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到了轉型升級關口(下)

□中國經濟報告 劉默

中國製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有極大提升空間

未來中國經濟的出路在哪裡?國內外學者們開出的“藥方”千千萬萬,但萬變不離其宗,最核心的內容依然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結構調整。不過,轉型和調結構只是戰略目標,在操作層面上,還需要更加具體的抓手。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經濟要維持長期競爭力,出路就是提升製造業水平。近年來,隨著服務業、金融業以及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的虛擬化程度越來越高,甚至出現了“去製造業化”的傾向。勞動力、土地、環境、能源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製造業舉步維艱,利潤越來越薄,很多資本開始離開製造業。這種製造業環境急劇惡化的趨勢必須儘快扭轉。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達,離不開強大的製造業。看發達國家的案例,頂尖的經濟強國往往擁有完整的製造業體系,比如美國、德國、日本;較小的發達國家即使不能擁有完整的製造業體系,也必有幾個製造業門類很發達,比如瑞士、意大利、瑞典、芬蘭。蘇聯曾大力發展軍工製造業,成為今天俄羅斯努力維持昔日尊嚴的製造業老底子。身為新興市場國家而又擁有較完備製造業體系的國家並不多,中國算是其中較為突出者。

《中國製造2025》是升級版的中國製造。一條主線是——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製造。《中國製造2025》還有八項戰略對策——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製造;提升產品設計能力;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製造業基礎;提升產品質量;推行綠色製造;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這些戰略展示的方向,是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所在。正如專家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改革到位,中國的製造業優勢將繼續保持至少二十年。改革到位,至少包括以下幾個關鍵內容。

第一,強化製造業升級與教育培訓的良性循環。在這一點上,中國與美國不同。在美國,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因為長期“空心化”已經影響到了這個社會的價值理念,尤其是就業選擇;而中國畢竟離歐美的發展階段尚遠,產業升級必將對勞動力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這種需求刺激如果能通過針對性的教育來很好地滿足,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因為教育反過來會促進產業更好地發展。

第二,現有的體制環境決定了中國製造業發展還有極大空間。目前在體制上還存在著政府過度管制、資源價格扭曲、利率扭曲、壟斷者影響市場規則、資源和利潤過度向國有大企業集中、宏觀運行機制容易導致大起大落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雖是負面的,但反過來看,也意味著巨大的彈性。

第三,提升製造業與城市化和發展服務業並不衝突。新型城鎮化是保持經濟增長的抓手;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服務業也已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亮點。這兩個抓手與提升製造業並不構成策略上的衝突。沒有製造業支撐的城市化和服務業都缺乏牢固的產業基礎。

第四,未來的製造業是一種新型製造業。在全球最講究創新的美國正在推動“再工業化”,這不是簡單地重歸工業化,而是一種“精細工業化”,振興的是富有高質量、技術創新、設計創新、有更高附加值的製造業。中美之間差異雖大,但美國提升製造業的策略值得借鑑。中國製造業的發展要追求創新、高品質、環境友好,在政策和制度上應該圍繞這一核心作全面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