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念於敷面膜能補水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

作者:陳語嵐(皮膚科醫生, 優秀科普作者)

「補水」是一個持續熱門的概念,許多護膚品以此為賣點,其中面膜尤甚。在皮膚科門診,當我向皮膚屏障受損的人宣教「你需要加強保溼」時,對方也有很大概率反問我:「那麼多敷面膜能不能補水?多到什麼程度合適呢?」

我的回答是:「不行,面膜補不了水。

執念於敷面膜能補水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

皮膚對水的吸收是有限的一些皮膚科醫生會激進到說:「你根本無法從外界把水給補進皮膚裡。」這句話其實也不完全對。

我們的皮膚是可以吸收水的,因為水的分子量足夠小了。當我們在游泳池或者浴缸裡浸泡過久,會看到皮膚被泡得皺巴巴的,那不就是吸了水、被泡脹了麼?

但是我們不會因為在水裡浸泡很久,就無止境地脹下去,變成一個膨脹的海綿寶寶,不,不會的。皮膚對水的吸收是有限的,完整的上皮吸收的水分很少。當外界溼度顯著高於表皮內水分含量時,皮膚吸收水,但大概十分鐘後皮膚就拒絕再喝水,飽和了。你看,這就是為什麼面膜沒有必要超過10分鐘。

執念於敷面膜能補水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而當我們脫離了全是水的環境,從泳池或者浴缸裡爬出來,沒多久你就會發現,你皺巴巴的手掌又恢復了原樣。因為角質層正常情況下就是應該只含有10-20%的水分,到了一個正常的環境裡,過多的水就又揮發了。所以,當你取掉面膜後,剛才吸收的那一點點水,也會揮發掉。進得去,為什麼出不來?

面膜對皮膚毫無卵用嗎?

那麼敷面膜完全沒有意義了麼?也不盡然。我認為面膜的用處可以被歸結為兩類:促功效成分吸收物理降溫

沒有哪個「補水」面膜裡面就是一汪水,化妝品公司又不是傻子,它們也知道真要讓顧客使用下來感到表皮通透感增強,還是要能夠提高表皮水合。

以透明質酸為例,許多面膜裡添加此物並宣稱「補水」。其實透明質酸沒往表皮裡塞進去水分,但它本身可以吸取水分,當它隨著面膜液部分滲透到表皮裡,分子量大沒那麼容易被揮發,就可以留在那兒繼續發揮一段時間作用,減少了水分經皮丟失,這樣也能讓皮膚外觀變得水潤。

又或者,一些美白成分,比如傳明酸、煙酰胺之流,透皮吸收率都比較好,放在面膜這樣一個溼敷劑型裡給到皮膚,面膜紙本身形成封包,相當於在十分鐘內逼著皮膚吃下去,快速到達表皮基底,很難再揮發掉,效果就會比單純塗抹更明顯。

所以,重點不是水,重點還是那些功效成分。

執念於敷面膜能補水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

圖片來自GIPHY

另外一種面膜的妙用,就是冰敷,利用物理降溫的辦法給急性受損的皮膚救場。曬傷後皮膚髮紅髮燙,或是敏感皮膚、激光術後臉上潮紅明顯,但又急需出去見人時,可以選擇一些安全性較高的醫學面膜,丟在冰箱裡冰上半小時後,再拿出來敷,如果有條件,配合冷噴效果會更好。這種情況下敷的時間可以延長到20-30分鐘,因為這時我們並不是指望吸收多少功效成分,而是在鎮靜皮膚。

敷面膜的正確姿勢

儘管面膜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往表皮裡塞進一些我們想要的功效成分,但我們仍然面臨第一小節裡最後一個問題:進得去,為什麼出不來?

在這一點上,別說面膜,就是市面上大噪的「無針水光」也面臨同樣尷尬境況。即便通過高速氣流往表皮間隙裡衝進去水分,這些水分也很快揮發。「無針水光」因為在衝進去的過程中實際上人為破壞了皮膚屏障,做完後一段時間自然的經皮失水率其實還更高。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取掉面膜後,輕柔擦去面膜液,然後塗保溼霜,通過補充皮表脂質來封堵水分流失。這就是為什麼皮膚科醫生堅稱「補水」是一個偽概念:實際上所有真正提高表皮水合的手段,最後不是通過從外面補進去水達成,而是通過減少水分經皮丟失,這隻能叫「保溼」。而

日常保溼的主力軍,也絕不是面膜,是保溼霜。以吃為例的話,面膜只是精緻點心,不管飽,保溼霜才是主糧。

執念於敷面膜能補水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

並且,溼敷其實是會破壞皮表脂質層的,反覆地溼敷,其實對健康的皮膚屏障不利。所以面膜的次數應該控制在每週2-3次,不建議再多。如果真如一些明星所宣稱的每天六七片面膜,皮脂膜反覆被面膜液泡壞而來不及代償,自身的皮膚反而是會越來越保不住水分。

說了這麼多,也許你會想知道:皮膚科醫生敷面膜嗎?

也是敷的。沒時間選購,通常就從醫院裡開醫學面膜,反正品質都不錯。一般在深夜11點,家人都睡了,我還在面對電腦辛苦查文獻、碼字符的時候,想到自己擺脫電離輻射、熬夜、精神壓力已然無望,但還是要找補回來一點信心,於是敷一片面膜,戴上眼鏡,接著幹活。

你看,儘管我也知道健康皮膚是多因素影響的,光靠面膜效果不會很好,但是我一點也不覺得尋求心理安慰有什麼傻的。或者說,我打算就這麼理直氣壯地傻下去了。

執念於敷面膜能補水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