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應當以怎樣的態度對「剩女」進行倫理關懷

就如何看待這一批“高學歷、高收入、高年齡”的、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的大齡女青年婚姻問題以及社會是否應該給予“剩女”倫理關懷,在社會各界一直備受爭議。就如何看待“剩女”這一現象,當前分歧較大,有批判的、有甚至完全贊成的,也有認為“剩女”現象純屬於個人生活方式問題、“剩女”現象沒有影響誰更沒有危害到誰的中立派。

社會應當以怎樣的態度對“剩女”進行倫理關懷

由於“剩女”群體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如果僅圍繞社會中具體的關懷,“剩女”問題,爭論難以休止。社會是否應該給予“剩女”倫理關懷,首先是要論證“剩女”是否需要,如果需要,再尋找相應的倫理理念和原則確定社會對“剩女”倫理關懷的方式。關於社會是否應該給予“剩女”倫理關懷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女性主義倫理學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吸取倫理智慧。女性主義倫理學是現代婦女解放運動的產物,“關懷倫理學是當代女性主義倫理學中的重要理論,它從女性的視角,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責任、情感、關係以及相互關懷”。

由於“剩女”具備女性情感特徵,目前對“剩女”譴責和批判的聲音容易隱含男性道德心理,產生主觀先驗性的成見,社會最好要拋棄偏見,從人類共性的角度去看待“剩女”問題。

社會應當以怎樣的態度對“剩女”進行倫理關懷

第一、寬容的德性精神。在多元社會中,面對多元化的主體,寬容作為一種德性精神表現出對不同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容忍、尊重,並蘊含了平等自由的精神。寬容首先表現為平等之心,要求主體在現實生活中互相尊重,待人如己。對於個體而言,寬容精神主要表現為對他人平等自由權利的尊重。它意味著轉換視角,以相容性而非排他性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準繩。如果沒有平等精神,寬容很難形成。事實上,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並不缺乏寬容精神,儒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以及“忠恕”觀念都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但是,在現代中國的轉型社會中,由於主體雙方對自身利益的堅持,往往會忽視平等精神,寬容自己易,寬容他人難,導致了社會一系列衝突與失和。對待“剩女”問題,大家出現了各執一詞的情況,“剩女”要維護自己的婚姻自由和權利,有人則認為過分的寬容會變成縱容,引發更嚴重的倫理危機。本文認為,寬容是一種多元兼容的思維模式,我們可以寬容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但井不因此放棄去批判、審視它們的權利,對於違反道德、對他人的自由平等權構成傷害的行為不能寬容。

社會應當以怎樣的態度對“剩女”進行倫理關懷

​第二、對己產生的不道德行為進行道德譴責。皮亞傑曾指出:“一切的道德都是一個包括有許多規則的系統,而一切道德的實質就在於個人學會去遵守這些規則。”不道德行為是我們無法寬容的,但我們必須講出在道義無法寬容的理由。首先要對行為進行道德評價,判斷它是否符合道德規範的要求。一般來說,道德評價分為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兩種,自我評價以自身的價值取向為標準衡量行為的善惡,但這種價值取向本身有可能是不正確或是片面的,必須結合社會評價才能得出相對準確的結果。對於確定是惡的行為,不能姑息縱容,要通過道德譴責進行批評和糾正,對個體的行為產生調控作用。雖然道德譴責並不像法律等社會強制手段那樣快捷強硬,但它潛移默化、深入人心的力量不容忽視,因為它採取的方式不是將犯錯的人隔離或直接懲罰,而是逐漸糾正人的內在良心,先依靠他律性的道德規範、社會輿論、社會習俗使人們意識到行為的善惡性質,再引導人們良心的強大功能,從根源上杜絕不道德行為的再次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