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要求他的棺材往南抬,绳断便葬,这是为什么?

愿做菩萨身边那朵莲


纵观史上一生充满传奇的人物,他们的死亡都伴随着许多疑点或者谜题。比如难解的遗言、神秘的墓葬方式、蹊跷的死亡方式,奇葩的陪葬品等等……这一部分原因出于后人对历史名人的想象,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名流对生死的态度独树一帜,非平常人能够相比。

在三国之中,有三位知名的密葬拥护者,都下令不要在自己的墓葬之中放入大量珠宝陪葬。这都是因为当时盗墓之风实在猖獗,众人皆是冲着墓葬之中的钱财而去。曹操出殡当日,用72口棺材掩人耳目,司马懿密葬连妻妾都不允许合葬,命令后人种树铺草,就是不可以立碑。还有一个匪夷所思的就是诸葛亮的遗嘱了,正如题目之中所说,他命令四个人抬着棺材一直走,其实这就是他密葬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死时家中除了几亩薄田并没有多少财富,他连生的时候都对这些没有多大兴趣,何况是死后。他在死前留下遗愿,希望幼主能为他安排四个士兵,扛着他的棺材一直往南走,一直等到绳子断了再下葬。而对外所立、供人祭祀的坟墓,不过是他叫刘禅安置的一处衣冠冢而已。

诸葛亮叮嘱刘禅,衣冠冢就立在定军山,依山而建、不用耗费人力。只要挖出一个可以放下棺材的坑,埋进一些他平日里穿的衣服就可以了。蜀国对诸葛亮有多看中,他若是这般草草下葬刘禅多少有些犹豫。而诸葛亮态度坚定,他便也顺着诸葛亮的意思叫了四个人过来。

这四个人抬着一个装着死人的棺材,朝着一个毫无目标的方向,还要一直抬到绳子断为止。其实对于这四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且不说这古代路不好走,口粮又不可能带上多少。就是每天大半夜露宿在野地里,对着一口棺材,正常人也受不了。

所以这四个人很可能在半路就合计好将诸葛亮给埋了。因为回去之后刘禅肯定要追问他们几个葬在哪里,他们心中有愧答不上来,所以干脆就直接逃跑不再回去,找个地方隐姓埋名,守着秘密过完下半生,那么诸葛亮的墓地就像他们的行踪一样永远成为一个谜。

退一万步说,如果他们回去了,对于这件性命攸关的事情他们也只会撒谎应付,刘禅会因为他们事情没有办好而责罚他们,将四人灭口,如此,知晓诸葛亮墓地的人就全部消失了。


木剑温不胜


我就服了前面有些回答了,你们也是加了V的历史达人啊,理应给大众传递正确的知识。但你们是真不知道这只是个民间传说,还是为了引人注目故意这么说?把野史当成真实,无视考古证据,这是历史达人该做的吗?

请大家去看看可靠的史料,哪里说过诸葛亮死后还故弄玄虚的这个事儿?



正史《三国志》刚好记载,诸葛亮死后葬于定军山。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这就说明两个信息:

1·诸葛亮葬于定军山

2·诸葛亮采用薄葬,没有专门修建坟丘。



因此,到了今天,诸葛亮的墓究竟在定军山的哪个位置,是值得探讨的。

今天在陕西勉县的定军山下,的确有一座诸葛亮墓,有相对比较低矮的坟丘,这里究竟是真正的诸葛亮墓?还是后人的附会?因为没有开展考古工作,我们还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墓的位置是很明确的

这在《三国志》里也是有证据的: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秋,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曹魏名将钟会讨伐蜀国的时候,曾经专门去祭奠诸葛亮,还命令士兵们不准在诸葛亮的墓附近割草放牧砍柴,体现出他对于诸葛亮的尊重。

至于有些答主说的,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设置疑冢,防止被盗墓,还援引曹操七十二疑冢作为旁证,但这也是不足为据的。

实际上,所谓的七十二疑冢是北朝墓群,与曹操毫无关系,这早已为考古所证明,属于业内常识。而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遗嘱中已经明确嘱咐后人采用薄葬,也没什么被盗的忧虑。



假如诸葛亮真的采用隐秘埋葬的方式,钟会还祭奠个毛呢?

