明了西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有人類居住,而彝族也是這塊土地上最古老的居住民族。在今天西南地區的金沙江中上游南北兩岸、瀾滄江、怒江三江流城和烏蒙山、哀牢山、無量山三山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彝族先民居住。見於歷史文獻記載,遠在黃帝部落的玄囂、昌意二部南遷進入岷江、雅礱江流域時,就與彝族部落“蜀山氏”相接觸。《尚書——牧誓》載,周武王伐紂,在牧野 (今河南漠縣)誓師時,蜀國就帶領其親屬 “龍”系統的部落參加伐紂。與此同時,各地的彝族先民建立了一些比較著名的部落聯盟制國家古滇王國、古莽國、夜郎國等。

雲南博物館牛虎銅案

  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彝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今天西南各地彝族都普遍傳說洪水氾濫之後,篤慕繁衍了彝族,大家都認為篤慕是民族的共祖。彝文典籍中大量記載了篤慕的活動。既然洪水氾濫之後的篤慕——六祖也成為了全民族認同的歷史事件,那麼,無可否認,這是古代部落分化或部落戰爭的折射和沉澱。而且,在彝文古籍中記載了彝族最先的原始民族是哎氏民族。《西南彝志》卷三有“哎哺九十代”的記載,具體敘述了19個哎氏族,2個哲米氏族共212代的父子聯名世系。哎哺氏族的後裔希慕遮,漢文記作“孟哲”,其31代才是篤慕。此外,涼山彝族還傳說彝族上古有12個王朝,其中11個王朝是母系王朝。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由於彝族各部的遷徙對流以及交融,作為民族共同體稱謂——“夷”便出現了,以後的漢文文獻均以此作為對西南地區彝族的稱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彝族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領主制和地主制再到官僚資本主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程。公元8世紀,“南詔國”的建立,標誌著彝族歷史上奴隸制的最高發展階段。但在彝族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一直髮展不平衡。奴隸制、封建農奴制、封建地主經濟多種社會形態並存,解放前二段時期內,還有官僚資本主義這種社會形態。同時,彝族在其發展過程中,既不斷吸收、融化其它民族如氏羌等;又不斷地發生分化,形成了白族、納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拉枯族、基諾族等,有的還融合進漢族中去。

彝族先祖“阿普篤慕”半身雕像

  千百年來,彝族人民與周圍其它兄弟民族一道為保衛祖國的邊疆,締結多民族的國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明朝時期,雲甫巍山彝族左氏土司三次被明王朝徵調,參加有關鞏固祖國統一的戰爭。一次是明洪武中,左禾被徵調參與明軍將領傅友德、沫英的征伐活動;一次是明永樂寶德時,左佩被證調參與了明軍將領蔣貴、王驥“三徵麓川”(今德宏地區)的軍事活動,捍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一次是明嘉靖年間,蒙化土知府左文臣被徵調參與從徵元江之役,左文臣因此染瘴而死。歷史上,不管中原地區是統一,還是分裂,西南地區的彝族始終心向祖國,反對分裂,即使是南詔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建立了民族國家,但與唐王朝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唐王朝在大漢族主義的支配下發動天寶戰爭之後,南詔王閣羅鳳仍收拾唐朝陣亡將士屍體“祭而葬之”,又特地在王都太和城立“德化碑”,表朋叛唐不得已,決心“世世事唐”之意。特別是近代以來,彝族人民對帝國主義的入侵予以堅決的打擊,保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1900年春,今怒江邊境片馬地區茨竹寨彝族土把總率兵抵抗英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壯烈殉國。辛亥革命和護國戰爭期間,不少彝族仁人志士參加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行列。在黨領導的革命鬥爭中,彝族人民踴躍參加革命,為民族的解放以及中國人民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彝族人民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50年代的抗美援朝和70年代的對越自衛還擊戰爭中,許多彝族兒女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彝族小葉丹頭人與劉伯承歃血為盟 畫

