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也能感知時間,AI系統可預測5分鐘內的未來!

德國波恩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設計出了一種軟件,能夠預測未來5分鐘的序列事件,準確率在15%到40%之間。

機器也能感知時間,AI系統可預測5分鐘內的未來!

來源:TechCrunch,arXiv

德國伯恩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軟件,能夠看視頻並預測未來5分鐘會發生的事件,準確率在15%到40%之間。研究人員表示,對於具有大量不同動作的長視頻,他們的方法也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甚至可以處理嘈雜或錯誤的輸入信息。

從幾百萬年前起,第一個原始人類仰望星空,對宇宙產生好奇開始,我們人類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和把控,已經達到了相當嫻熟的程度。

我們已經可以超音速飛行,可以轉基因,還能治療癌症。但是,有一件事情是我們一直沒有做得很好的,那就是對“時間”的感知——如何從當下推斷未來,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這種推測?

現在看,機器似乎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

德國波恩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設計出了一種軟件,能夠預測未來5分鐘的序列事件,準確率在15%到40%之間。

雖然從數值上看,這個精度並不高,但研究人員Juergen Gall表示,這代表了機器學習超越了單步預測(single-step prediction),向新的領域邁進了一步。相關的研究論文已經被CVPR 2018接收。

機器也能感知時間,AI系統可預測5分鐘內的未來!

Juergen Gall團隊展示他們的預測未來系統

超越單步預測

Gall和他同事們的研究目標——教會計算機預測未來——並不是現在才有,實際上,這是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領域的一個主要課題,有大量的研究人員都在從事相關的工作。

但是,這項工作特殊的地方在於其方法:到目前為止,這些領域的研究集中在對當前行動的解釋,或者對預期的下一步行動進行預測上面,也即前面提到的“單步預測”。

單步預測,也就是預測未來往前一步的結果。這是預測未來模式的基礎,歸結為一個迴歸問題,輸入變量,預測結果。

在進行這樣的預測時,目前的研究已經取得了比較好的結果。其中一個例子是,斯坦福大學吳恩達團隊設計了一種深度學習算法,在對臨終關懷的預測中,實現了高達90%的準確性。

機器也能感知時間,AI系統可預測5分鐘內的未來!

在他們的實驗中,斯坦福的研究人員使用了200萬份病歷對他們設計的神經網絡進行訓練,通過這些數據,網絡能夠發現醫生髮現不了的模式和規律,並以此為基礎,對新的病人的情況(患者在接下來3~12個月內的死亡率)進行預測。

這項研究面臨的變量十分複雜,而且取得了很高的精度,論文也獲得了IEEE生物信息學和生物醫學組最佳學生論文獎。但是,這樣的算法是基於過往(retrospective),而且只進行單步預測。

多步預測:用CNN和RNN預測未來的兩種結構

在Gall和他團隊的最新研究中,他們提出了兩種方法,對相當長時間的未來發生的大量行動進行預測。他們訓練了一個CNN和一個RNN,根據之前看過的視頻內容,學習未來視頻的“標籤”。

機器也能感知時間,AI系統可預測5分鐘內的未來!

“我們表明,即使對於具有大量不同動作的長視頻,我們的方法也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甚至可以處理嘈雜或錯誤的輸入信息。”作者在論文中這樣寫道。

下面的圖例展示了研究人員設計的兩個方法。首先來看RNN的設計。

機器也能感知時間,AI系統可預測5分鐘內的未來!

在RNN系統的結構中,輸入是一個序列,網絡預測最近觀察到的動作的剩餘長度,以及下一個動作的標籤和長度。將預測結果附加到原始輸入,就可以預測下一個動作片段。

而在CNN系統的結構中,輸入序列和輸出序列都被轉換成矩陣的形式。其中,C表示類(class)的數量,S則對應於特定長度的視頻片段的數量。矩陣的二進制值表示每個視頻片段的標籤。

機器也能感知時間,AI系統可預測5分鐘內的未來!

讓機器預測長時間的未來,有望實現真正的人機協作

在他們的實驗中,Gall和他的團隊使用數小時的視頻數據來演示不同的烹飪動作(例如煎雞蛋、拌沙拉等),並僅向軟件展示其中的一部分動作。軟件根據“已經學到的”來預測接下來的動作步驟。通過這種方法,Gall希望該領域能夠向真正的人機共生邁進一步。

“[業界]人們談論人類和機器人協作,但最終人和機器之間仍存在分離; 他們並沒有真正密切地合作,”Gall說。

Gall建議說,通過使用適當的硬件,這個軟件可以通過直觀地瞭解任務來幫助人類完成任務,進而在工業環境中幫助人類工作。

Gall說:“老年人越來越多,值得努力在家庭中推廣這種機器人來照顧老年人,”Gall說: “我相信10年後服務機器人將能夠在家照顧老年人。”

根據人口統計局的報告,今天65歲以上的美國人的數量約為4600萬,預計到2060年將翻一番。根據2014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報告,這些老年人中約140萬將生活在養老院。日本已經探索過使用這樣的軟件帶來的影響。例如用於療愈的海豹型機器然PARO,軟銀的伴侶機器人Pepper等。在日本,四分之一人口是老年人。

隨著這類技術的進步,或許會在人類代際之間造成進一步的分化——把愛和關懷外包給一臺機器。對於一個尚未成熟的行業來說,很難說這條路將通向何方,但最終決定權掌握在開發人員手中,而不是掌握在他們開發的軟件或機器人手中。

相關論文

When will you do what? - Anticipating Temporal Occurrences of Activitie

http://pages.iai.uni-bonn.de/gall_juergen/download/jgall_anticipation_cvpr18.pdf

TechCrunch報道:https://techcrunch.com/2018/06/15/teaching-computers-to-plan-for-the-futu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