最后再说一句,头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谁都可以写,这没什么问题。可是加V的各位达人,很多人是信赖你们的,把你们当成专业的,流量是很重要,但咱们能不能用点心呢?


考古军中马前卒


鲁迅先生那句话真没错——“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诸葛亮他老人家就连死前都留了无数计策,把活人司马懿玩弄股掌之中,抬棺材就是一招。

对古人来讲,葬身之所是件大事,陵墓的选择十分讲究,尤其是帝王将相都是选择风水宝地建造陵墓,但诸葛亮这样的大人物却在死前留下一个遗嘱,让人摸不着头脑。

话说秋风五丈原,诸葛亮自知阳寿已尽,死前还留下遗嘱,让四个人抬着自己的棺材一直向南走,走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刘禅派四个大汉依计而行。

四个大汉抬着诸葛亮的棺材走了一天一夜,只觉棺材越来越沉,可杠一点没有断的迹象,绳也没有烂的迹象,人却累趴下了,四个人一想,这个走法十天半个月也不是头啊。

大家一商量,狠狠心,跺跺脚,偷偷把棺材旧地埋了,回去复命。

刘禅不傻,他看四个人这么快回来,疑窦丛生,严加盘问下,四个人说了实话。

刘禅大怒,拿出“欺君之罪”的黑锅,把四个人给咔嚓了。

杀完人后,刘禅一想:不对啊!这下丞相埋在哪里,就没人知道了!

其实这一切都在诸葛亮意料之中。

诸葛亮早就算到抬棺材的人坚持不到“杠断绳烂”就会把自己埋了,而刘禅一怒之下把人杀了,自己的葬身之所就无人可知,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盗墓贼打扰自己清静了。

古代盗墓贼猖獗,很多帝王将相陵墓被盗,不得安宁,诸葛亮这招真是绝了!

当然,上面只是民间传说,真正的历史没有这么复杂。

根据正史记载,诸葛亮一生勤俭节约,死后家无余财,他死前留下遗嘱,命部下把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坟墓依山势修建,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不要配葬物品,不要树碑立庙,不要铺张浪费。

正史中的诸葛亮没有《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中的“多智而近妖”,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比演义中更加纯粹,令人肃然起敬!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据野史记载,诸葛亮的坟墓被司马懿找到了,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死后都设计骗了司马懿,司马懿对诸葛亮可谓是即嫉妒又可恨,发誓一定要刨了诸葛亮的坟墓,当诸葛亮的坟墓被他发现时,他兴奋的睡不着觉,于是连夜赶往墓地,打开碑门后,他发现有一本书名叫孔明全记,喜出望外的他立马拿起书便开始翻看,翻着翻着便倒下了,随后大叫两声诸葛匹夫,就再也没有了气息,原来一切都在孔明的计谋中,孔明知道司马懿有一个习惯特别喜欢看书,而且总是翻一页书便用舌头舔一下手指,所以诸葛亮早就备好了用剧毒孔雀胆浸泡过的孔明全记等着他!这段故事在民间很多老百姓都知道!


