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專注「硬科技」 中國紅外芯走向全世界

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週年,民營企業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以及受益者,對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截至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達2726.3萬家,個體工商戶6579.3萬戶,註冊資本超過165萬億元,民營經濟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佔比超過50%;GDP、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佔比均超過60%;技術創新和新產品佔比超過70%;吸納城鎮就業超過了80%;對新增就業貢獻的佔比超過90%。同時,民營企業家們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與光彩事業,投身精準扶貧,為社會的和諧發展也貢獻了重要力量。

跨入新時代,對理想信念最好的銘記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改革開放最好的紀念就是更全面、更深刻地推進改革開放。從今天開始,本報將陸續推出"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民營經濟調查"系列報道,宣傳一批民營企業在堅定理想信念、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參與國家經濟建設、大力轉型升級、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典型事蹟。我們期待,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能進一步樹立"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提振發展信心,保持穩定發展,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在改革開放的新進程中再立新功。

十九年前,他自砸鐵飯碗,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大膽下海創業。彼時,他創業並不僅僅為了賺錢,更多的是一份情懷和不服輸的天性;十九年後,他從零起步創辦的這家武漢企業蜚聲於世,打破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

他,就是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德紅外”)創始人、董事長黃立。高德紅外的每一步,都鐫刻上了黃立的印記。

“作為民營企業家,保持專注很重要。政府給了我們很多政策,包括地皮,但是我從未用於其他,多年來只幹一件事——紅外技術。”近20年來,黃立帶領著團隊,專注於紅外技術在民用、軍用領域的研發與應用,創造了一個個奇蹟。

十九年專注“硬科技” 中國紅外芯走向全世界

與時俱進:從紅外裝備到尖端導彈

6月的武漢,微風習習。三環線邊上著名的中國光谷腹地,佔地200餘畝的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就坐落在這裡。沒有想象中的喧囂,其神秘卻能從大樓分佈圖中管窺一斑:探測器研發中心、導彈研究院、紅外光學中心……

在正式採訪創始人黃立之前,記者參觀了公司產品展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臺類似電視機屏幕的機器掛在展館入口處,從它前面經過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從屏幕上看到你的溫度影像。哪怕透過一本書,手掌印仍然清晰可見。這就是高德紅外熱成像儀。正是這項技術,成為公司起步發展的“獨門秘笈”。

“改革開放,讓我有了實現夢想的機會。”戴著眼鏡、穿著一身簡單白T恤運動褲的黃立看起來,更像一位儒雅學者。

黃立出生在軍人家庭,從小對機械感興趣的他,上小學時就自己動手設計汽動船,這也埋下了他日後技術研發的種子。

從華中科技大學最好的專業電信專業畢業,成績優異的黃立先是在電力研究院工作了12年,在這期間,獲得過20多個科研獎勵。

時間回溯到1999年。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一大撥知識分子下海,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科技人員兼職、下海。

“在我看來,改革開放點燃了創新之路。”黃立坦言,其實那時候在電力系統日子過得還不錯,工作穩定待遇也好,自己也成長為中層幹部,“我創業不單純為賺錢,就是想做點更有價值的事情”。

揣著工作12年所有的積蓄30萬元,單槍匹馬招了十來個人,黃立開始創業。由於專業原因,還是幹他熟悉的老本行,以紅外技術為主,建廠研發銷售紅外設備。

創業唯艱,但黃立看準了的方向,就會堅持走下去。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讓高德紅外“一戰成名”。

“2003年非典期間,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黃立說,公司的智能型紅外自動搜索測溫系統,具有對大範圍人群的自動搜索與預警功能,當時很多機場、碼頭、火車站等重點區域都配備了這一系統,為建立疫情檢測網絡起到了重要作用,成功狙擊了疫情。

一炮打響的高德紅外,又將目光瞄準了軍工領域。一些武器裝備配上紅外技術後,能精確地在夜間環境下捕捉到地面十幾公里、空中上百公里的目標。

“這個領域大有可為。全球每年軍用紅外產品採購量都非常大,但該市場長期被美國、法國等少數軍工企業壟斷。如果公司的技術能應用在軍事領域,不僅能提高我們的戰鬥能力,對企業自身來說更是不可多得的機遇。”黃立敏銳地捕捉到這個巨大的商機。

“當時,高德紅外從軍品出口做起,研製出多款適合外軍用的紅外裝備,參與國際競標。”談及“參軍”往事,黃立歷歷在目。

不過,談起技術,根本難不倒多年來潛心科研的高德紅外,黃立自豪地說,“我們的軍品參與國際競標多次獲第一,從而為打開海外市場,並進入國內軍工領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藉過硬的技術和多年從事軍貿獲得的軍品研製經驗,2004年起,高德紅外參與國家軍品研製,踐行著刻在公司門口的誓言——“攀紅外科技巔峰,鑄中華國防利劍”。

十九年專注“硬科技” 中國紅外芯走向全世界

突出重圍:自主研製出“中國紅外芯”

最近的中興事件給國內芯片行業敲響了警鐘,黃立在接受記者採訪中表示,很慶幸自己當年的堅持,“中興所經歷的,其實我們在十年前就經歷了。當時我們也受到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封鎖。那時候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攻克技術難關,掌握主動權。”

