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那些事(之六):小盆友、童鞋的抹泥之交

大院那些事(之六):小盆友、童鞋的抹泥之交

小朋友、同學、莫逆之交三個詞,換成小盆友、童鞋、抹泥之交來表示,一是諧音,二是幽默,三是真實寫照。

不少同學從幼兒園就在一起,一起升入小學,一起鬧“革命”,一起上中學,一起當兵……上幼兒園時才二、三歲,屁事不懂,睡覺不分男女,一個大宿舍,一排排小床個挨個。上廁所不分男女是一個大房間,一大排木架,嵌著一個個痰盂,上完了喊老師。洗澡不分男女,一大池水小朋友都泡在裡面,老師一個個幫洗澡,最後擦乾淨。記性好的人,現在還記得誰身上有個疤、有個記的。用“青梅竹馬”來形容都不夠“份量”,真的是從一個澡盆子裡爬出來的,是名副其實的小盆友。我們的友誼,從第一天穿童鞋下地走路時就開始了。天天在一起玩,撒尿抹泥巴的事必不可少,真是抹泥之交。特殊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使我們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群體,產生了只有大院孩子才有的特殊友情,這是十分珍貴的。

部隊等級嚴格,職級也和你的權力、待遇息息相關。當年在軍院,等級差別有,但遠沒現在那麼等級分明。住在大院高幹也沒什麼架子,騎自行車上班,生活穿戴很普通,見人都非常和藹。沒有搞特殊的意識,沒有高人一等的心態。部隊待遇都是按規定執行的,爭也沒用,不爭也罷。這些很自然地反映到孩子們身上,孩子們也沒有什麼等級觀念,也不是很懂,不比誰父親職務軍銜高,同學之間從來不談父親的工作和職務。即使在“文革”中,大人們分出了不同派別組織,互相揪鬥,而同學們照樣和睦相處。我們不在意同學的家長是哪派的,似乎同學的友誼勝過一切。

一個大院不管多大,大家都同屬於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父輩彼此熟悉,我們又是同學、鄰居。推開我家的門就看見你家的門,打開我家的窗戶就看見他家的窗戶。鄰里關係和諧,互相關心,就像在一個和諧友愛的大家庭裡生活著。文革前社會風氣好,部隊裡的管理體系和人際關係相對於地方較為簡單,加上生活條件相對不錯,大院內生活悠閒寧靜,也沒有聽說發生過什麼偷盜事件。這種和諧景象,在其他住宅小區是難以見到的。

我對自己家所居住的這棟樓,不管是幾號門,每一層每一家,叔叔阿姨姓什麼,有幾個孩子,孩子叫什麼,都一清二楚。孩子們見了男的叫叔叔,見了女的叫阿姨。我記得每棟住宅樓都要選擇一家擔任樓長,每家輪流值日一週,擔任值日家庭的門口掛個小牌,負責打掃樓道衛生,從上一層的拐彎處打掃到下一層的拐彎處。值日完後,把小牌掛在下家門口門把上,表示交接班。

同學們上學結伴而行,放學一起回家寫作業,有好吃的好玩的,願意和別人分享。有時候也去小夥伴家吃飯,沒有不好意思,沒有尷尬,也沒有被大人拒絕過。

現在戰友聚會、大學中學同學聚會很多,但六七十歲的人了,還進行小學甚至幼兒園的同學聚會,實屬罕見。這個奇蹟,軍院子弟學校的同學做到了,大院孩子做到了!

全文共十二節,未完待續。

文:沙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