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上酒」,酒逢知己千杯少,二兩二鍋頭便撂倒?

(一)前言

“小二,上酒”。“客人,三碗不過崗”。喝了十八碗酒的武二郎,孤身空手赤拳打死一條吊睛白額大蟲。

蘇軾:把酒問青天,歡飲達旦,大醉。

李白: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又有“李白斗酒詩百篇”。

同時,我們在電視劇或電影裡,總是看到古人豪飲,絲毫不覺醉樣,堪稱海量。當然,內心深處也不由佩服一番。

“小二,上酒”,酒逢知己千杯少,二兩二鍋頭便撂倒?

其實,二兩二鍋頭便可撂倒古人。因為那時候的酒放在現在來說,根本不是酒,度數撐死十度。

是不是去古代一遊便可撂倒一大片人?

當然不是咯。

(二)興起

有人說,酒是杜康發明的,把他稱之為“釀酒始祖”,現在還有酒廠把他供奉為祖師爺。而也有把儀狄作為酒的發明人,現在還有“酒業儀狄獎”。

在《呂氏春秋》裡提到“儀狄作酒。”,而西漢劉向的《戰國策·魏策》也提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

在宋人《太平御覽》裡提到:“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秫酒。”(醪是糯米經發酵而成的醪糟兒,秫是高粱的別稱)。不管怎麼說,他們也只是善於釀酒,發明了新的釀酒法。

起初是大自然釀造,被我們的先人不經意間注意到。後來,剩餘的獸乳放一定時間會味變,受潮的糧食在水中會使水變味……這些現象便深深印在先人們的腦海裡。

隨著農業的興起,糧食有了富餘,便開始模仿,有意識地讓糧食發黴。這就是利用天然微生物造酒。不過度數極其低。

(三)發展

在賈湖遺址中,通過對部分陶器壁上的殘留物化驗分析,證明酒石酸成分的存在,還有稻米、山楂、蜂蜜等成分。年代在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800年,這將改寫記錄,使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酒。而且其配方也在美國特拉華納州狗鯊頭酒廠複製成功。

到夏朝,釀酒的技巧就多樣起來,而到商朝出現了專門的釀酒作坊,在《尚書》中記載:“若作酒醴,爾堆麴櫱。”說明能夠通過曲(發黴穀物)釀酒,櫱(發芽穀物)作醴。到周朝,還專門設置了掌管釀酒的官職。比如“酒正”,在《周禮》中說:“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

不過由於醴的度數低,使得漸漸被淘汰,用曲制酒的方式日益得到發展。

“小二,上酒”,酒逢知己千杯少,二兩二鍋頭便撂倒?

總之,先模仿,後實踐,然後不斷改進,在釀酒上有了很大進步,已經能夠初步掌握釀酒的基本規律。但是度數依舊很低!

在秦漢後,術士不斷興起,煉丹技術也不斷持續,一些分離方法漸漸出現,一些設備亦是如此。

(四)翻天覆地

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也就是自元朝開始有了蒸餾酒的出現。也有說唐朝便有。在唐朝白居易的《荔枝樓對酒》中道:“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而且唐朝的雍陶也道:“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

可見唐朝就有燒酒,也就是白酒。或許因為蒸餾低而沒有普及,你看“釀成醇米酒,如露水下降”,這樣的結果有可能度數比之前有提高,所以為燒酒,度數撐死二十度。到明代就是“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這種結果就是“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小二,上酒”,酒逢知己千杯少,二兩二鍋頭便撂倒?

我認為,唐朝甚至隋朝也有蒸餾酒的出現,不過度數只是較之前有了一定提高,後來不斷髮展,到元朝後就是節節攀高,甚至達到跟現在相同。

但酒在形成與不斷進步的過程中,酒文化也在不斷髮展進步,你們知道哪些酒文化呢?歡迎在下方分享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