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楊門(十二)宋真宗爲何聽信王欽讒言,派呼延贊處死楊延昭

當楊延昭在三關一而再,再而三打退遼國軍隊對宋朝的進攻後,作為遼國潛入宋朝奸細的王欽終於坐不住了。他連續設計陷害楊家將,欲致楊延昭於死地,為遼國侵宋消除一個障礙。王欽先後兩次構陷楊家將,給楊家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第一次是挑撥謝金吾拆除天波樓,意圖逼反楊延昭。第二次是以私賣御酒的罪名陷害楊延昭,將其除之而後快。他這兩次採用構陷楊家將的手段並不高明,可是都得到了宋真宗的支持。在這過程中宋真宗對王欽的讒言言聽計從,實在有些難以理解。本章節我就宋真宗為何如此輕信王欽的讒言進行解讀。

大話楊門(十二)宋真宗為何聽信王欽讒言,派呼延贊處死楊延昭

宋真宗

在這兩段劇情中,宋真宗對王欽,甚至於謝金吾,黃玉等人的讒言都是言聽計從的。不論是謝金吾提請拆除天波樓的議案,還是黃玉出的以偷賣御酒冤殺楊延昭的主意,宋真宗都是毫不猶豫就支持的。他似乎從來沒有想過楊家在三關佈置的抗遼防線對宋朝國家安全的意義,也沒有考慮楊家先輩為抗遼立下的功勳和做出的犧牲,在下旨處置問罪楊家將時絲毫沒有猶豫之色。楊家將一向不參與朝廷政治,只駐軍邊關以防遼軍,按道理與對宋真宗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但是宋真宗這樣的構陷中表現出對楊家極度的猜忌,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大話楊門(十二)宋真宗為何聽信王欽讒言,派呼延贊處死楊延昭

謝金吾

在謝金吾拆除天波樓議案中,宋真宗的態度非常奇怪。天波樓是宋太宗趙光義為表彰楊家幽州救駕和擊敗遼軍的功勳修建的,可以說是趙光義的政治遺產,可以說有著極為獨特的意義。作為趙光義的兒子,宋真宗按道理對其父留下的東西不應該有太多的反對意見,因為這是作為人子最基本的態度。然而宋真宗僅僅因為謝金吾提出的天波府"武將下馬,文官出轎"的規矩影響了道路交通,於是就推翻宋太宗趙光義的聖旨,要求拆除天波樓,這讓人太過匪夷所思。要知道這個規矩不是楊家定的,而是趙光義定的,宋真宗的這個聖旨實在有些狂悖。

大話楊門(十二)宋真宗為何聽信王欽讒言,派呼延贊處死楊延昭

謝金吾

中國古人對"孝"這個字看得很重,即便是父母有錯,子女要指出也不能直接過問,而是需要委婉提出。無論宋真宗對先帝聖旨修建的天波樓有多麼不滿意,他都不能直接下聖旨拆毀,而是要走迂迴路線的。宋朝對此有個最好的例子就是"宋太祖誓碑"。在整個宋朝三百年的時間內,歷屆皇帝都對這個誓言言聽計從,絲毫沒有違背的動作。雖然天波樓比不得宋太祖誓碑的權威性,但也不是宋真宗一句話而能夠拆毀的。宋真宗讓謝金吾拆毀天波樓實際上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是有巨大政治風險,甚至可能導致改朝換代的舉動。

大話楊門(十二)宋真宗為何聽信王欽讒言,派呼延贊處死楊延昭

楊延昭

天波樓不僅僅對楊家有重要意義,對整個北宋將門世家都是意義非凡。這是在"杯酒釋兵權"和"將從中御"後對武將功勳的認可,也是對削去軍權的將門世家的安撫。宋真宗拆毀天波樓不但可能激起楊家的反叛,也有可能導致將門世家的不滿。如果有人陰謀以"不孝"罪名攻擊宋真宗,再以此挑動將門世家造反,那宋真宗會陷入難以難以控制的政治漩渦中。作為皇帝,宋真宗對此中情況肯定是有所預計的,他甘冒如此大的風險來拆除天波樓肯定有他必須如此做的原因。從整個事件的發展過程來看,宋真宗的這波操作極其陰險。