竹三香


士兵们从五丈原开始,将棺材抬到定军山的时候,已经走到精疲力尽,绳子毫无断裂的迹象,如此下去不知猴年马月绳子才会断。然而,就在走入定军山脚下的时候,4位士兵非常累,就停下来休息,棺材一落地,绳子突然裂开,更神奇的,背后的定军山头猛的炸裂开了,全部垮塌下来,正好把诸葛亮的棺材埋在下面,4名士兵,无法幸免,也一起埋了。当然还有一个说法是这四位士兵觉得这个绳子根本就不会断裂,于是在抬了几天后便偷偷的直接将诸葛亮下葬了,回去之后,这四人便说是绳子断了,刘禅觉得蹊跷便杀了这四人。关于诸葛亮下葬的一事,其实在《三国志》也有所记载:“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等。刘伯温偶然听闻: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谁会来祭拜他,又有谁会来刨开他的墓穴。刘伯温对此是毫不相信,便决定去祭拜诸葛亮。刘伯温还扬言道,若是诸葛亮没有准确预言了自己的到来,诸葛亮就是不如自己,若是诸葛亮说准了,就跪地磕上千个响头。其实无论是哪种说法,诸葛亮都达到了密葬的效果,而至于非要绳子断了才可下葬,其原因很可能就是一个障眼法,无论这四人最后做的如何,到头来刘禅都会选择杀了这四个人,这样一来,后人也就没人知道他到底葬在哪里了,就连当今的诸葛亮之墓都是后人修建的。


Lee12356


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病死五丈原,落得个出师末捷身先死的悲惨下场。

其悲惨结果不是诸葛亮个人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内患外忧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魏国的"老谋子"司马懿也是诸葛亮北伐没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正是司马懿的坚守不出,使诸葛亮无计可施,最终活活被拖死。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临死时,布置了自己的后事。一方面安排接班人姜维等人,设计除掉不听话的魏延,并用"诈死术"吓退司马懿的追击,让蜀军全身而退。另一方面,诸葛亮给自己的"身后事"进行了特别的安排:让四名壮汉抬着自己的棺木向西而行,绳断便下葬。


诸葛亮之所以要用这样奇葩的计谋,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诸葛亮一生谨慎低调。他不想因自己死后,而让原本就己衰落的蜀国为其大操大办,进一步增加铺张浪费,给蜀国增大负担。

二是诸葛亮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葬在哪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更不想因自己的名气大而引仇人来泄愤,引后人来盗墓等。


同时,诸葛亮也知道壮汉要想抬断棺木的新绳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事,壮汉多半会在途中因筋疲力尽而砍断棺绳,就地下葬。随后或"遣逃"或回去"邀功",但结果要公么流亡不知所终,要么因"欺骗罪"被砍头。

事实正是如此,四名壮汉只抬了一天棺木便累趴了,于是就地下葬并回去复命,结果蜀后主一听不对,新棺绳怎么一天就抬断了呢,二话不说就以"欺君罪"砍了他们的头,而诸葛亮的下葬之地也因此成了一个待解的谜。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死之前认定一块千古难得的风水宝地,听我细细说来,诸葛亮为刘备争天下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病死五丈原。

五丈原山脉,壮观的自然平台一望千里,诸葛亮死前那天去看了一眼,也是最后一眼!我想他在看什么?看他的墓地之处!

诸葛亮死之前交待过不能哭丧,不要让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病终,有续撤退,并令四名壮汉和一名监工抬着棺材一路向南定军山走去,麻绳断处,就是安葬之地,四名壮汉一路走啊走啊!停停歇歇,有点烦躁一名壮汉虽口说到这麻绳碗口粗等麻绳断了我们也累死了,监工同样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最终五个人合伙商量不如就在定军山下埋葬吧,五个一致认为定军山这么大不可能走的过去,就这样诸葛亮就埋葬在此。


五个人就这样回到蜀国面见刘惮,刘禅问义父埋葬何处,监工答定军山脚处,麻绳断否,监工和抬棺的四名壮汉一起答到,因棺材木质太重,麻绳不堪重负,已磨断!丞相交待过,麻绳断处,是下葬之地!刘惮因义父诸葛亮去世内心很乱怒火攻心,这个时候听到骗人的话,一气之下将五人全部斩杀!从此诸葛亮墓地无人知道了,

后闻:刘伯温找到诸葛亮墓地,想打开看看同行中的神才诸葛亮死后是什么样子!刚打开墓地上层土,上面有一块青石板,写到,伯温可否是你来看我!刘伯温吓出一身冷汗!


