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周报:银行体系缴税临近,流动性偏紧将现

一、一周焦点

上半年新增信贷逾9万亿 6月M2同比增8%

中国人民银行13日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9.03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84万亿元,同比多增3054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02万亿元,同比增长8%。

金策师研究院认为,未来央行仍有可能进一步采用差别化准备金和差异化信贷政策,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预计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增长。

6月CPI同比上涨1.9% PPI同比上涨4.7%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1.9%,仍然保持在“1时代”,显示出物价温和上涨的态势;PPI同比上涨4.7%,创年内新高。CPI环比继续下降;PPI环比涨幅略有回落,同比涨幅有所扩大。

金策师研究院认为,从6月CPI和PPI数据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国内物价影响有限。在食品价格保持低位、货币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下,通胀温和回升概率较大,全年预计增幅在2%左右。但考虑到需求端有回落压力,PPI同比涨势长期难以维持,下半年可能冲高回落。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方公布拟对我2000亿美元输美产品加征关税清单发表谈话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1日就美方公布拟对我2000亿美元输美产品加征关税清单发表谈话。发言人指出,美方以加速升级的方式公布征税清单,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我们对此表示严正抗议。美方的行为正在伤害中国,伤害全世界,也正在伤害其自身,这种失去理性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

发言人表示,中方对美方的行为感到震惊,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不得不作出必要反制。与此同时,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共同维护自由贸易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共同反对贸易霸凌主义。与此同时,我们将立即就美方的单边主义行为向世界贸易组织追加起诉。

房地产信托快速增长时代或终结

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为25.61万亿元,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2.41%,为近两年来首次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投资信托规模为2.37万亿元,环比增长3.87%。在其他行业信托增量较去年大幅压缩的背景下,房地产信托今年一季度可谓是“一枝独秀”。

不过金策师研究院认为,监管部门针对信托产品上下穿透监管在收紧,加强对底层资产违规投向房地产项目监管力度以及最终投资者穿透识别。随着下半年房地产业务风险受调控政策的影响继续放大,加上监管高压态势不改等因素,信托公司房地产业务增速可能会放缓。

部分保险资金隐身信托“假集合”

随着上半年部分信托公司集合信托产品增量规模陡升,部分保险资金与信托“合谋”玩了一出“猫鼠游戏”,一些保险资金“假借”集合信托产品,以规避监管指标或资金投向限制。监管层已关注这一现象,近期进行的银保监会全国范围现场检查,已将信保合作列为检查重点。

金策师研究院认为,险资信托假集合是交叉金融的一种,在产品的管理上,机构职责边界不清,一旦违约,容易发生机构之间的推诿。与此同时,在“去通道”、“去多层嵌套”的严监管背景下,机构的内生业务需求已经降低,今后此类业务会越来越少。

券商资管发力固收与公募产品

资管新规落地两月有余,券商资管产品受到不小冲击。格局重塑之下,券商资管固收产品和公募基金业务成为各家发力重点。数据显示,今年6月券商新增备案资管产品中混合类产品不到5个,绝大多数的券商资管备案的均为固收类产品。此外,公募基金业务日益成为券商资管重要的发力点。

金策师研究院认为,目前资管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叠加近期股市、汇市、债市的巨大波动,整个资管市场进入了迅速收缩震荡期。券商资管要回归到资管业务本源上来,踏踏实实培养队伍和打造产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模式。

小米集团在香港上市

7月9日,小米集团在香港上市。IPO发行价17港元,市值达543亿美元。小米集团作为港股首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在上市第一天成功破发后,小米集团股价迎来连续上涨,截至13日收盘,股价报21.45港元,相比于17港元的IPO定价已上涨26%。

证券时报头版刊文称,小米股价一扫颓势,显示小米所代表的新经济模式,似乎重新获得市场信任。即使小米没有跌破招股价,香港资本市场在容纳新经济模式上的努力,也不应该被抹杀。正是有这种容纳和滋养能力,香港资本市场才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并为日后诞生巨头打下基础。

二、一周数据分析

公开市场操作

上周,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宽松,央行持续净回笼资金,仅在周四小幅投放300亿7天逆回购;全周累计净回笼900亿元。周五央行开展1885亿元1年期MLF操作,中标利率3.3%,与上次持平,对冲当日到期额,在资金面较为充裕下,央行等额续作MLF或显示央行仍维稳资金面。

在近两周央行公开市场逐步回收流动性下,本周公开市场到期量较少,仅有400亿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二和周四分别到期100亿和300亿,此外,周五还有8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在月中缴税扰动下,央行料将重启净投放,保持资金面的合理充裕,资金面压力有限。

