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背後的隱憂:工程機械行業陷「低利潤」怪圈

繁華背後的隱憂:工程機械行業陷“低利潤”怪圈

近日,“2018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榜單發佈,其中工程機械行業表現亮眼。50強榜單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銷售額首度同比回升,其中中國和日本企業入榜數量均為12家,並列第一位。

無獨有偶,中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行業的統計數據再次印證了工程製造業的迅速發展。據統計,2018年1-5月納入統計的25家主機制造企業,共計銷售各類挖掘機械產品105935臺,同比漲幅60.2%。國內市場銷量(不含港澳臺)98727臺,同比漲幅57.7%。

然而繁華的背後卻是工程製造業慘淡的利潤。目前,世界前三強工程機械製造商的營業利潤率均高於9%,而此次位於50強榜單中的12家中國企業,有8家營業利潤率低於6%,而日本只有兩家。這也意味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究其原因,工程機械產品的性能和價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核心零部件,而在我國這些工程機械核心配套件主要還依賴進口,這種局面嚴重製約了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也讓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一直處於利潤率偏低的窘境。

面對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諸多問題,企業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奪更大的市場份額,擺脫產品的同質化競爭,智能化是必然選擇。具體而言,企業必須在專注於對品質、品牌、服務、市場持續提升的同時,順應未來工程機械技術發展的趨勢,逐步實現從規模擴張的粗放式增長向質量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從傳統要素主導向創新要素主導發展轉變,從價值鏈中低端向價值鏈中高端發展定位轉變,從注重短期利益向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轉變,加強節能環保產品、技術的開發與推廣運用,以創新驅動引領工程機械行業轉型升級。

此外,為促進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結構調整,傳統工程機械企業可以通過信息技術與工程機械裝備和施工作業流程的深度融合,推動工程機械產品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變,以擺脫傳統需求下降、行業產能過剩的困境。同時,對於在細分領域和專業化生產領域強大的國外企業,也需要積極借鑑,進而實現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