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在荔湾,

曾有一份这样的报纸:

它的社长是郭沫若;

它既无广告,

又无猎奇新闻,

但偏偏大卖;

它虽然受欢迎,

但只维持了10个月。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它究竟是sei,

为什么c位这么多?

它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

↓↓↓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广州市荔湾区长寿东路50号二楼(门牌整编后改为333号)是救亡日报社的广州旧址,为欧式风格小楼,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粤港地区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该建筑建于民国时期,为三层砖混结构平天顶建筑,占地面积58平方米。现该建筑首层为商铺,二、三楼是仓库。2014年1月2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确定其为广州市历史建筑。

———————————————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广州复刊,

再建文人抗战的堡垒。

1937年沦陷后,由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的机关报《救亡日报》被迫停刊。后来,社长郭沫若决定在广州恢复《救亡日报》,希望这份报刊成为华南的一座精神堡垒。1938年1月1日,《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

郭沫若在复刊致词《再建我们的文化堡垒》中写道:“救亡就是我们的旗帜,抗战到底就是我们的决心,民族复兴就是我们的信念。”“敌人不灭,祖国无由复兴。文化若亡,民族将永归沦陷。朋友们起来!准备着把你们的血球,把你们的脑细胞,作为砖块来建立我们的文化堡垒。”

——————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无广告无猎奇新闻,

靠这些大卖。

广州博物馆至今仍珍藏着数份8开4版的《救亡日报》,而从2017年12月开始,广州博物馆便在镇海楼五楼展出1938年4月21日《救亡日报》(第196号)。报纸的封面皆是关于抗战的最新资讯。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那么,

广州版的《救亡日报》

又有哪些不同呢?

小荔翻查资料,发现当时的《救亡日报》既无广告,又无小市民喜欢的猎奇新闻,而且还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消息,那它到底写什么呢?

原来,《救亡日报》专登特写、评论、战地采访以及文艺作品,版式活泼、风格独特,注重采用街头小说、抗日歌曲、大鼓、漫画、木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反映主题;在编辑方面勇于突破常规,对新闻报道采取精编原则,所以较受欢迎,在广州的发行量达到1万2千份。

此后,广州版《救亡日报》成为抗战初期党在粤港地区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从而大为增强。

大受欢迎,

为什么停刊?

1938年5月广州遭到大轰炸。随后,《救亡日报》连续发表了《广州在轰炸中》《把这旷世史上的惨剧记录下来》等文章,揭露日寇灭绝人性的暴行。原本广州有大小报纸十几份,此时许多报纸相继停刊,而《救亡日报》仍坚持每天出版,没有发行人员,就动员全体人员亲自上街卖报。

1938年10月21日,日军侵占广州。在日军逼近广州东区时,报社工作人员一人挟了一卷21日的报纸,提着一桶浆糊,趁着夜色沿着长寿东路张贴。直至10月21日凌晨三点,一行12人才徒步离开报社。

———————————————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旧址挂牌历史建筑,

默默诉说背后故事。

如今的长寿东路333号出租给商家,

成为一家美容美发用品批发商店,

二三楼也变成了仓库。

一棵藤蔓从房子后面爬上屋顶

又向四周蔓延开来,

绿叶之下的窗户是旧式的木框推窗,

个别窗的玻璃已不见踪影。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行人匆匆而过,

即使是居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

也鲜有发觉这栋小楼背后的故事,

数十年来,

都以为这是一栋寻常的老民居。

而绿叶半遮半掩下,

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悬挂的标志牌,

默默诉说当年

以笔为枪的文人抗战故事。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来源:老人报、微社区e家通活力龙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