利率债

上周资金面边际收敛,中美贸易战再次升级推升避险情绪,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较上一周涨0.36%,5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较上一周涨0.22%。现券收益率同步下行,但长短端收益率继续分化,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4个bp至3.4858%,跌破3.5%一线,周五新增信贷快速增加下社融依然偏弱,叠加M2增速创历史新低,国债收益率加速下行,周五当日下行3bp,而在本周资金面有所收敛下,短端1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10Y-1Y利差下行。国开债利率曲线和国债表现一致,短端1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上行5.8个bp,其余期限均有所下行,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下行5.76个bp,下行幅度快于十年期国债,国开债和国债利差持续收敛。

资金面方面,在本周在月中缴税临近下,短端利率有所收敛,隔夜SHIBOR利率从上周的极度宽松下快速收敛,上行51.3个bp,7天SHIBOR利率也上行9.8个bp,而14天及以上的SHIBOR利率仍维持下行趋势,资金面整体保持宽松格局。

周五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在新增信贷明显上涨的背景下,表外非标融资持续负增长拖累社融增速,表外融资回表受阻,融资需求被动收缩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未来信用风险压力上升,国债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间,在近期同业存单利率快速下行下,配置盘逐渐增加,也为利率债收益率下行形成一定的空间。

信用品种

本期各信用级别短融收益率全部上涨,就具体信用级别而言,AAA级整体上涨31.39bp,AA+级整体上涨31.39bp,AA-级整体上涨33.39bp。本期中票各信用级别收益率多数上涨,其中,5年期AAA级中票上涨2.96bp,4年期AA+级中票下跌2.82bp,2年期AA级中票上涨3.52bp。本期各级别企业债收益率不同期限多数下跌;具体品种而言,1年期AAA级下跌1.94bp,3年期AA+级下跌1.91bp,15年期AA级下跌1.68bp。

三、新发产品概况

信托发行市场评述

市场概述:本周发行数量较上周相比保持一致,但发行规模却较上周环比持续上涨了41.39%,且再次奋力向上突破了250亿元大关口,近期发行市场行情升温走势较为明显。从发行的信托产品投资领域来看,金融领域36.39亿元,工商企业领域16.23亿元,房地产领域规模189.03亿元,基础产业领域25.22亿元。

资管发行市场评述

市场概述: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基金子公司资管产品发行数量21款,较上周减少16款,发行规模为6.2亿元,比上周环比下降47.01%。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均出现有大幅度下降。本周有6家券商共计发行集合资管产品18款,发行规模67.3亿元,所有产品均投向金融市场。券商资管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8%;本周有4家期货资管机构共计发行集合资管产品7款,发行规模8亿元。其中,7款产品均投向金融市场;期货资管产品的平均期限为0.75年,平均预期收益率为8.35%。

私募基金发行市场评述

市场概述:据公开市场不完全统计,本周新发行的契约型私募产品19款,发行数量较上周减少4款。发行规模41.71亿元,较上周减少4.19亿元。产品平均期限为0.86年,较上周平均期限减少0.42年,产品流动性大幅上升。平均预期收益率为8.68%,较上周统计收益率减少1.26个百分点。

四、方向性策略

信托及资管产品

截至目前最新数据显示,7月集合信托产品平均年收益率为7.38%,较6月份平均年收益率相比呈现明显回落趋势。目前,房地产信托表现出较为强势的情形,在产品数量和规模以及产品预期收益上均有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表现。当前房企依旧存在较大融资需求、加之银行贷款、债券等融资渠道受阻,使得房地产信托再次开启疯狂“吸金”模式。投资者在选择该类产品时应注意回避风险。

监管依旧是资管行业的主旋律。多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理财、资管子公司和结构性存款分别起草了3套监管细则,具体出台时间尚不明确。券商资管与银行的合作暂时还处在“蜜月期”,资管新规落地之后,净值型固收产品俨然成为券商资管的新风口。可以尝试投资,现阶段机构推出产品比较谨慎,选择具备较好投研能力的机构是投资者当前投资资管产品的较好选择。

其他资产

近期市场震荡较大,对A股以及债券下半年的走势,乐观和悲观的情绪交织。目前A股逐步进入中长期布局的较好时机。首先,A股目前估值水平已经处于历史底部区间;其次,“去杠杆”和中美贸易战都是长期问题,市场短期反应过大,未来影响会逐渐钝化;最后,政府政策已经开始出现适度调整和对冲,比如降准、减税等。债券市场方面,表外继续向表内回归的大趋势下,利率债的配置优势尽管已有所兑现,但在国内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地产调控政策依然趋紧、基建地产的需求均存在不确定的背景下,利率下行的空间难以轻言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