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第一人的曾国藩

五百年来第一人的曾国藩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自我记事的时候起,就深受这句话的影响和伤害,因而感触至深。后来又读到唐人的诗里边也有类似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见,书生无用的论调是由来已久,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是扎了根的,可谓根深而蒂固,影响了中国人很多年。

想来也是,世间平庸的读书人太多,每到国家危难之际,柔弱不堪的书生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即使和平时期,死读书的书呆子也是谋生乏术,如范进之流,不文不武,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所谓“上人憎,下人厌”,被人瞧不起,被人糟践得不成样子。过去还有一句话叫“九儒十丐”,就是说读书人仅仅比乞丐高一个档次,或者说就是斯文乞丐而已,说句不好听的话,书生的生存状态,(当然是指那些不发时不走运的族群,可惜这是最大的群体)完全就是忍辱偷生苟延残喘而已!活得比一般贩夫走卒还要凄惨百倍。

然而,世间事也不尽然,历史上名人名相,青史留名彪炳史册的往往都是读书人,也就是读书人中发达了群体,也就是俗称的社会精英。他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及第之后,鲤鱼跃龙门骤然显贵,从此脱胎换骨告别了悲惨的人生。也就从这个时候起,他们实现了华丽转身,鱼化为龙破茧成蛾,完成一次壮丽的人生大反转。

由现在上推五百年,就到了大明王朝,那时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书生,做学问做到了极致,创立了中国儒学最有名的一支流派——心学。做事呢?以书生的身份做了军事统帅,短短几个月就平定了宁王的叛乱,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一生的功业达到了极致。再过三百年,大清王朝的天空,又诞生了一颗巨星 ,同样以书生典戎,历尽艰辛,屡败屡战,克平世乱,稳定了东南半壁江山,从而让大清危而后安,又延续了差不多半个世纪,这位中兴名臣就是举世皆知的曾国藩,同样的一个书生,却成就了一番空前绝后的大功业,其影响力至今不衰。

五百年来,由普通的读书人而变成巍峨的儒家君子,进而出神而入圣,大概只有王阳明和曾国藩这两个人了。著名学者胡哲敷曾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精神上表现出来,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二人都是以书生而克平世乱,都是在千辛万苦中,把学问事业磨练成功,都是戎马倥偬之间,读书为学不倦。”他进而将两人做了对比,认为二人的区别在于,王守仁是高明之人,其为学途径偏于上达一方面,于下学功夫则言之颇少;而曾国藩则是笃实一路,处处脚踏实地,故其为学途径最合于下学之门。怎么理解呢?就是王阳明是天才的路子,他的学问是智慧很高的人才能领悟学会的,一般人不但做不来,学得不好的话还可能要出问题。这就好比人家王阳明可以坐电梯从一楼直达十楼,而一般人没有电梯可坐,只能老老实实地爬楼梯。曾国藩就是这样,天生并不特别的聪明机智,就是一味下苦功,辛辛苦苦爬楼梯,经历千难万险,一样也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世间的人,像王阳明这样高明智慧的人毕竟凤毛麟角,几百年未必能出一个。更多的人都是像曾国藩这样才智水平一般般,普普通通,既不是特别的聪明伶俐,也不见得就蠢笨如牛,因而,曾国藩的成功路子就是普通人应该效法而走的路子。由此可见,近代百年以来世人吹捧追随曾国藩不是没有缘由的。

胡哲敷经过反复的论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世人学曾国藩无论如何都不会出岔子,也就是走曾国藩的为学事业之道是不会发生弊端的,一句话,曾国藩是走大路的,而走大路是任何时候都不会错的。由此可知,即使高明的人,也应该走这条路,迟钝或资质平平的人,更应该走曾国藩这条路。他说,下学的功夫如此,上达的功夫亦不过如此。

曾国藩的治学与处事之道,就在于他对学问的见解,不与凡俗同,而自己又能俯下身子踏踏实实去身体力行,千折百回,不屈不挠,最后做出了光辉的榜样,这就见得曾的学问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真学问。总而言之一句话,学王阳明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学成功的,既学不来也不必学,弄得不好就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果,而曾国藩的路子是人人应该学也学得来的,既稳妥又保险。