  同時,彝族是一個文化燦爛的民族。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文,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個方言區。這六大方言之間有一定的差別,但也有許多共同的特點。從語言方面看,輔音有清濁的對立,元音寸般分鬆緊;韻母主要由單元音構成,鼻韻尾和塞音韻尾罕見;聲調一般是3-4個。從詞彙上看,固有詞多,藉詞少;單音節詞以及在單音詞根上構成的複合詞多,多音節的單詞少;四字格的聯綿詞較豐富。從語法上看,詞序和助詞是彝語語法的主要手段,屈折形式是其輔助手段。彝族的基本語序是主語十賓語十謂語。數量詞和形容詞的修飾一般讓位於中心詞之後,有比較豐富的量詞。動詞、形容詞重迭表示疑問,一部分動詞有自動和使動的區別。彝族文字歷史悠久,據記載公元前21世紀,哎穆穆氏傳到第十代,出現了壩博耿奢哲和密尼麼二人,創造了彝文。彝族人民正是運用本民族的文字寫乙浩如煙海的典籍,秦漢時期稱“夷經”,晉朝時稱為“囊文”或“錘書”,近代稱“夷書”。1981年,據統計,僅北京圖書館、民族文化宮和申央民族學院所藏的彝文典籍就有1000多冊659部。滇、川、黔、桂4省區國家收藏的彝文典籍據不完全統計有近萬冊之多,其它散藏於民間的更是難以計數。這些彝文典籍廣泛涉及到彝族歷史、文學、哲學十天文歷算、醫理藥理等方面。

昆明祿勸張永康老師書(羅婺部)

  彝族人民還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據文獻記載,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的彝族參加了武王伐紂行列,並在誓師大會上表演了一套“執仗而舞”的武舞。到了漢代,這種舞蹈傳入了內地,取名日《巴渝舞》,魏改為《昭武舞》,晉改為《宣武舞》,成為了中原王朝用於頌揚祖先武功的專用舞蹈。唐朝時,公元800年,南詔王異牟尋組織了一個龐大的南詔歌舞團在京城長安磷德殿為唐德宗演出了“南詔奉聖樂”。為舞蹈伴奏的樂器有箏、箜篌、銅鼓等。南詔國內彝族民間歌以大眾化的"打歌"最為流行。今天我們尚能看到那些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跌踏舞”、“煙盒歌”、“左腳舞”、“三絃舞”等。彝族人民有著悠久的歌唱傳統,男女老少皆喜歌唱,開口而歌,一唱而和,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各種儀式中都要賦詩歌唱。他們善於用詩歌和音樂表情達意,以自己創造的詩歌藝術作為自我娛樂、自我教育的工具和鬥爭的武器。他們的民族歷史以及生活經驗也無不用自己的詩歌來保留和傳播。詩人何其芳曾稱讚彝族民歌“很有特別的色彩,就像在遼遠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現的奇異的迷人音樂”。

羅婺支笛腳舞

  歷史上,彝族人民同其它各族人民一道開發了祖國的西南地區,並促進了西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秦王朝時修築了“五尺道”,漢朝立國之初,關閉了這條商道,但西南地區的彝族商人仍在這條路上進行民間貿易交往,把蜀地特產拘醬,即今天西南地區特產的胡椒醬經貴州地區販賣到廣州。在這條商道上還進行奴隸的販賣活動、這條古商道叫南夷滇池道。隨後漢王朝又在彝族民間商業交往的基礎上開通了從今天的四川宜賓南下經石門(豆沙關),至朱提(昭通),南下威寧、安順、廣西等地直達廣州的商道。當代學者所言的“南方絲綢之路”也是彝族人民開通的。據記載,漢武帝派張賽出使西域之時,就在今天的伊朗等國見到了彝族商人經緬甸、印度等轉運而去的彝族地區特產“邛竹杖”。特別是在漢光武帝年間,滇西彝族哀牢部內附設永昌郡後,保障了中西交通的暢通。隨後的歷代中原王朝正是通過以上這些通道經營南中地區,從而也就促進了西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彝族地區的一些經濟作物、畜牧產品如香料、建昌馬、涼山馬、烏蒙馬、德昌牛等通過以上通道源源不斷地輸入內地。內地的經濟、文化的影響也是通過以上主要通道輻射到西南地區的。

