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上海人這樣乘風涼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現在的上海市越來越熱了,前幾天出了梅,就正式進三伏了,即使到了晚上也是悶熱難耐,這個時候除了孵空調,阿拉上海人似乎也沒其它的防暑降溫方法了。不過在老底子,上海夏夜的精彩,莫過於乘風涼了。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六月蚊子嗡嗡叫,搬著板凳乘風涼”

夏日傍晚時分,在弄堂口、馬路邊隨處可看到這一幕幕場景:

有人早早地擺起了躺椅、板凳;吃過晚飯,街坊鄰里搖著蒲扇開始聊天,有的聽無線電,有的打牌、下象棋、玩“陸戰棋”,也有的靠著躺椅,打瞌睡.....


老底子,上海人這樣乘風涼

隨處可聞的痱子粉、花露水氣味瀰漫在城市的空間,形成了夏日申城的一種特有的城市氣息,也顯現了當年上海市民生活上的一種無奈。

“乘風涼”的由來

上海話叫“乘風涼”,普通話則叫“納涼”。

普通話好理解,吸納涼氣;那麼,上海話呢?“乘”,和乘車子的“乘”一個意思,好比說在涼氣裡待一陣。既然是來乘風涼的,那麼,這個“風”字就是最要緊的了,尤其是“穿堂風”,沒有這“穿堂風”就沒什麼意思了。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這“穿堂風”的風口,往往就是各家各戶面前弄堂口,還有就是大馬路的人行道和街心花園。

上海灘有名的“穿堂風”

那時候,上海有幾個比較著名的“穿堂風”路口,其中之一,就是南京路與黃河路交叉口,國際飯店下面。國際飯店底下的穿堂風,曾經引得包括筆者在內,黃河路,鳳陽路、長沙路、北京路舊式房子的居民雲集。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說出來不怕笑話,跟同學一幫“赤膊小鬼”還曾被趕過一回,拎起小竹凳(祖傳的),頭也不回,就往黃河路125弄外婆家方向逃。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現在想想,影響是不大好:“赤膊小舉”排隊迎接“外國客人”(國際飯店當年入住的多為外國人和重要賓客),有失我們社會主義優越性啊!哈哈!

此外,上海人還喜歡南北通風:一股風吹進來,從南邊的窗進來,往北面的窗口出去,像是一位匆忙而過的不速之客。

“圈地”

曉得“穿堂風”在哪裡,接下來,乘風涼的功課就要從“圈地”做起來了。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通常如果弄堂條件允許,上海人乘風涼不會走太遠:大門口,天井裡,曬臺上,自家窗臺邊,弄堂口路燈下等等——這也算是一種劃分“乘風涼”領地的方式。

還有一種方式就考究一眼。

乘風涼之前要做個準備,拎出幾鉛桶個自來水,先把要乘風涼的石板路沖洗一番——冷水的蒸發,會使局部範圍裡降溫不少。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對於那個用公用水錶,水費都要計算到人頭的年代,每天澆幾桶自來水還是蠻奢侈的,所以,有時候是用過的洗澡水。

所謂“前人澆水,後人乘涼”。

澆水的是先頭部隊,通常一家人、幾家人,隨後就會搬出桌椅、搬出飯菜在此用起夜飯——飯桌,又成了劃分“家族領地”的方式。

當然,在馬路邊、弄堂裡吃夜飯,難免供來來往往的鄰居觀摩。條件差點,哎,儂會發覺他們儕是吃好之後,再出來乘風涼的,所以,肯擺出來的,儕是家庭主婦會燒燒弄弄的。

“標配”

上海人“乘風涼”也有自己的“標配”。先說說“幾大件”。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小矮凳、長板凳、竹椅、竹榻、篾竹躺椅、帆布躺椅,甚至紅木太師椅,都能掮出來,反正哪能適宜哪能來,這當中,還真沒啥攀比的成分。

講究一點的老先生,還會泡來了大麥茶、龍井茶,請鄰居們大家吃一杯。西瓜和冷飲,自然是乘風涼的必備。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筆者當年住的黃河路,家家戶戶哪裡冰箱,買回來的西瓜,直接打開,一股熱氣,哪能辦?外婆會吩咐我跟阿哥,到後弄堂,打一鉛桶井水回來;再把西瓜泡在井水裡,等到大人下班回來,夜飯吃好,此時切開的西瓜,你別說,還真有一絲冰涼感。