胡哲敷还有一段话,虽然说的是民国时期的情况,但我认为也完全适合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他说:“ 今之社会,无中心标准之社会也!上至国家礼法政令,下至乡曲小民之一行一动,莫不人自为之,此犹大自然之民也,安能立于今之世乎?”反思我们这个时代,不能不发出深切的感触。当今时代最大的弊端可不就在于人人就像大自然之民一样各自为政吗?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就是一个中心之标准,人心无所归依,缺乏明确统一信仰的社会如一艘航海的巨轮失去了压舱之物,变成没有重心的漂浮之物,茫茫大海之中随波逐流,实在是危险至极也!

世路茫茫,沧海桑田,如今我们仔细回顾来路,几百年来一座雄伟巍峨的高山就矗立在民族的征途上,而我们这些不肖的子孙竟然看不到。曾国藩就是这样一座雄伟高峻的高峰,如灯塔一样照耀着我们这个民族曾经走过的路,也指引着我们将要走向的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曾国藩的确值得每一个国人去探究与效仿,从而定下心来走他那样的路,而且毫无疑义的是那是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看看五百年来第一人的曾文正公,“书生无用”的言论还值得一驳吗?!这使我又想起了辜鸿铭讽刺袁世凯的话:“除了老妈子倒马桶不需要学问以外,我想不出世间还有哪些没有学问就能弄好的事!”

近些年来兴起的曾国藩热诚然是势所必然的,中国人是到了该找回丢失已久的中心标准的时候了,怎么找?只能从曾国藩这位中国传统文化冶炼出的典型人物身上去找回我们失去已久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不仅是要向曾国藩这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座高峰致敬,更要从他那里寻到新的自强之路!

目前来看,研究曾国藩的书籍资料异常丰富,大大方便了普通人通过阅读从而走近这位历史巨人,领悟他的精神,学习他的治学与处事为人 方法。我自己这几年来也看过很多关于曾国藩的各种书籍资料,如《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以及他的各类文章集子,如文章、奏折以及据说是他所撰的相面方面的书《冰鉴》,有关他的逸闻轶事野史稗说更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材料既然如此之丰富,可见了解曾国藩绝非一件难事。通过广泛的阅读从中可以感知曾国藩这个人实在不简单。在洋洋洒洒的各类书籍资料中,从字里行间,处处可以看到曾国藩这个人内心的深厚度和宽广度,也看到这个人巨大的忧郁和悲凉。仕途还算顺利的曾国藩,十几年的京官生涯过得也非常的不容易,“穷京官”“穷京官”在他身上体现得格外分明,世态的炎凉,官场的冷漠,人情世故冷暖人间,都在锤炼锻造着这位伟人,他有喜也有悲,有大喜也有大悲,尤其奉旨办团练以来,处处受气动辄掣肘,无职无权的他虽然在家乡奉旨办事却处境艰难,举步维艰之谓毫不夸张。在长达十数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所遭遇的艰险数不胜数。然而他以屡败屡战的精神一路走下去,直到大功告成,有心的读者可以沉下心来好好读一读他的传记。

作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以知识的学习,内心的冶炼,可谓尽得“大学精神”,也就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传统文化精神。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自孟子以来所提倡的儒家人格的最高标准,那就是“内圣外王”,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学者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和道德境界都在曾国藩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曾国藩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仁”的精神,他宽厚、智慧、诚实、博大,还得加上弘毅、忠诚和担当。一个君子所要求达到的最高标准:立德、立言、立功、立行他无一不做到,而且无一不是做到了极致。所以,蒋介石先生对曾国藩推崇的五体投地,他赞誉曾国藩为“一代完人”,中共领袖毛泽东对自己家乡这位先贤也是推崇备至。

那么,我们现代人应该从曾国藩那里学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他对国家的高度忠诚,当然他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忠于大清的君主也是时代使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忠诚于国家与民族的崇高利益是当今每一个人都应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使命与职责,小百姓也有小百姓的责任与担当。

