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在查干湖的冬季

《舌尖上的中国》说,

每年冬天,

在查干湖,

都有一场盛大又壮观的捕鱼行动。

于是每年冬天,

在查干湖,

有成千上万人去看查干湖的鱼,

有成千上万人走过查干湖的冰面,

但有多少人真正看过,

酝酿了这份壮观的查干湖,

和那份灿烂的冬捕文化。

“鱼”跃在查干湖的冬季

查干湖,用蒙古语来说是“查干淖尔”, 寓意“白色圣洁的湖”。

大部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是霍林河尾闾的一个堰塞湖,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吉林省内最大的天然湖泊。

查干湖之名是在1983年前后统一称为“查干湖”的,在那之前的查干湖,会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改变名字。如宋、辽时期的“大水泊”、“鸭子泺”,明代的“拜布尔察罕泊”,再到后来的“旱河”等。

“鱼”跃在查干湖的冬季

查干湖的形状就像是猪肚,十分狭长,自东南向西北延伸。主要的地貌特征是低平、微波起伏,东南高,西南略高,中央及东北低。

查干湖曾因短期的过度开发而致使生态遭到破坏,湖水的PH值一度上升到12.8,湖水几近干涸,湖底碱土飞扬,万余草原遭到碱害。

直到后来“引松工程”的进行,将松花江水引入查干湖,查干湖的酸碱度才逐渐下降至平均水平,其生态环境也逐渐得到缓解,并重新变回了那片天然氧吧。

“鱼”跃在查干湖的冬季

查干湖的气候特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冰冻期长。极端低温可达零下36℃。

查干湖在每年11月左右就开始逐渐封冻,等到全面封冻时,查干湖冰层的厚度可达1米,能够承受载捕鱼作业和机动车通行。

“鱼”跃在查干湖的冬季

生态宝地——查干湖

查干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种类繁多,在保护区内还有大量的国家保护动物。

此外,查干湖还是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

自古以来,查干湖的渔业就极其发达。在辽太祖建国后,查干湖还变成了契丹贵族的渔猎之地。

“鱼”跃在查干湖的冬季

查干湖胖头鱼

查干湖水域生长着繁茂的挺水型、沉水型和浮水型水生高等植物,简单的来说有芦苇、菖蒲、芡实等,而这些水生植物的存在,为查干湖内的鱼类的自然生长提供了很好的生态环境。

查干湖的胖头鱼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氨基酸、高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味道鲜美纯正,肉质细嫩,个大体肥,肥而不腻。

“鱼”跃在查干湖的冬季

查干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文明,因为其发达的渔业,查干湖还有一种独特的渔猎文化——冬捕。

“鱼”跃在查干湖的冬季

查干湖冬捕

查干湖冬捕,即在冬季冰雪中捕鱼(或称渔猎),是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习俗。

查干湖冬捕保留着蒙古族人民最原始的渔猎方式,由人力钻孔、马车拉动等非机械动力完成,这是渔猎部落创造出的世界奇观,而这一奇观也被吉林省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干部的渔猎文化,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

“鱼”跃在查干湖的冬季

辽太祖建立国家后,称查干湖为“鸭子泺”,而查干湖从那个时候其变成契丹贵族的渔猎之地。辽七代帝王每年都会在这里进行“春捺钵”活动,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冬捕。

因为在查干湖的冬季捕鱼,更易于保存运输,所以这一古老的捕鱼方便便延续至今。

“鱼”跃在查干湖的冬季

查干湖冬捕使用的方式是最原始的渔猎方式,他们会在鱼群密集区,仅靠人工,一个凿冰一个铲冰来配合打孔。

捕鱼时的下网位置都十分讲究,一定要有经验丰富的渔把头来判断渔群的聚集地。不过,每次判断都是一场经验的赌博。

查干湖的冬捕一般要持续40天左右。每天凌晨出发,然后开始在冰面凿空,投入渔网,渔网会在冰下走网8小时直至打捞。

你是否也想一睹这样丰收的奇观呢?

“鱼”跃在查干湖的冬季

------

关注更多www.zongkee.com或关注“宗祖风情”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