  彝族地區有著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流經川、滇的金沙江及其支流奔騰於滇東北、滇北、川西南、川南彝族地區,蘊藏著巨大的水利資源。彝族地區不僅盛產煤、鐵,也是我國有色金屬的主要產區之一。我國著名的錫都箇舊是彝族第一代工人階級成長的搖籃。大、小涼山、黔西、滇東、滇南各彝族地區,盛產金、銀、銅、鋁、錳、銻、鋅等數十種金屬礦藏。彝族地區分佈著廣菱的森林,既有云南松、馬尾松、雲杉、淚杉、油松、青岡慄等建築用材,也有漆、樟、茶、木、棉等經濟林木。在廣闊的森林中盛產野生動、植物和鹿茸、麝香、熊膽、茯苓、三七等貴重藥材。

現大多高海撥的彝族聚居區

  解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根據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按照憲法的規定,在彝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相應的自治地方。到1990年止,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內的彝族聚居地方,成立了彝族自治州2個、自治縣8個或包括彝族在內的自治州1個、自治縣11個。自治機關根據彝族人民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具體情況,按照法律規定製定了單行條例,充分保障了彝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

56個民族合影圖

更多羅婺彝族文化請長按以下圖片並掃描關注我們!


奧巴馬142865119


我要回答這個問題前,申明我不針對人,或者其他,我也是彝族。我堂哥是一包工頭,今年暑假老闆讓他找一批人要到山東工地,但是申明不要彝族,我哥解釋半天我們這彝族不囉嗦(雲南)老闆才同意,因為我們那大多是彝族,我就問原因,我哥跟我說老闆是福建人,因為在四川錦屏電站做工程時,與四川當地彝族人打過交道,吃了虧,難纏,不好溝通………,所以不要彝族!雖然我是彝族,但是我和其它民族無異,這是我們雲南特點,說白了就是一種標籤,本質無區別!但是四川彝族是獨立的,與其它民族有本質區別的……………


飛沫65766900


彝族主要聚居於雲貴川,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其族源為西北地區的古羌氐人,後有一支系南下與滇東北、黔西北、川東南地區的土著部落融合,形成了早期彝族先民,並長期統治該地區。

彝族始祖篤慕生了六個兒子,分別叫慕雅枯、慕雅切、慕雅熱、慕雅臥、慕剋剋、慕齊齊。其六個兒子成人後分別遷往不同的地方居住,並發展為武、乍、糯、恆、布、默六部,史稱六祖分支。

武部落慕雅枯和乍部落慕雅切率領部落沿普渡河流域發展,直達現在的滇南和滇西一帶;糯部落慕雅熱和恆部落慕雅臥沿金沙江流域發展,進入今天的大涼山及雲南昭通一帶;布部落慕剋剋和默部落慕齊齊則向貴州境內發展,進入了畢節、六盤水、安順、興義及廣西隆林,雲南宣威等地,併成為該地的實際統治者。

要說到三個地方的不同,區別還是挺大的,雖然都是同族同宗,但由於在長期封閉的環境中相互之間交流越來越少,就在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的一些獨特風俗習慣,而且還借鑑以及融入了各自遷徙地的其他民族文化,最終演變為本民族內部的特有文化,相互之間就產生了文化差異。

但要說到彝族歷史名人,各個支系都有,不僅僅是雲南,貴州也有很多,比如說奢香、濟火火等。而現在的名人各個地方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