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衆聯名留「書記」

聽說東明縣長興集鄉竹林新村群眾聯名上書,強烈要求東明縣民政局選派的駐村“第一書記”王培源留任,到底是怎麼回事?日前,筆者前往竹林新村一探究竟。

上午9時,在竹林新村社區服務中心,筆者看到一群白衣天使正在忙碌著,原來是東明天健醫院為竹林新村100多名黨員免費查體送健康來了。天健醫院柏建軍告訴記者:這是定期為村裡黨員健康查體,不但查體免費,對查出有病的黨員,天健醫院還免費入院治療。醫院就是受王培源之邀前來義診的。

在村裡轉了一圈,筆者沒有見到王培源的影子。見筆者打聽王培源,有個叫石寶柱的村民趕緊過來說,王書記十來分鐘前還在他家慰問,走時說要到河灘地看扶貧大棚。道別時,石寶柱老人突然抓住筆者的手,情緒有些激動:“王書記來村不到一星期,就把俺村的電接通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幫村裡建成了豆丹養殖扶貧基地,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致富路。剛建大棚那會兒,好多人不理解,特別是在土地流轉和大棚搭建那段時間,他天天吃住在村裡,靠上去做工作,可沒少操心受累。”

在黃河灘區豆丹養殖基地,一幅熱火朝天豐收喜慶的景象,20多名工人正在採摘成品豆丹,連雲港、周口、臨沂等地的豆丹收購商們排隊搶購。負責人劉興豪介紹說:“每個大棚可產豆丹200斤左右,按現在市場價格每斤100—150元算,收益可觀。”

談及這些時,村委會主任劉興豪動情地說,在扶植產業發展方面,王培源書記真是傾注了大量心血。今年大年初三,為了凍殺害蟲,王培源幾次都是跳到冰水裡快速連線接管,雙腳和衣服都溼透了,到現在還落下了迎風咳嗽的病根。平時大棚種植的關鍵時期,他都是吃住在集裝箱房裡,唯恐項目出現紕漏。最讓村民感動的是,王培源在沒有任何資金幫扶的情況下,想方設法自籌資金在河灘地建變壓器1座,打造深水井6眼,架高壓線路2000米,解決了困擾灘區群眾多年的用電難、灌溉難問題。

說到動情處,劉興豪眼睛有些溼潤,說前兩天一聽說王書記任期滿了要走,大夥兒很是不捨,當時就合計,要去縣委組織部提出留人。

在問及王培源正在何處時,劉興豪說,他現在應該在竹林新村黃河灘生態園項目工地現場,這也是王培源引進並著手打造的黃河灘區“一村一韻”特色項目。園區是在竹林新村370畝原荒地舊址上籌建的,是一所集特色水果採摘、黃河鯉魚垂釣、生態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生態園,總投資900多萬元。

在這裡,記者並沒有見到王培源,生態園總經理李建國一指生態園區東北角一處院落說,那是咱新村黃河灘區居家養老示範基地,王培源書記正在籌建基地建設項目。

在居家養老示範基地院內,一棟兩層小樓在院內聳立著,20多名施工人員正在緊張地進行著室內裝修,但依然沒有看到王培源的身影。據劉興昌經理介紹說,西竹林村準備上馬60畝蔬菜大棚項目,但地理位置偏僻,用電用水較為困難,他們接王培源一同商討和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水、電”等難題去了。

追了一上午,也沒有見到王培源本人,於是筆者改變策略,和劉興昌這位返鄉創業帶頭人進行了深入交流。劉興昌告訴筆者:竹林新村是在原有5個村的基礎上建立的,1400多戶,5100多口人,耕地近15000畝,是一個典型的灘區貧困村。自王培源駐村工作兩年來,幹了大大小小不少事情……

王培源首先完善了村務政務各項制度,成立了由黨員幹部組成的調委會,全面負責村裡各類矛盾糾紛調解化解工作,基本上做到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在今年村兩委換屆選舉中,首次實現了“零”上訪,一批年紀輕、文化程度高、群眾擁護的新人被選進村委會班子,幹部結構更加合理。同時他還深入群眾,訪貧問苦,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0餘起,消除了不穩定因素。同時,大力發展村級經濟,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引進外資近千萬元,建成黃河灘區豆丹養殖扶貧基地,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村之路。

通訊員 陳尚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