“嘎三胡”

納涼的時光十分漫長,從吃晚飯開始一直到深夜十一二點,除了打牌、下棋,還能做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情,其中,必定有“嘎三胡”——這也是乘風涼的“標配”。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乘風涼“嘎三胡”的人,常常還要分成幾個分中心:阿姨媽媽聚在一道講東家長、西家短;爺叔阿爸湊在一道,說的都是國家大事和單位裡的小道消息;這個時候,小朋友們談的不是動畫片,就是玩的香菸牌子,聽過的評書。

這時候,會講故事的人就成了明星。只要故事一開講,嘰裡呱啦的小孩子便安靜了。隨著夜色越來越濃,“故事會”的高潮即將到來——最驚心動魄的“鬼故事”,總在接近午夜的時候開始講起,聽得一身冷汗,倒也不覺得熱了。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直到有人喊一句:“早點睏覺,明朝還要上班咧!”,這才宣告乘風涼結束,大家散夥。

“脫”

小時候,電扇都是奢侈品,夏天防暑,對男人來說,就一個脫字,脫到不能再脫:全身上下,只有一條平腳褲。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在夏天,男人這樣穿著幾乎是我知道的標配。或許有文明的,不管怎麼熱還是衣冠楚楚,只是我沒見過而已。

倒是《論語》記載,孔子在大熱天時候,在家穿單的麻布衣服——但後面還有一句,“表而出之”——有種解釋是,外面還要罩一件衣服,但要把裡面的麻布衣服露出來。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男人可以脫到赤膊,女人就麻煩了,老底子,女同志們是哪能乘風涼的,來讀一讀阿拉鄭健老師的一段文字,非常有老上海的味道:

乘風涼的上海淑女

畸筆叟

女人也不講究。

那時十個女人裡,頂多一兩個人穿文胸了。

穿文胸的一般還不出來乘風涼。

中老年婦女一般都是隻穿一件薄上衣,好一點香芸紗,蹩腳點士林布。一律真空上陣,絕對露點。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樣式除了中式大襟,就是流行的方領套衫,即無袖一字領,領口極高,臂膊全露。

年輕點的,裡面再穿一件汗衫,或者汗馬甲,稍許擋一擋。雖仍凸點,但不明顯了。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下身還要精彩,最多的是花短褲。

而且,大家手頭不寬裕,當家人都會“做人家”,為節省布料,把那花短褲裁得儘量短,跟當下的熱褲有得一拼。

.

穿著噶風涼,能沒有尷尬事麼?有,但是,往往尷尬的是外頭人。

儂要是在大家乘風涼的時候,到弄堂裡去找人,你就會知道什麼叫尷尬了:光線不好,又不好意思低頭,盯牢窮看八看,認錯人,就成了常事。

“乘風涼”看地段

現在回過頭去想,實際上,上海人乘風涼還有地域之分:“上只角”,或者說真正有點啥的人家,據說,女人是決不出來乘風涼的,甚至男人也不出來。

即便是在客堂間裡乘風涼,只要有成年男子走過,她們也必定會快快逃進自家的房間。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普通人家多的地方就不一樣了,尤其是住房條件差的,幾乎家家都會出來乘風涼——沒辦法,白天可以避暑,晚上睡覺就有點麻煩了。房子小,人多,又悶又熱。要是真受不了,就拿張草蓆,睡到上街沿去。

告別的“傳統”

老底子,上海的生活之美,美在它具有濃烈的人情味,有著現在這種居住方式,難以形成的親密鄰里關係——“乘風涼”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有人說,乘風涼是一種老上海人的傳統,甚至是一種情結,可以宣洩一天的緊張和疲勞,徹底放鬆自我、迴歸自我的一種方式。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當然,老上海乘風涼在現代文明和生活理念的衝擊下逐年消退,文娛生活豐富了、物質生活提高了,但是,那道最美麗的“乘風涼”風景線,何時才能再現?

圖片整理自網絡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老底子,上海人这样乘风凉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