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一生英武耻辱于一次错误

于禁:一生英武耻辱于一次错误

  以二千兵马拒袁绍十万雄师,以数百人丁退张绣浩荡大军,于禁的战功不可谓不高。这个把一生的青春和热血都挥洒在战场上的军人,却因为一念之差而带着屈辱离开了他曾经热爱过的世界,离开了他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土地。当他不经意间"晚节不保"时,他身上所有的美德都在一瞬间消失于无形,他身上所有的光环也都黯淡得不见踪影。于禁的生命鸿毛一样轻飘飘地远去了,就像北方的天空上飞过的落寞的鸟儿,不留一点痕迹。

  在曹操众多的武将之中,有勇而无谋者比比皆是,于禁却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将军,位列曹魏五虎上将,几可与蜀汉之赵云媲美。在曹操发动的无数次战役中,于禁都荣幸地担任着前锋的重要角色,并且一度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成了曹操开疆拓土的一员必不可少的大将。

于禁:一生英武耻辱于一次错误

  跟随曹操出生入死三十余年,经历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争,于禁身上那些可以想象的补丁一样的枪伤,是他一生戎马生涯的浓缩,是他一生卓著功勋的诠释,也是他忠于曹魏集团的最好见证。于禁的勇武和忠诚把他推向了荣誉的顶点,也把他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一个在政权漩涡里挣扎的魂灵,到时死才发出了无奈而感伤的呼喊:儿子啊,我多想和你像以前那样牵着黄狗出东门去打猎啊,可是这还有可能吗?一个在战场上厮杀了数十年的老人,他内心深处一定也有着一个卑微却美好的愿望,或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或者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然而,现实没有给于禁这样的机会,古稀之年的于禁仍然无奈地陷在战争里无法脱身。

  于禁有一个老革命赤诚的心怀,当革命需要他时决不含糊,所以,当关羽逐渐逼近许昌时,迟暮之年的于禁毅然背负起国家重任,准备发挥自己的余热。只是,这次非但没有解樊城之围,反倒把自己套牢了。水淹七军,一场自然灾害让关羽声震华夏,甚至让庞德也名垂青史,但是于禁三十余年的威名却在这场大雨中被冲刷得支离破碎。

  曾经的稳重青年,如今的资深将军于禁,在兵败如山倒的危急关头做出了一个与他的稳重和阅历极不相称的举动,恐怕也是他一生惟一遗憾的举动:肉袒出降。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曾经一生辉煌的于禁屈辱地作了阶下之囚。从此,他再不是那位纵横江湖的威武将军了,他成了耻辱的代名词。在我们这个忠孝至上的国度里,于禁的做法无异是自绝于人民。我们可以原谅杀妻杀子又自杀的公孙瓒,却不能允许一个人丧失气节。哪怕他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渴望、对生命充满了敬畏的老人。

  关羽的侮辱、虞翻的怒骂都无所谓了,一个脸上写满百年沧桑的老人,一个皱纹里可以再现时代烽烟的老人,以一种顽强的姿式承受着这一切。当他被送回魏国的时候,本以为生活又向他倾泻了一抹温暖的阳光,本以为美好的尘世还值得眷恋与珍惜。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更残酷的折磨,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于禁:一生英武耻辱于一次错误

  于禁跟随曹操驰骋沙场数十年,没有功劳有苦劳,曹丕这小子也太欺负老同志了。为了羞辱于禁,曹丕让他去守曹操的陵墓,并且处心积虑地在陵屋中画下了庞德慷慨就义、于禁苟且偷生的场景。这路人皆知的含沙射影,刺中了于禁内心那不可触摸的疼痛。

  不管是蜀汉还是东吴,抑或是北魏,有谁能理解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梦想和悲哀呢?谁能体会他内心的孤独与伤痛呢?那个无情的社会已经不再值得留恋了,灯枯油尽之后,一棺之土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