据历料记载:《水经注》中记载:“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现存墓冢系后代起封。

诸葛亮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宇宙DE黑洞


诸葛亮“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下葬”这一传说,基本不值得辟谣,因为逻辑上都不通。没错,同样处于三国时期的曹操的确是设立过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但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弥补军需啊……所以从董卓到曹操,他们纵容手下盗墓,盗得都是天子、大臣等“富贵”之墓。诸葛的墓值得盗吗?

当然不值得。诸葛亮自已在《自表后主》中也写了,“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些基本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家当了。至于诸葛亮的墓,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得明白:“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 郦道元距诸葛亮不过两百多年,三国时期的历史记忆还不算太遥远,哪来的“绳断下葬”一说?

更可笑的是还有传闻说知前后五百年的刘伯温还专门去诸葛亮墓一探究竟,结果看到了“只要伯温到”。这些故事作为民间传奇,看看就好,可千万别当真了。


亚欧研究寮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当他用七星灯续命失败后,就算出自己大限将至。而中国盗墓祖师爷就是曹操,所以他就开始为自己后事考虑,要想一个让别人找不到自己的安身之地,更为了防止自己暴尸荒野。所以才想出让四个壮汉抬着自己的棺椁一路向南走,等有一天绳子自然断裂,棺椁落地就是自己的安身之处。刚开始几天,那几个壮汉没觉得什么不妥,抬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休息完就继续抬。时间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他们发现,这绑棺椁的绳子是新的。像他们这样抬下去,绳子还没断,他们自己先累死了。所以他们四个就协商,随便找个地方埋了,就回去领赏。刚开始阿斗刘禅还信以为真,给他们各自发了奖赏。后来细想不对啊?绳子是新的,怎么可能这么快就会断呢。就把他们抓起来拷问,最后得知真相,把他们以其君之罪处死。其实,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这样就没人知道他最后的安身之处。




用户85991781425


其实这是诸葛亮用的一个计谋,所为何意?(秉烛读春秋)先给你讲讲这个故事。然后你就会明白诸葛亮的计谋了。

话说孔明命断五丈原之前,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了,连夜写信给刘禅交待了国家大事,其中包括自己的后世如何处理。


他信中写道:我死后,置办一口棺材,不可厚葬,然后挑选4个精壮的汉子,用新麻绳捆好棺材。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中途不可换人,日夜兼程不得耽搁,当新绳子磨断时,在那个地方就地掩埋,(绳断便葬)。

刘禅接到了孔明的信,对丞相最后一计言听计从,接着就挑选了4个汉子,对这4人交待清楚,4人欣然接受。

这4个汉子,头一天抬得比较轻松,到第二天上午,看了看新绳依然毫无断掉的意思。4个汉子没办法,继续抬着往南走。

到了下午,4个人看了看绳子,依然没有变化,年长的一个人说:绳子断掉,“这到猴年马月了”,这样一直往南抬还不累死咱4个人?


于是4个人一合计,决定就地掩埋。管它绳子断不断呢?

4人说干就干,一阵忙乎,墓坑很快挖好了。孔明的尸体就地掩埋。弄好这一切,4个人打道回府交差去了。

话说4个人见到了刘禅,叙述了早已编好的谎言。说遵照指示:绳断便葬了孔明。刘禅很高兴,重赏了4位汉子。

当4个人领了赏钱刚要走,刘禅突然觉得不对头,崭新的绳子,怎么两天就断掉了呢?刘禅怀疑其中有猫腻,把4个人严刑拷打,4个人撑不住了。对刘禅道出了实情。

刘禅听了勃然大怒,恨恨的说:丞相最后的一次嘱托被你们4个人弄砸了。没啥说的,刀斧手听令,给我把这4个人砍了!

就这样,4个人稀里糊涂的把命丧了。


等过了一会,刘禅冷静了下来,一拍大腿,懊恼的说,我还没有问清楚,丞相到底埋在那里呢!

这4个死人永远不会说话了,丞相诸葛亮到底埋在哪里也永远没人知道了。孔明为了防止敌人对自己的坟墓不利,故意用了此计。
原来孔明活着时候,就算计到了,一切尽在孔明掌控中。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