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這樣做,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養不教,父之過。 此話出自中國傳統經典《三字經》,其含義為:生養子女不給予良好的教育,這是做父親的過錯。古代的人們,就已深刻的認識到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職責。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這樣做,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如何教育好子女?讓他們明辨是非,知書曉禮,誠實守信等,業已成為每一個父母的心中沉甸甸的“鵝卵石”。眾多父母不禁慨嘆:“責任重大,任務艱鉅呀!” 現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似乎在教育子女方面走進了一個誤區,過度的重視子女的學習成績,認為只要學習好就似乎孩子的一切都是好的,忽視子女人格塑造,長此以往,即使他學富五車,對社會也可能是一件“危險品”的存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這樣做,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每一個生命體的降生都是一張白紙,而家長則是孩子發展中最先感知和接觸的,他們最初的思想,行為多來自父母,所以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這句話自有其理。那麼,父母的在最初與孩子的接觸中重點就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格,塑造健全的人格。所以,父母自然要身體力行做好表率。

時至今日,“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再被提及時,似乎有的家長會覺得過時了,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現在我們提倡的是親子教育,朋友式教育,平等式教育。無論是哪種教育,都不能失其根本,一切是以塑造孩子良好品質為基礎。如果丟失了這一重點,那麼再新鮮,再花哨的教育都是失敗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這樣做,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孩子七歲之前,知識的獲得,行為的養成,就大環境而言均來自父母,以及所處的環境。這就告訴父母,在七歲之前,要儘可能的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格,能夠懂得寬容別人,學會忍讓,懂得道理,喜愛學習……重中之重就是孩子自身的品格塑造。 讀書的習慣 孩子的父母應該幫助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每天的親子閱讀對於增進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也能夠讓孩子從書中的文字裡學到很多知識,良好的讀書習慣將讓孩子受益終身。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這樣做,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從教學中的感覺來看,越早養成讀書習慣的孩子,在語言表達、閱讀理解等方面高於同齡段孩子。 懂禮的習慣 明白事理,對於七歲以前的孩子是需要家長引導的。家長應該通過講故事,自身行為給孩子做榜樣。當孩子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如果家長不給買,孩子就會哭鬧,有的家長看不得孩子哭,就會一心軟給孩子買了。

殊不知,這樣一次看起來不太重要的事情,卻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象,以後也會用此法。當遇到孩子哭鬧時,明智的家長會採取合理恰當的方式,不會因為孩子的哭鬧而答應他的物理要求。 養成的習慣還有很多……因為時間關係,在此不一一贅述。家長可以看一些幫助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書籍來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