纵观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王朝史,每到国家危难的紧要关头,总有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碧血长空,忠烈千秋。孔子云“五百年必有圣人出焉”,按照老圣人的说法,自他以后五百年,出了一个董仲舒,世称“董二圣”,将儒家学说上升到国家统治的层面。在董仲舒之后又五百年,南宋出了一个朱熹朱圣人,重新整理儒家学说,创立了宋明理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大圣人。自南宋到晚清,差不多又是一个五百年,于是曾国藩又应运而生,成为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儒家的大圣人,文治武功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这四个大圣人,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撑起了儒家文化的灿烂星空。

当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麾下的湘军达十几万,可谓手握重兵,登高一呼应者如云。而朝廷方面,孤儿寡母江河日下,如果在这个时候曾国藩要取而代之并非难事。他的老友王闿运就多次劝他叛清自立改朝换代,其最著名的一句说辞就是“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据说曾国藩一言不发,一边闭着眼睛听着,一边用食指蘸着茶水在桌子上画着,王闿运一看,原来满桌子都写满了“悖论”二字,王闿运看过后羞惭无地,灰溜溜地离开了曾国藩的幕府。此事一度传为美谈,可以想象的是,这件事传到慈禧太后的耳朵里时,年轻的太后会怎样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高高悬起的心总算放下了。试想,此时的曾国藩,如果真要改朝换代自己当皇帝,偌大的大清,还有谁能阻挡得了他!

一生饱受儒家忠孝仁义教育的曾国藩,怎么会做背叛君父的大逆不道之事呢!当然,清朝的统治者不能不这样想,毕竟曾国藩是汉人,而且还是功高盖世手握重兵的汉人,怎么能不让孤儿寡母的满清朝廷惴惴不安心惊肉跳呢!曾国藩当然深谙此道,知道功高震主的利害关系,让主上忧疑猜忌畏惧的臣子历朝历代可有过好下场的!汉初的韩信就是最好的例子,韩信的下场怎么样?曾国藩焉能不明白此中的隐患。于是,抱定了忠于大清王朝的宗旨,他毅然解散湘军,自己解除了自己的兵权,再经过一系列的动作,多次向同治帝上奏陈明自己忠于大清的心迹。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终于解除了朝廷对自己的疑惧猜忌,君臣相安无事,曾国藩赢得朝廷更大的尊重与倚赖。

功成名就之后的曾国藩,一心效仿和倾心的是老庄的哲学,一心想的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巨大成功,这就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和做到的了。他的弟弟曾国荃也不理解,骂自己的兄长迂腐和窝囊,一肚皮怨气无从发泄。可见曾国藩的见识的确远远高于世俗之人。他的所作所为,正是以他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对国家高度忠诚,对家庭则终身简朴务实,言传身教,保留了耕读传家的本色。优良的家风,良好的家教,使得曾氏一门人才辈出,其子孙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可谓诗礼传家人才鼎盛,是近代以来少有的名门望族。

曾国藩对朋友、下属一直宽厚为上,以仁待人,尤其对左宗棠,曲予包容仁至义尽。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在左宗棠身陷囹圄险遭不测的危急时候,曾国藩不遗余力施以援手,可以说对左宗棠是有救命大恩的。可左宗棠是怎么对他的呢?经常是冷嘲热讽,出言不逊,恶语相向也是常态,有时左宗棠太过恶劣,旁边的人都看不下去忍不下去,而曾国藩总是隐忍不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切做淡化处理。只要不影响大局,他总是不断的容忍和妥协,以致外人都以为他软弱窝囊。殊不知此老的涵养功夫超一流,其深沉勇毅确非常人所能比。左宗棠的所作所为徒然作为他的一段笑柄为人做茶余饭后之谈资而已。

曾国藩善于用人更是为人所称道,其一生发现人才、提携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在近代以来绝无仅有。他麾下的文官武将,出类拔萃者大有人在。许多人都是出将入相,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可以说几乎半朝的文武大员封疆大吏都出于曾氏之门,著名的人物一抓一大把。比如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沈葆桢、丁日昌、曾国荃、彭玉麟、杨岳斌、刘蓉、李瀚章、李续宾、刘坤一、李宗羲等等。

总而言之,曾国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巍然耸立的一座高峰,确然值得我们竭尽全力去学习和效仿,使自己最大程度的接近于人生成功的顶点,一生足矣!

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