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文化自信的見證與責任——《大崑崙之絲路寶藏》略談|陳明

「锐评」文化自信的见证与责任——《大昆仑之丝路宝藏》略谈|陈明

文化自信的見證與責任

——《大崑崙之絲路寶藏》略談

陳明

西曆2018年7月12日

「锐评」文化自信的见证与责任——《大昆仑之丝路宝藏》略谈|陈明

道路、制度和理論從中國文化的脈絡里加以理解和闡釋,意味著文化被提升到了文明的高度。

因此,從思想學術和文化藝術的角度再現文化的光輝歷程,是必須承擔的時代課題和歷史責任。

在各種小確幸充斥熒屏、緋聞八卦娛樂至死叫人沮喪的小時代,讀到新疆嘉焰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大崑崙之絲路寶藏》不禁眼睛一亮——這才是與中國崛起相匹配的黃鐘大呂慷慨華章,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需要的山河歲月家國情懷。

「锐评」文化自信的见证与责任——《大昆仑之丝路宝藏》略谈|陈明

清末民初,中原鼎革,廣袤深邃的新疆大地成為探險家的樂園。

一半是科學考察研究,一半是文化侵略掠奪,各級政府勉力維持卻有心無力。

留洋學子書生意氣,由一隻螭龍玉佩為牽引捲入絲路寶藏的千年追尋且越陷越深。

英國人、俄國人、日本人處處設伏,呼圖壁、天山、崑崙步步驚心,穆天子、西王母和班超、西域都護府江山遼闊英雄氣,忠誠背叛前世今生死生相許兒女情……

凡此種種,環環相扣、撲面而來,衝擊著各種感覺器官。

穿越、探險、諜戰諸元素帶來刺激和享受之外,片子也正能量滿滿。

新疆之得名雖在清代乾隆時期,但實際作為新歸之故土,其文化色彩,在社會主義的紅色、伊斯蘭的綠色之前,還有佛教的經幡,祆教的火苗,以及作為絲綢之路驛站的漢代烽燧。

這些傳說、文獻和考古的材料在劇中並不只是背景和舞臺安排,而是深深楔入劇情,成為情節構成要素出場,在不知不覺中拼出完整的文化地圖,勾勒出中國文化多元一體的結構韻律。

在這一切的背後,更值得關注的也許是這個成長的故事:

不羈少年在任性使氣遭遇麻煩之後,偶然又必然地意識到了自身承載的文化使命,漸漸地把這一切放在自己肩上,在尋寶、尋父、守護傳統的情節推進中終於理解了父親,確立了自我,古老的文化在新一代的守護中生生不息。

在西方流行兩種成人觀。

一種認為“成為人就是成為個人”(Becominghumanisbecomingindividual);一種認為只有在群體里人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我們的主人翁慕天殊在開始時應該是傾向前者的,後來則接近後者。

但是,這並不是因為他從自由主義者變成了所謂社群主義者,而是一個西方環境裡形成的人格開始了向本土的迴歸。

《大崑崙之絲路寶藏》的寶藏並無結果。

我覺得它原本就只是一種象徵,象徵著文化的光輝,據以映照出慕天殊成長的意義。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是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古聖先賢,莫不如此自相期許。

文化自信,根據在此,責任亦在此。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曆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現供職於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儒教研究中心主任,三亞學院南海書院院長。著有《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態的知識分子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2001年對談錄》(北京:華夏出版社二〇〇二年版)、《儒者之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〇〇四年版)、《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四川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版),《儒教與公民社會》(北京:東方出版二〇一四年版)等。西曆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並任主編,西曆二〇〇〇年開始主辦“原道”網站;西曆二〇〇四年主編“原道文叢”、“原道譯叢”系列。西曆二〇〇五年組建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任秘書長。西曆二〇〇七年主持成立首都師範大學儒教研究中心,任主任。西曆二〇一三年起,擔任弘道基金理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