大話楊門(十二)宋真宗為何聽信王欽讒言,派呼延贊處死楊延昭

八賢王

拆毀天波樓既是對先帝聖旨嘉獎的否定,也是對楊家的侮辱,更是對武將功勳的踐踏。如果謝金吾執行了這個聖旨,那楊家只有兩種選擇,忍辱負重或奮起反抗。以楊家單薄的實力來說,這兩種選擇都不會對結局有任何改變,只可能加速楊家的滅亡。可楊家的存在與宋真宗沒有利益衝突,楊家滅亡對宋朝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宋真宗為啥要幹這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這樣看來,如果宋真宗不是傻子,那他的這道聖旨陣對的就不是楊家,而是其它的目的。在聯繫楊家與八賢王等守舊將門的複雜關係考慮,我認為宋真宗這次舉動陣對的是八賢王。

大話楊門(十二)宋真宗為何聽信王欽讒言,派呼延贊處死楊延昭

王欽

八賢王代表的守舊將門既不願意與楊家共同分享將門世家的傳統利益,又希望楊家為他們抵擋來自文官集團的壓力,於是才有八賢王老奸巨猾的各種操作,把以楊家的政治利益來與皇帝博弈。一旦楊家將被滅,守舊將門與宋真宗之間少了一個權力緩衝區,與文官集團少了一個隔離防火牆,他們雙方都會有著巨大政治利益衝突的風險。因此八賢王一方是希望楊家將在守舊將門和皇帝及文官集團之間扮演利益調和者的角色,但又不能讓楊家無限的壯大。因此宋真宗這道看似陣對楊家的拆樓聖旨,實際上是在試探楊家與八賢王的緊密配合程度。

大話楊門(十二)宋真宗為何聽信王欽讒言,派呼延贊處死楊延昭

呼延贊

一旦雙方反應過於密切,則代表著宋朝將門世家的軍方勢力處於失控的狀態,這將促使宋真宗加大利用王欽等文官集團力量,削弱將門世家權利的力度。當然如果八賢王對楊家將見死不救,那就說明雙方並無太密切的勾結,削弱將門世家權力的步伐可以適當放緩。然而焦贊殺了謝金吾全家,和八賢王前後態度快速轉變的做法,讓宋真宗難以判斷對方真實的意圖,於是只有先把楊延昭和焦贊充軍,以繼續試探八賢王的反應。因此當王欽和黃玉提出以偷賣御酒的罪名處死楊延昭,並派出呼延贊作為執行聖旨的人員時,其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大話楊門(十二)宋真宗為何聽信王欽讒言,派呼延贊處死楊延昭

寇準

呼延贊雖然只是中型將門世家,但與楊家和八賢王的關係都還很好,派他出馬以楊延昭的性命正好進一步試探兩家人的反應。如果楊家和八賢王對此都有激烈的反應,那宋真宗和文官集團便以此為藉口一次性將其拿下。如果楊家和八賢王認慫,那不但削弱了將門世家的實力,也使其離心離德,再難共同與朝廷爭奪話語權。結果讓文官集團沒想到的是,寇準這個文官中的異類把這招給破壞了。他給八賢王出了一個李代桃僵的計策,讓楊延昭詐死,以躲過宋真宗的陰謀,使得文官集團瓦解將門世家的計策徹底失敗。

大話楊門(十二)宋真宗為何聽信王欽讒言,派呼延贊處死楊延昭

宋仁宗

宋真宗時期是文官集團與將門世家鬥爭最為激烈的時期,也是宋朝軍事實力被極大削弱的時期。宋真宗性格懦弱多疑,一貫信賴文官集團,而猜忌將門世家。在他的執政期間,除了抗遼的澶淵之盟,其他時候都在致力於削弱將門世家的實力。小說中宋真宗支持下的王欽等人兩次構陷楊家將就是這種政治鬥爭的縮影,其目的是削弱和瓦解以八賢王為首的守舊將門世家的權利。宋真宗甚至重用以王欽若和丁謂為首的"五鬼",冤枉和構陷寇準朝中重臣,僅僅是因為寇準等人對他荒唐政策的抵制。在宋真宗執政的最後幾年,他熱衷於粉飾太平,對貪贓枉法、結黨營私等事不聞不問,對宋朝造成了巨大破壞。宋真宗本人的能力和個人品格,不但比不上其父宋太宗趙光義,更是差其子宋仁宗趙楨至少八條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