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一部充盈了魔幻色彩的童話作品,卻不乏教育意義,亦不乏溫馨氣息。

改編自羅爾德·達爾的同名小說,2005年7月15日於美國上映的蒂姆·波頓執導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在依託於優秀的原著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的元素,使得影片所傳達的內容更加豐富,不侷限於小說所表達的對孩子成長的教育,而增添了上升至社會層面的教育,且更多地詮釋甜美的人生的意義。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 故事梗概

威利•旺卡是一位偉大的巧克力發明人和製造商,經營著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廠。那是座神秘的工廠,大門緊鎖,工廠出產的旺卡牌巧克力銷往世界各地,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有一天,威利•旺卡貼出告示:他在出產的巧克力裡面埋藏了五張金券,誰吃到了,就有機會參觀工廠,還能得到足夠吃一輩子的巧克力糖和其他糖果。小孩子們瘋狂搶購,最終五個小客人成為幸運兒,開始在這個魔幻工廠中冒險,吸引他們的除了神奇壯觀的巧克力製造世界之外,還有威利•旺卡的“神秘禮物”……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 獲獎情況

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 (2006)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加布裡埃爾·佩斯卡西

第5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2006)

最佳化妝/髮型(提名) Peter Owen / IvanaPrimorac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加布裡埃爾·佩斯卡西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阿萊克斯·麥克唐維爾

最佳特殊視覺效果(提名) 尼克·戴維斯 / Jon Thum / Joss Williams / Chas Jarrett

第2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2006)

最佳外語片(提名)

▊ 辣評

從一度創作到二度創作,從語言藝術到綜合藝術,從文學作品到電影作品,導演波頓遵循了原著,更高於原著。相較於原著,影片最大的改變之處是威利·旺卡這一人物形象。

在人物再塑造的過程中,對於人物的成長曆程對人物性格形成的影響,波頓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貫穿影片故事推進的始終,近鏡和特寫鏡頭捕捉到的威利·旺卡對於“父母”“父親”“爸爸”“童年”這些字眼的怪異反應,實則是威利豐滿的人物形象呈現於銀幕的成功創造,是影片情節發展的推進和衝突出現的基礎,更是男主人公小查理這一人物形象的有力襯托。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如此人物塑造的手段,揭示了威利·旺卡從何而成為世界上最棒的巧克力製造商的原因,營造了影片接近末尾時候的查理並沒能獲得巧克力工廠的失望感,也把查理的對其家庭的金錢都無法替代的愛更加形象化地表現,並最終通過威利·旺卡與父親重逢傳達甜美的人生的意義,即與家人的團聚。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另值得一提的是,導演波頓在社會畸形物慾的表達上,相對於原著做得更加充分;這或許存在著原著寫作與電影創作之間的四十年的社會變化對人的思想影響的因素,而影視傳媒作為當下最直接的審美客體應儘可能滿足觀眾審美的審美需求。於是,影片中增加了原著所沒有的諸此之類:欲把金獎券私藏的工廠女工、查理找到金獎券後瘋狂出價購買金獎券的叔叔和阿姨、為了錢寧願放棄參觀機會的查理、聽說查理的爺爺是從前工廠的工人便氣憤不已的威利·旺卡……

正因為此,影片的教育意義也從對壞孩子的教育豐富至對物質社會的教育。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電影藝術作為一門綜合藝術,文學性與表演性便成為了其最為顯著的審美特性,而這一點也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廠》裡可謂做到了完美地體現。影片末尾的拉鏡頭穿過破舊的玻璃窗,最終出其不意地出現了畫外音的講述者——一個奧伯倫伯人,文學性的內容與表演性的講述即如此巧妙地結合。小說中奧伯倫伯人的歌舞文字的描繪於影片裡以表演的形式視聽再現,電影藝術的優勢所在亦直接體現。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另外,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文學改編過程中,影片也加入了一些小幽默元素。比如五個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來到巧克力工廠時,面對小女孩的發問,威利·旺卡的回答令觀眾啼笑皆非。鏡頭語言運用的小細節也沒有被忽視,被嬌慣的小女孩問父親要金獎券時,對小女孩的拍攝採用了俯拍鏡頭,這是小女孩父親的視角,也是導演對小女孩這一行為的極度不認可的情感表達。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在當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然而,縱觀多年以來那些數不勝數的文學改編為影視劇的作品,能像蒂姆·波頓這樣做得如是優秀的實在難尋。當然,波頓的改編並非絕對完美,他對於查理對巧克力的渴望和查理家庭貧困的渲染與原著相比過於欠缺,從而使觀影者對金獎券的期望值稍低,未能達到原著所傳達的期望。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關於所改編的文學作品的選擇,不得不承認原著作者羅爾德·達爾的奇特想象在那個尚欠發達的20世紀60年代,已然是格外出色,所以在新世紀《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電影作品誕生的時候,觀眾仍為其夢幻般的創作而讚歎。這也告誡新一代影視創作者們:在進行電影作品創作的時候,對文學作品的選擇至關重要。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從教育到人生,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

從成長的教育法則到人生何來甜美的哲理,《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帶給我們的不僅如此,更是給予今天的影視創作者乃至文學創作者一個模範,等待新一代傑出人才的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