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本論》看「E租寶」等網際網路金融詐騙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貨幣時曾經指出,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買賣是在下列形式變換中完成的:商品—貨幣—商品。在商品—貨幣—商品中,商品—貨幣(賣東西)較難實現,貨幣—商品(買東西)卻很好實現,

這就意味著有貨幣比有商品更有優勢,換句話說,金錢至上。正因為有錢者更容易賺錢,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最常見的情況是富者越富,窮著越窮,社會分化日益增大。

從《資本論》看“E租寶”等互聯網金融詐騙

不過,這些內容和互聯網金融詐騙又有什麼關係呢?且容我一一道來。

在梳理完商品買賣之後,《資本論》轉向對資本的闡述,馬克思認為:資本不增殖,就滅亡,資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資本,他們對財富的追求的背後是資本不斷自我增殖的慾望。資本家的貨幣轉化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 這些又轉化為商品,而商品投入流通領域並被出售,資本家的貨幣轉化為更多的資本。即商品—貨幣—商品拓展為貨幣—商品—貨幣—商品—貨幣。

在商品流通中,貨幣只是作為商品的流通媒介,並不是資本。然而在資本流通中,貨幣在交換前後產生了增殖,帶來了所謂的“剩餘價值”,這時貨幣就轉化為了資本。這樣一來,原初交換過程的兩段(錢)被人們愈發渴求,過去的交換是為了換己所需,而現在的交換卻是為了更多的錢。在交換的過程中,錢的地位不斷提高,遠遠超過了物,錢從一個換取所需的中介物,變成了一個衡量一切的至高存在。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所有具有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國家都會週期性地陷入試圖繞過生產過程而賺錢的狂熱階段”。

簡單地說,馬克思認為,資本會讓人為了賺錢不擇手段。

從《資本論》看“E租寶”等互聯網金融詐騙

商品—貨幣—商品在發展為貨幣—商品—貨幣後,最終發展為貨幣—貨幣。

好了!再也不需要中間的商品了,資本直接開始了利滾利的增殖方式,此時,利息成為剩餘價值的特殊形式。但是資本還不滿足,它認為貨幣本身(如紙幣)也是一種累贅,一種妨礙它隨意交換和自我增殖的東西,所以資本還要進化,還要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終於,資本找到了它最喜愛的方式,也產生出了最大的金融泡沫:虛擬貨幣。

資本家為了賺錢,不斷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不斷提高自己的利潤,可是科技的發展是受限的,工人的勞動無論是身體上還是時間上也是受限的。但是虛擬貨幣可以“突破”所有的束縛,讓賺錢變得如同天上掉餡餅,這恰恰擊中了人們被資本影響的最大軟肋——致富欲。

從過去的E租寶、錢寶網,再到如今的善林金融、雅堂金融、唐小僧、聯璧金融……

這些金融詐騙團體立足於更加方便,更加容易欺騙投資人的互聯網之上,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來騙取更多的投資,最後往往以創始人跑路或被抓,無數投資者血本無歸而結束。

在資本—資本的交換形式下,投資者完全被資本的自我增殖欲控制,根本無法經受高額返利的誘惑,在前期試水之後往往一發而不可收拾,開始像滾雪球一樣地不斷投資。還有些人明知道這是典型的龐氏騙局,是極容易“翻車”的投資方式,但是為了那鉅額的資本利息,為了讓自己在騙局失敗之前先賺上一大筆,理智被情感所矇蔽,傾家蕩產地加入騙局,最終真得淪為傾家蕩產。

資本發展的道路中,永遠會出現更多的恐怖陷阱,現代人中有多少人能經受住資本的誘惑呢?“互聯網+龐氏騙局”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下一個吞噬投資人的金融騙局是什麼呢?是某個高額返利APP嗎?是比特幣和以太坊嗎?答案其實你已經知道了,不是嗎?

從《資本論》看“E租寶”等互聯網金融詐騙

每一次的資本遊戲中,誰在參與?誰在投機?誰在賭博?誰在梭哈?誰在掌局?誰在跳脫?

你,又是哪一類人?

有人說,我們熟悉的資本主義正在死亡。簡單的來看好像是這樣,資本家不敢像十八世紀那樣剝削工人,社會福利也在不斷普及,《資本論》好像已經過時了,馬克思好像已經錯了。

真的如此嗎?也許不是。《資本論》一共三卷,每一卷的分析都比前一卷更接近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第一卷指出的資本主義運動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到現在也無法被輕易推翻,仍顯示出馬克思的智慧;第三卷中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金融資本的分析,更是處處指向當今社會的種種問題,無不昭示出馬克思的遠見卓識。

從《資本論》看“E租寶”等互聯網金融詐騙

西方最近幾次經濟危機以來,馬克思的《資本論》被多次再版、重印,這恰恰告訴我們應該重新重視馬克思和他的《資本論》。我們應該認真審視資本,不要被資本的表象迷惑,不要只看到資本的流動性和流變性,還要看到資本的自我增殖欲對人與社會的深刻影響。

我們理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閱讀《資本論》,反思當今社會的互聯網金融詐騙,警惕現代人對金錢過度迷戀下的自我毀滅。這也許不能讓我們就此過上理想的生活,卻一定是穩定的好生活的最夯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