紅外探測器是整個紅外產業的核心,它廣泛應用於安防監控、危險氣體檢測、高鐵運行檢測、天文觀測及航空航天等民用領域,以及戰機、無人機、衛星、艦船、導彈武器系統等高端裝備。

2008年以前,國內紅外產品的芯片,即“紅外探測器”全部依賴進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高端芯片領域對中國實行嚴苛的出口審批制度。特別是在紅外芯片領域,西方國家更是將其產品及研製技術列為高度敏感的高科技領域。美國不僅嚴格禁止對我國出口,還對除美國之外擁有紅外芯片核心技術產品的西方發達國家施加壓力,限制其對華出口。

當時,唯有法國每年向中國出口少量的工業級低端紅外芯片,且明確限制不允許用於軍事領域。當時國內配額最多的高德紅外,平均每年也只有千餘個左右。

即便如此,由於國內某公司將高德紅外使用法國紅外芯片製造的紅外熱成像設備銷售到被美製裁某國家,法國政府迫於美國壓力,立即對高德紅外實施了嚴厲的制裁和產品技術封鎖,直接導致高德紅外無芯可用。

由此事件,黃立深刻意識到“要想不被‘卡脖子’,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國人自己手中”,只有掌握了紅外核心器件的研製技術,才能徹底打破西方封鎖。

2010年,高德紅外在深交所成功上市,黃立決定,將通過上市募集的近20億元資金全部用於研發。

從此刻起,高德紅外走上了8年的漫長自主研製國產紅外芯片、自主建設生產線的道路。缺少專業人才,公司花大力氣引進高端人才,組建了一支近200人的紅外探測器研發及生產團隊;沒有專業設備,公司千方百計藉助多種途徑購買並自行改裝先進的芯片製造設備。

一步一個腳印,從無到有。直到2017年,公司突破了數百項技術難題和數千項工藝難關,終於搭建起三條國內領先、國際先進且完全“自主可控”的紅外探測器(兼具製冷與非製冷)批產線,一舉打破了國外的封鎖與禁運,成為目前湖北省內僅有的兩家國家級集成電路生產企業之一。

十九年專注“硬科技” 中國紅外芯走向全世界

引領世界:未來讓科技改變生活

堅持一件事情,夢想總會開花。在黃立的堅持下,2013年公司急國家之所急,自籌資金研製成功我國首枚“打了不管”最先進反坦克導彈,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關鍵領域的技術產品空白,使我國首次具備最先進反坦克導彈的研製能力,產品技術媲美美國、以色列同類型產品,部分技術指標甚至遠超其他國家。

由此,公司實現了從武器系統配套廠商到武器系統總體單位的跨越,成為國內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獲得武器系統總體資質的民營企業。2014年底,高德紅外獲得“某類完整武器系統許可增項武器裝備承製單位註冊證書”。

隨後,高德紅外收購了位於襄陽的全國地方重點保軍企業——漢丹機電。根據規劃,襄陽基地將建成國內最大的非致命性彈藥及信息化彈藥批量生產基地,高德紅外也將實現由紅外系統配套廠商向完整武器系統製造商的飛躍。

通過對集成電路設計、芯片製造、原材料製備工藝等全方位技術的掌握,高德紅外建成完全自主可控的我國最先進、批產規模最大的非製冷型、製冷型碲鎘汞和製冷型Ⅱ類超晶格三條8英寸紅外探測器研製生產線,生產的紅外探測器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空白。

同時,高德紅外已構建起一條從上游紅外核心器件到紅外熱成像、激光、雷達、人工智能、圖像識別與匹配、陀螺穩定平臺、火控、制導、戰鬥部、發動機、舵機等武器分系統,再到最終完整的導彈武器系統總體的全產業鏈。

談及高德紅外十九年的發展之路,黃立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不止一次地說:“我本人是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現在高德紅外的發展,更不用談個人價值的實現。改革開放,讓我有了實現夢想的機會。”

作為民營企業家,黃立認為,保持專注很重要,“這麼多年我只做紅外技術。我覺得人一輩子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使命感,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要想想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在我看來,只有用核心競爭力建造出來的發展原動力,才是企業的真正價值所在。賺快錢不是我的取向和風格,我更喜歡生產和製造財富而不是倒騰財富。一兩年能幹成的事不叫事,需要幾十年甚至幾代人做的事才有意義,也是作為企業家最應該做的事。”

黃立表示,未來公司將向民用市場拓展,如融入紅外技術的支付系統。每個人都有體溫,血管分佈皮膚面部結構不同,溫差分佈也不一樣。紅外技術可更精確地運用於人臉識別領域,實現“活體識別”、汽車的自動駕駛等,也可應用於門禁消防物聯網互聯網等領域,通過科技核心,改變生活方式。

作為上市公司董事長,黃立平時生活很樸素。除了運動,幾乎所有時間都用於工作。黃立動情地對記者表示:“我不追求名牌,不搞高消費。吃的住的跟一般人差不多。對於公司,我有足夠的信心,這麼多年不拋售公司一分錢股票,也不搞炒作,我願意窮其一生堅守實體經濟,專注于堅持科技興企和科技興國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