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強大」的補水保溼功效有什麼依據嗎?面膜真的有用嗎?

事實上……面膜…… 只有一個功效…… 叫做…… 「暫時補水」 啥意思呢,也就是……幫你溼潤角質層。 你先絕望著,我來給你從科學角度解釋下: 你的皮膚最外層有角質層,健康狀態下有 10%~30% 的成分是水。 角質層外呢,還有一層皮脂膜,正常情況下有一定的保溼鎖水功能。 但如果角質層乾燥萎縮或是皮脂分泌不足時,水分就很容易流失,皮膚就會幹燥。 這時候,敷面膜,就可以起到作用,主要有兩個: 用攜帶的水分來「浸溼」角質層; 增加一層封閉膜,使得丟失的水分停留在角質層。

面膜「強大」的補水保溼功效有什麼依據嗎?面膜真的有用嗎?

這樣一來,角質層吸水膨脹,排列得緊密整齊,在光線的反射下,皮膚就會看起來水嫩剔透,甚至有變白的感覺。 這也就是為什麼,你每次敷完面膜,都覺得皮膚細了嫩了。 但事實上……水分只是暫時停留在角質層而已,並沒有真正進入深層皮膚。 蒸發以後,皮膚又會重新變幹。 這就像是你冬天穿了件大棉襖,好不容易積蓄了點熱量,但是一脫掉,就又散失到空氣中了。 撐不過多久,皮膚就又被打回原形了。

面膜「強大」的補水保溼功效有什麼依據嗎?面膜真的有用嗎?

可能你會問我: 那我多敷幾次,敷面膜的速度趕超水分流失的速度,不就行了? 理論上來說是挺好,但事實是:面膜敷多了,皮膚結構會變疏鬆,屏障和保護作用減弱,反而容易受傷。 這樣一來,補水保溼不成,反而把皮膚給作壞了。 所以說,想用面膜補水,偶爾敷一敷就好。 解釋完面膜的原理,你可能最關心的問題還是: 那些宣傳各種功效的面膜真的沒用嗎。 那我就負責任的說: 這些面膜裡所謂的「功效」成分,一來沒證據證明其有效,二來基本難以穿透角質層,作用於深層皮膚。 例如高濃度的左旋 C 或氨甲環酸(傳明酸),理論上有抑制色素和淡化色斑的作用。 但你畢竟不是海綿寶寶,不是什麼都能吸。 敷在臉上後,能不能穿過皮膚屏障,能不能作用到目標靶細胞,活性物質濃度夠不夠等等等……都不好說。 而且,沒啥效果倒還好,如果見了效……反而得擔心了。 能快速美白嫩膚的面膜,很可能是添加了汞、熒光增白劑、糖皮質激素等。 這些添加物輕則堵塞毛孔引起粉刺,還有誘導出現接觸性皮炎,長期使用可以引起激素依賴性皮炎(玫瑰痤瘡),

面膜「強大」的補水保溼功效有什麼依據嗎?面膜真的有用嗎?

甚至腎臟的累積性中毒。 那可真是賠了臉蛋又傷身。 所以,你實在想買面膜,就老老實實買補水保溼的就好,其他商家給你推薦的花裡胡哨的就別整了。 是不是聽完之後很絕望? 是不是現在非常恨丁香醫生戳穿了真相? 是不是想立馬取關我? …… 我猜這是因為,你已經把敷面膜作為一項日常中的儀式,面膜的象徵意義已經遠超其實際作用。 飯可以少吃一頓,面膜不能少敷一張。 所以,在你取關我之前,我得告訴你,實在要用面膜的話,該如何正確使用: 1. 面膜要敷多久? 其實這個問題也沒有固定的答案。 不過一般來說,敷 10 分鐘左右就可以讓角質層溼潤了,且一般建議每次不超過 20 分鐘。 2. 面膜要天天敷嗎? 沒必要,偶爾用一用就行,並不是多多益善。 推薦一週一次,每週 2 ~ 3 次已經完全足夠。 用得太多反而會皮膚「過度水合」,產生角質層損傷、皮膚變薄,屏障功能受損等問題。 3. 面膜敷完後要拍一拍,按摩一下嗎? 不需要!這是常見的誤區。 拍打或按摩的過程並不能增加皮膚表層的吸收,反而會加快角質層水分的蒸發和丟失; 對於敏感性的皮膚而言,擴張的血管在拍打和摩擦時會受到進一步的刺激,增加過敏的概率。

面膜「強大」的補水保溼功效有什麼依據嗎?面膜真的有用嗎?

4. 自制面膜是不是比較好? 自制面膜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安全,反而容易滋生細菌,引起皮膚過敏、發炎。效果不佳,不可預期風險大。 不要什麼黃瓜蜂蜜檸檬一股腦的往臉上糊,畢竟皮膚不是消化器官,沒法吸收這麼多美食。 搞這麼多吃的,你真的能保證不會弄著弄著忍不住吃起來麼? 5. 面膜要熱敷還是冰敷? 平時敷面膜,常溫或是冰敷都可以。 儘管熱敷能打開毛孔,但毛孔打開後與外界接觸的是毛囊的毛根鞘,細胞間連接很緊密,外界物質很難進入,並不能促進吸收。 所以,如果冬天嫌冷想熱敷,也沒啥影響。 對於這個問題,還是: 總而言之,再強調一遍,面膜帶來的功效只有一個:「暫時補水」。 那些吹得神乎其神的功效性面膜,確實是名不副實。 偶爾敷一下,救個急還行,至於其他功效,就別抱太大期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